110互动论坛's Archiver

免费法律咨询

爆开了 发表于 2013-5-11 19:52

朝情报算准美军航母:朝鲜新闻未卜先知震惊韩美

“美国‘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将于5月10日左右进入釜山港。”近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布的一条看似普通的消息却让韩国震惊不已。原来,“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前往韩国参加演习之前,美韩约定暂不向外公布这一消息,以免刺激朝鲜。谁知,这件事却被朝鲜抢先曝光,反而将了美韩一军。据韩国《朝鲜日报》5月7日报道,韩国军方已展开内部调查,追究“泄密”的渠道和源头。而朝韩之间的情报战也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朝方未卜先知惊韩美

“尼米兹”号航母的行踪被提前公布令韩国军方措手不及。《朝鲜日报》称,朝鲜方面公布消息后,韩国媒体立刻向韩国联合参谋本部、海军和韩美联合司令部的相关人士求证,但“这些人均惊慌地说,不知此事,正在确认”。韩国军方随后承认,“尼米兹”号参加韩美联合军演并停靠釜山港一事从未对外公布。虽然美国海军网站曾披露“尼米兹”号航母已进入第七舰队责任区,但并未说明其会前往朝鲜半岛附近水域或停靠韩国釜山。况且从西南太平洋到印度洋都是第七舰队的管辖范围,没有准确消息很难预测一支航母编队的具体部署地点。更何况,美军指挥部为了不暴露航母行踪,“还下了封口令”。韩军高层人士说,“真不明白朝鲜是如何提前获知这一消息的”。

韩国军方消息人士说,“关于韩美联合军演或两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部署情况,朝鲜一直根据韩美两军正式发布的消息和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内容,发表有针对性的声明或主张,5月5日发布的内容显然不同以往,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有人认为,朝鲜可能是根据美国海军网站的内容,再结合美韩此前举行海上联合演习,偶然间猜对了而已。但有人反驳说,美国航母战斗群此前从未在5月份前往朝鲜半岛或停靠釜山,所以这种说法缺乏说服力。美韩有意隐匿“尼米兹”号航母的行踪,朝鲜却能准确预报,显然是用了高招。韩国军方认为,如果朝鲜是通过秘密渠道获得的消息,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朝鲜日报》称,韩国军方正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调查,不排除朝鲜是动用了“间谍窃取情报、黑客攻击、截获军事邮件或监听通信”等手段。

分析人士对《世界新闻报》指出,美韩隐匿航母行踪,或许是想让其在军演中突然现身以震慑朝鲜,但其行踪被朝方提前掌握,不仅难以起到预想效果,反而让朝鲜抢占了先机。另外,如果朝鲜真有获取美韩绝密军事情报的本领,那么不仅可进行相应的反制性军事准备,还能在舆论战和心理战中取得优势。

情报战能力不容小觑

其实,朝鲜披露“尼米兹”号航母的行踪并不奇怪。朝韩之间的情报战从未停息,而朝鲜在交锋中还颇有斩获。早在2009年,美韩对朝绝密作战方案——《作战计划5027》就被怀疑“遭朝鲜黑客窃取”。当时一名韩美联合司令部军官违反规定,在使用军方电脑连接互联网时,没有拔下一个USB存储器,导致《作战计划5027》被黑。《朝鲜日报》称,《作战计划5027》是韩美战争计划的基本框架,明确规定了战争爆发时韩美联合军何时何地开展何种作战,包括战争初期遏制战斗力部署、破坏朝鲜军队战略目标、北上及登陆作战、占领地军事控制等战略。韩国军方当时极力淡化这一事件,并称“被黑的文件不是全部内容,只是11页摘要”。但时任韩国国防部长官金泰荣还是下令,要求制定特别对策,以防军事机密外泄事件再次发生。但2010年发生的另一起泄密事件,却让韩军彻底颜面扫地:一名被称为“K某”的韩军将领涉嫌把包括《作战计划5027》在内的绝密信息交给朝鲜间谍而被紧急逮捕。

西方认为,朝鲜近几年大力发展“网军”,也是为了搜集机密情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和台湾《青年时报》称,朝鲜的网络战部队的兵力规模判已超过3万人,并早已与情报机关整合,其网络侦察与反侦察、网络攻防以及网络战等能力,几与美国中央情报局不相上下。美国防部认为,朝鲜“网军”作战能力可能仅次于美国、俄罗斯。驻韩美军司令詹姆斯·瑟曼2012年3月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时称,“朝鲜不对称武力扩增最大的就是网络战力,朝鲜还派遣训练有素的计算机黑客对韩国与美国发动网络渗透与网络攻击。”

朝鲜情报战力令美韩忌惮,但美韩想要获取朝鲜的情报却非易事。今年4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莱佩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获取朝鲜情报十分棘手”。克莱佩承认,未经历过战争的朝鲜年轻领袖金正恩仍是谜一般的人物,几乎无从得知他的动机和心态。克莱佩说:“无从得知他会采取什么行动”。由于西方间谍难以渗透,因此美国大多数关于朝鲜的情报都是通过卫星追踪,一点一滴搜集而来的。台湾“中央社”援引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瑞戴尔的话说,“派间谍在朝鲜行动、渗透朝鲜,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陆军退役上校麦克斯威尔说,“朝鲜是‘欺敌大师’,如果我们看到了什么,那是因为朝鲜想让我们看到”。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