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华社记者说那些十一庆典滴故事
据说当天新华社派了98个摄影记者,一共分60多个机位。他打开电脑给我们看白天和晚上的摄影记者位置图,真够细致的,每个人的位置都标在上面,像是张作战地图似的,估计这也是多少次预演排练后才定下来的,不会漏过任何一个有效拍摄位置。那个新华社的哥们说,当天的广场上,他们的摄影记者从天上的直升机、消防云梯车到地面,一共分了9层!牛,真是立体包围呀。[img]//i3.6.cn/cvbnm/93/2b/f8/bd5e65e621cbdb2112041ae5fdf46865.jpg[/img]
这是新华社十一庆典当天摄影记者位置图的局部,很有作战布局的感觉
那哥们说,新华社这次真是全力投入了,摄影记者里有不少都是拍过几次阅兵的,而且配备了最好的设备,什么佳能大马三、各种焦距的L头都上了,记者少的带两台相机,最多的要背六台,为了不漏过精彩瞬间,基本没有时间换镜头。不过,这次拍摄对记者们压力也很大,事先勘察好的各个机位都要出片子,关键时刻一点儿走神儿都不行。
[img]//i3.6.cn/cvbnm/18/e3/7a/afb8e4b05e611345f29c670009e69108.jpg[/img]
可以看到天安门城楼东侧那些云梯和高架,那都是摄影记者的机位
他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的那张胡主席乘坐敞篷车驶过天安门城楼的照片就出自一位拍摄了三次国庆阅兵的王建民大校之手。这张照片的瞬间非常有讲究,画面中需要完整出现天安门城楼、仪仗队、敞篷车和领导人,不能有任何疏漏和遮挡。按王大校自己的话说,这张照片的拍摄时机只有2秒钟,10年前上次阅兵时,他也是坐在先导车上拍摄这个画面,当时的拍摄位置和现在差距只有1秒钟,而这次画面明显效果更好了。演练了多次,这2秒钟就决定拍摄的成败,压力可真是不一般呀。
[img]//i3.6.cn/cvbnm/53/d6/25/84b13e2100acf4d40156f52acbacc5a4.jpg[/img]
在《摄影世界》给的阅兵光盘里找到这张照片,应该就是那哥们说的王大校拍的阅兵照
[img]//i3.6.cn/cvbnm/d0/44/b0/49d00c9dd2d05d468bd5271635d88fed.jpg[/img]
在网上搜了一下,这应该就是王大校说的99年阅兵照,位置略有差异,确实不如今年的效果好
新华社的哥们说,除了时间点和心理压力,当天摄影师也要冒一定的风险呢。有个年轻的摄影记者费茂华国庆当天的拍摄点是天安门城楼边云梯车的顶端,离地面有20多米,是除了直升飞机之外最高的拍摄位置了。这么悬在空中待上一天,滋味可想而知。为了怕镜头、机身之类的东西掉下去砸到人,他们弄了一堆超市的大保鲜膜,把云梯吊栏裹了个严严实实。不过,登高也是有收获的,他拍到了一张地面导弹运输车还没有驶出广场,第一批受阅飞机就拉着彩烟飞来的照片,是地面和空中军事实力的立体展示呀。超广角拍摄的,气势非常宏大,据说最近的一个国庆影展也选了这张片子做开场的巨幅照片呢。
[img]//i3.6.cn/cvbnm/f9/be/91/fb1da8efa15fcaeab69272d3011de226.jpg[/img]
费茂华在云梯车上拍摄的,导弹运输车和飞机同时通过广场的情景。
拍片子的够强,现场传图片的也很强。据说这次新华社在天安门城楼都铺设了光纤,城楼上拍摄的照片可以迅速签发,通过新华社的网络传输到全球。而且阅兵时,敞篷车前面的拍摄车上也有图片编辑,直接处理刚刚拍摄的照片,瞬间签发,20分钟乘车阅兵发出了上百张图片,时效性绝对牛。
听这哥们说的过瘾,我也想看看那些片子,虽然可能看过一些,但了解了内幕,再看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他说最近新华社和佳能在奥运公园的玲珑塔下搞了一个国庆庆典的摄影展,选了300多幅当天新华社记者拍的片子。不错,我打算找时间去看看,反正也是免费的,就当是一次新闻摄影的学习了。 没想到他们也有那么大的压力。 感觉专业摄影师真是辛苦。 原来拍片前要准备这么多工作啊,太厉害了。 2秒钟决定成败,听着就很紧张。 还有这么个展览啊,我一定要去看,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结束了。 佳能不辱使命,效果很赞。 我有时间也想去看看展览,震撼啊。 辛苦了~太感谢了。 重新回味了阅兵那天的精彩画面,每次看都热血沸腾的。 看着的确比电视上转播的效果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