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全批判 精华
鸿门宴教案全批判菜九的中小学教育基本是在文革中完成的,因此没有机缘聆听专家老师大人在鸿门宴一课上的宏论。但因为互联网搜索起来非常方便,一查找就检索到一大堆鸿门宴教案。粗粗看过,基本上大同小异。根据大半辈子的经验,中国人除了不认真外,还有一个懒的特性,常常一个教案一用几十年的事一点也不稀奇。因此,如果文革前就有教案的话,其与我们今天所用的出入不大也是非常可能的。但自从十年前写《千古谁识鸿门宴》就对这个历史知道得稍多一些,近期为人捉刀,写这个题材,又拉拉杂杂整出一批东西,对现行教案逐一横扫的条件基本具备。当然,需要横扫的只是事件认识与人物评价且与菜九见解相左者,那些字词文法及菜九也认可了的观点,则不在其列。不过这些个教案之烂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简直是一堆垃圾,菜九将有限的生命消耗在这一堆烂货上也真够冤的。但考虑到这些课程往往动辄三至七节课,课里课外消耗了学生不少的时间,为了不让这些烂货继续毒害青少年,菜九只好拼上老命了。有分教,狗屎观意淫鸿门宴,菜九段大战臭垃圾。
伟大领袖说话就是与众不同,他几十年前写得话,今天菜九信手拈来也非常好用。菜九现在所作为者何?宜将剩勇追穷寇也!穷寇者何?不可沽名学霸王是也。只是这个穷寇并不甚穷,仍然嚣张得很,举世滔滔口口相传。不过菜九有信心,当年太阳围着地球转之说也是举世滔滔口口相传,最终还不是反过来。
教案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批判与澄清
如果没有沽名钓誉之说,就用不着讲什么垓下歌了,不沾边的事嘛。但不讲项羽失败,那个说法就出不来,所以不得不节外生枝。菜九对《垓下歌》之解,可能也与老师们不同,但这一次不一定是菜九对。可以参见中国人最不认真之项羽如何别虞姬。沽名钓誉之说的批判,可参见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千古忽悠鸿门宴。
教案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批判与澄清
动机不纯不知从何谈起,动机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外人凭想当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算数。陈胜说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帝王思想、英雄气概,与项羽没什么不同。不要在这个地方分高下。这种东西可能还是大搞出身论血统论那个年代的陈迹,怎么几十年了还没有清理掉。菜九以为,中国人不仅不认真,而且非常懒,时代都变了,这种无稽之谈还好意思拿出来误人子弟。好像劳动人民都是堂堂正正,而家庭成分高的人都是动机不纯,天下哪有这个道理。有关动机的好与坏是最容易指鹿为马的,而且与事实相比,动机根本不值得一提。就像大跃进,动机是好的,想早点进入共产主义啊,有什么不对呢?结果饿死几千万。文革的动机也没什么不好啊,结果十年浩劫,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老师为了学生基础扎实,能说动机不好?但死命布置作业,把学生逼疯了或者极度厌学了的事多了去了。所以不能看动机,要看效果。陈胜吴广之起与项氏之起,都是反秦,只是陈胜是首义,项羽属于响应。再说之前也没有什么楚王朝,谈何重建。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时代总背景下,只要反秦,就不要追究其目的。打下天下为了做公仆的事,到现在也没有发生啊,怎么能要求项羽打天下的目的是让人民过好日子。不过刘邦得天下后,人民大众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倒是真的,只是这一点一直没人提。如果把刘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这一点引入刘胜项败论,远比什么历史潮流之类更实际一些。只是这个结果方面的东西在事前说也不合适。所以动机之类莫须有的推测,自己私下里议议,找三几个志同道合者共鸣一下,也非常开心嘛,只是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说,不知所云嘛,还说什么说啊。
教案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批判与澄清
这个宴会上,并未充分展示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没能得到充分展示。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换个说法,比如矛盾由你死我活到握手言和,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这个场面可以有多种解读,就事论事,距事实更近,更能得到事实的支持。刘项只留下一个对话,在其中,两个人都作了检讨,看来都愿意保持战友与兄弟的关系。只是项羽欺人太甚,把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硬生生地给黑了,刘邦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项羽在这次交锋中,占尽了便宜,按这个趋势下去,刘非垮不可,怎么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项羽抓了一手好牌或抓了一手好股票,刘邦一手的烂牌或一把垃圾股票,必然结局应该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表扬在阿里工作的孔繁森,而不表扬在青岛工作的孔繁森呢,无非是阿里的条件太差。刘邦就是被项羽派发到只有孔繁森肯去的地方,想想会怎么样,大概在刘邦的英明领导下,东西部差距迅速缩小,西部超过东部小菜一碟。
教案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批判与澄清
什么叫悲剧性格啊,查查字典好吗。司马迁说其“身死东城为天下笑”,分明是个喜剧人物嘛。可能天下爱项羽的人实在太多了,可能认为好人没好报的人太多了,为项羽这个大好人的失败而惋惜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乎,很多拎不清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能为其洗刷的事,尽可能为其洗刷,使得其非常可爱。比如那个名气顶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义帝(楚怀王)与赵高勾结的事被项羽发现了,才被判处死刑的。但又自相矛盾地没敢把这事当作一件什么好事,这个执行死刑的凶手甚至没舍得安在黥布头上,更不用说安在项羽头上了。爱项羽爱到了胡言乱语的份上,叫人无话可说。即以翦某编造的历史来说,让项羽完成反秦事业叛徒楚怀王的壮举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安在他头上呢,搞得鬼鬼祟祟的,不成体统。菜九怀疑,这些个教案的底色或者就是翦某及其徒子徒孙定的调,充满了七扯八拉、搞七连三、自相矛盾还强为之解的气味。爱项羽就理直气壮地爱嘛,为什么还要给人家安上什么“起兵反秦动机不纯”啦,什么“站在六国旧贵族立场上,总是希图回到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倒退行为,与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啦之类不三不四的帽子。那个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最确切名称应该是历史唯我主义史观,一切以自己的喜好为是非,怎么历史与自己的认识不一样了,那么只好篡改历史。翦伯赞的那些屁话大概就是这么出来的。项羽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界定。但可以肯定,项羽的失败对当时的人民是件大好事,司马迁也在总体上对项羽这个人持否定态度。既然如此,其失败就没什么值得同情与惋惜的了,也可以不提什么悲剧人物或悲剧性格了。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基本上是废话,怎么体会?悲剧怎么个破釜沉舟法,怎么个以一当十法,怎么个心狠手辣法。
教案
(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
批判与澄清
全面掌握历史背景资料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得好的。像这个课,老师自己都没弄清背景,就以为归纳出了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自我感觉是不是太好了一点。用错误的或者说不全面的观点来分析课文,讲得再精彩,也是误人子弟。参见上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历史人物采取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2)对造成历史悲剧的个性缺陷有清醒的认识。
批判与澄清
分明没有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还要这样标榜,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个性缺陷,但无历史悲剧。以错误的认识为基础,何来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案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交代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线”。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过去了,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批判与澄清
刘邦的谎言正是其随机应变能力的体现。项伯突然到访,刘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找出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刘邦曾亲口许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这事有点可疑。因为日后再也没提这个茬了。据功臣表,项伯于汉九年身死,爵位传给其子刘雎,不久刘雎犯罪被拿掉爵位,如果项伯还有其他儿子,应该依汉初惯例将爵位转过去以铭记项伯之功,但没有发生,表示没别的儿子,就没传下去。那么刘邦是没有女儿嫁过去了。传说项伯有七个女儿,但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有名有姓,婚配也基本清楚,没项伯什么事。那么刘邦在鸿门宴前的许诺是信口开河,还是根本没这回事,一时也说不清。看来,刘邦成心忽悠项伯的成分不大,更可能的是信口开河惯了,汉人好大言嘛,而好大言的最早属性就是专给刘邦用的。项伯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是个老江湖,按说不应该被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给糊弄住,但他还是使出全部气力帮刘邦缓解与项羽的紧张关系。这里面可能有刘邦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刘邦的领袖气质在其未发达之前就有所显露。当时刘还是个乡村干部时,就天然成为了萧何、夏侯婴这些城里干部的核心,这些人为了维护刘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肯定刘邦举手投足间的王者长者风范令人心仪,也许正是这种风范迷倒了项伯,这个原本是来救张良的人,开始全力为刘邦周旋了。项伯被拉过去之说并不准确,因为项伯本来就是坚决反对杀刘的,再知道了刘让步的底线,帮刘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教案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批判与澄清
说项羽恃勇骄横没错,但说其毫无远虑就不妥了。几个月前,刘邦还没有破武关,项羽就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似乎已在防范会有人在其之前入关了。鸿门宴上,因项羽知道了刘邦做出的让步,表明局势发生了非常有利的变化,而项氏集团还没为这个变化做任何准备,所以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有点心不在焉。此时无需杀刘是肯定的了,而范增不顾杀刘可能产生的时局震荡、收不了场的后果,一意孤行安排刺刘行动,这是绝对错误的,得不到项羽的支持也很正常。范增的馊主意还是不施行的好。项伯不是什么奸,他不过是在主持公道,说出了当时局面下一个正人君子应该说的话,做了应该做的事。如果不是项伯以身遮蔽沛公,鸿门宴上发生了恶性事件,可能会酿成一场大乱,甚至于旧秦势力都可能死灰复燃。曹无伤不是什么项羽内应,只是见形势不妙,想另谋出路,卖身投靠。刘邦一脉的人在鸿门宴事件上的出力,与其知人善任也没太大关系,尤其是张良更不是其谋臣,只是韩王成的部属,刘邦的知己与铁杆兄弟。樊哙也不是什么车夫,而是刘的主力战将。
双方各有的图,也只是堪堪地将那个诡异的场面应付过去,根本谈不上“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教案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但又直率。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批判与澄清
项羽的直率不知从何谈起,即以处理鸿门宴一事,其间曲曲折折的变数,又岂是直率者所能摆平。项羽如愿以偿,所以不杀刘,而不是什么直率。项羽并不直率,妇人之仁的人怎么可能直率,不过是个以善做表面文章知名的人物。因项羽已没有必要杀刘,所以刘也谈不上死里逃生,只是在那个尴尬的场面,又拱让了绝大部分利益,充满了敌意的气氛,还是离开的好。项羽此后与刘邦又相处好几个月,如果想杀,机会有的是。刘邦出让的是重大利益,谈不上利用了项羽的性格弱点。如果硬要这样说,刘邦不过是个行贿者,而项羽则是个受贿者。至于鸿门宴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可能以《樊郦滕灌列传》说得最清楚,即“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原来是项羽得到了一切他想得到的东西,都称心如意了,当然不想杀害刘邦,再横生枝节。以这个解释为参照,鸿门宴上的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教案
“鸿门宴”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具体矛盾:刘、项因争夺关中王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刘邦,宴会前,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宴会中,又可能遭受杀身之祸。然而刘邦却竭智逞才,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向着他既定的目标跨出了一大步。
批判与澄清
刘项之间并不存在不共戴天之仇,对刘邦来说,王关中是其正当的权利;如果项羽让刘邦如约王关中,两人之间就没有矛盾。但这样一来,项羽的战功就要打折扣了。刘项两人的功劳其实真不易分出高下,项消灭了秦的野战主力,而刘则端了秦的老窝,两者都是在看起来绝无可能的情况下办到的。但项羽不能客观地看待刘邦的功劳,如果让刘邦如约王关中,就等于承认其灭秦之首功。这一口气,项羽一定是要争的。何况项羽已不愿意与刘邦平起平坐了,他要高高在上成为天下之主,支配一切。因为项羽的这种心态,刘项原本融洽的兄弟战友关系就被彻底破坏了。因此,刘项之间的矛盾是由项羽造成的,他硬生生地从刘的手里挖走了一大块利益嘛。
变被动为主动则无从谈起,刘邦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属于壮士断臂以自救。充其量只能是堪堪地活了下来,谈不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既定目标,也只能是活下来。难道惊险万分地达到了这种卑微的目的还值得一提吗。 以发财为例,资金越多越容易发财,而刘邦把自己一半以上的资金交了出去,其离发财的目标只能是更远了,而不是更近了。
教案
其二,在干部问题上,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
批判与澄清
刘邦任人唯贤,项羽任人唯亲的干部政策是事实,但问题是, 在鸿门宴一事上不牵扯干部政策。项伯是项羽的长辈,但看不出有什么权力,其影响或者说让项羽改变杀刘打算的言辞,在道义上是能站得住脚的。符合道义的话,不能视之为谎言与欺骗。换言之,项羽听项伯的劝告没有错。项羽的实力虽强,但包括楚军在内,也是反秦武装,并非拥戴其当皇帝的武装。他们或者可以为了在旧秦撒野泄愤,但未必肯随你杀人。你因为刘邦影响你当皇帝而杀了刘邦,手下的人未必肯为由此出现的大乱出力效忠。
张良不是刘邦的部下,是韩王成的人。樊哙也不是车夫,是刘部主打战将。
教案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批判与澄清
这个小人指的不完全是曹无伤,主要指出主意让刘邦闭关拒诸侯进入的人,稍带指让项羽动了杀机的人。
教案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批判与澄清
刘邦的酒喝到半半拉拉就悄悄溜走,这个情况应该如何评价呢。菜九以为刘逃席一事不得分也不失分。本来刘邦这个酒就喝得很不是个滋味,离开酒席也应该是个合理的选择,但刘拿捏不准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问属下是不是该打个招呼。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危险巴拉的地方吃酒,还是早走早好,还辞行个什么劲。其实项羽当时已不打算再难为刘邦了,就是留下来喝酒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从火并到言欢这个转折过大,就这么面对面地坐着喝闷酒无趣得很,也难过得很。刘邦的不辞而别,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如果刘邦去告辞,项羽或者会说,咱兄弟已有一年多没在一起吃喝了,急什么啊。但这话肯定也是口是心非,心里正巴不得早早结束会谈呢。何况项羽还要消化刘邦提出的条件呢。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点要追究刘邦逃席失礼失态的意思。
教案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批判与澄清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当年陈平韩信已评论过了,一生功过司马迁也评论过了,基本上得其实。而后人妄加评论,基本上属于胡乱忽悠,一点也不值得认真对待。政治一词给中国人用得最烂,好像政治问题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项羽的失败是政治上没远见,难道刘邦的胜利就是政治上有远见。那刘邦这个地主阶级分子怎么又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呢,好像不通嘛。过去饿死人的时候的干部都是政治上特别强的,文革的各级干部也是政治上很强的,这种强又有什么好处。沽名钓誉一说已为菜九痛诋过了,是两个凡是的边角料,是等而下之的两个凡是,亦属无稽之谈。
项伯与樊哙所言一点没错,项羽听了两人之说,无可指责,与心理上的脆弱没有关系。何况项羽的心理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当时的局面确实不易把握,其结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预测。项羽不用范增而于鸿门宴上释沛公不杀,后世讥评甚多,但反对杀沛公者亦复不少。不用范增之计正是项羽的英明之处。范增杀沛公之计后人指责甚多,事实上杀刘会造成天下大乱、无可收拾才是项羽不杀刘的关键所在。考量当时形势,杀沛公实为一陋着而非高招。杀,几乎用不着费脑筋,这个人碍事,杀了干净。不杀,才用得着仔细权衡。范增七十多岁,一点不懂权谋,只知以杀为务,又有何高明可言。杀刘即为大无道,而此前大无道者数坑秦降卒,此后大无道者为烧秦宫殿坑齐降卒,不知范增可曾力主。考量范增史实,一莽老汉而已,此处力主杀沛公,即使霸王不同意,也一意孤行让项庄来干;日后楚汉相持,汉因不敌而求和,项王拟允,范增坚决不同意,于是既未能置汉王于死地,也未达成议和。如果议和成,汉再毁约,则曲在汉而直在楚。范计不虑此,只知道打打杀杀,与用计何干。对范增肯定与否定的文字均不少,肯定的就略过不说了,仅择反对范增的两首诗,估计肯定范增者也无言以对。
钱舜举咏范增云:暴羽天资本不仁,岂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尊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
陈刚中题其墓云: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火笑咸阳。生平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坚瓠集》七集卷一引。
项羽欲得天下,与他想开历史倒车,似乎很矛盾嘛。如果把天下分成十七八块,算什么得天下。图虚名与滥杀无辜如何统一,无论多少虚名也抵不上坑秦降卒与齐降卒之罪恶。
如果害怕世人指责,他又如何把怀王之功抹杀得一干二净,又如何把刘邦王关中的权利黑心地昧掉。
这一点不能怪老师,因为刘邦提出的交易内容书上没写,只是从事后的迹象及常理上推测而得。
教案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批判与澄清
所谓史记对刘邦的贬抑,实则是班固所称道的不虚美不隐恶,为得其实,此正是司马迁几千年来被称为良史的最有力支持。因此,其不是什么贬抑,而是据实而录。刘邦确实是值得颂扬的,拨乱反正,孔夫子只是纸上作业,而刘邦则将其落在了实处。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两个率先,使人民脱秦项之苦海,得以安居乐业,称其为大圣,得其实矣。太史公对项羽更多的是惜其才,同情则没有,以暴易暴,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作为本纪写也是据实而录,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一个改变历史又主宰了一段历史的人物,列为本纪也不过分。就如不立孝惠本纪,而立吕太后本纪一样,吕太后与项羽一样都是主天下之权的人,立为本纪,得其宜矣。
那个应该歇菜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参见菜九所作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此不赘。在菜九看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非常全面,想不服也不行。但一到面对具体问题,就七扯八拉、指鹿为马,搞得驴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大概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身就是被一些不严肃的人给忽悠出来的东西,所以那个圈子里的大人物说话没边没沿、惹人耻笑也属正常。既然这个圈子里的招牌人物就这副德行,这个所谓的史观最好到一边歇菜去吧。菜九以为,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就是正确的那种。君不见,两千多年了,人们还在学司马迁的书,而且要继续学下去;而众所周知的两个凡是则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为人不齿。因此,对司马迁其书其学还应该再增加两个凡是,即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这不,本来错误的两个凡是,与菜九的两个凡是,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凡是着并快乐着,也没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动不动就要来忽悠司马迁他老人家。比如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常常故作大度地说什么“不应要求作者(司马迁)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来就把司马迁的走狗变成疯狗了,虽千万人吾咬也,既然咬了,就索性咬得面目无光、斯文扫地。杜甫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尚且不能轻薄,对司马迁说三道四被咬了抽了,也是应有之义。
教案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司马迁是不可能认识到的,即在于顺应还是违反历史规律。刘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而项羽却站在六国旧贵族立场上,总是希图回到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倒退行为,与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所以,失败也就必不可免。
批判与澄清
在某些人的心中,秦是个好东西,为什么好,统一啊,一白遮百丑。秦之灭亡就如同挖了他们家的祖坟一样,痛心疾首。幸亏是陈胜吴广首义,那还可能有个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前景,所以不方便给陈胜等人抹黑。如果是项羽首义,那还不反动透顶。天下反秦时,秦的一切必须彻底否定,包括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如果以大一统为时代潮流,大家也就用不着反秦了,秦残暴就让他残暴吧,在符合朝代潮流的大一统中受残暴,总好过在违反时代潮流的分封时代安居乐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嘛。我们党的贪官,也好过国民党的清官嘛。在党的领导下含冤而死,也胜过被反动派杀头嘛。四人帮再坏也好过蒋介石嘛。这类狗屁话语模式还是不要说的好。所谓刘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纯属无稽之谈。刘邦还不是把天下分了好几大块,另外又加了一百多个小块。谁不想一统天下,怎奈时局不允许,只能渐渐达成融合。项羽的六国旧贵族立场也是无稽之谈。好像六国就那么喜欢分裂,无非是统不起来,只好维持现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不就是想把别人的地盘一点一点地搞到自己手里来吗,是吞并与反吞并,吞并不成才基本维持现状。项羽如果想当皇帝,恐怕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会答应。于是只好分。而项羽按自己的意愿分割天下,为自己称霸创造了最理想的局面。如把强大的楚一分为四:汉、衡山、临江、九江;把强大的赵一分为二:常山、代,又将赵的势力分出两支:河南、殷;将燕一分为二:辽东、燕;将齐一分为三:齐、济北、胶东;将近楚之魏抓在手中,将魏豹支到旧魏西边;将韩王成控制在手里,韩地即为项氏掌握;将秦一分为三。自己控制了四分之一还要多的地盘,这不正是贾谊所说的强干弱枝、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模式吗。楚以外的势力中,三秦、河南、殷、九江、常山、济北诸王还应该对项氏感恩戴德,成为项氏天下的稳定力量。可以预期,久而久之,项羽将逐个吞并与其关系不甚密切的诸侯,只不过这个如意算盘没打成罢了。从项羽的个性来看,他视天下为私产,寸土不肯予人,手下的人立了功,也无寸土之赏,这才是项羽真正的性格弱点。倒是刘邦战胜予人功,得地予人利。刘项两人谁更有分的倾向还不一目了然吗?事实就是,更喜欢分的刘邦胜利了,而特别舍不得分的项羽失败了,话又怎么能倒过来说呢。如果是刘邦或楚怀王来主持灭秦后的分封,可能形式上也没什么质的区别。无论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只能这样办,这才是项羽的悲剧所在。只不过项羽的心太贪,也就是太想统一了,把自己的这一块利益搞得特别大,才让大家不开心,而最终失败的。
那个应该歇菜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参见菜九所作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菜九有专论。在菜九看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非常全面,想不服也不行。但一到面对具体问题,就七扯八拉、指鹿为马,搞得驴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大概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身就是被一些不严肃的人给忽悠出来的东西,所以那个圈子里的大人物说话没边没沿、惹人耻笑也属正常。既然这个圈子里的招牌人物就这副德行,这个所谓的史观最好到一边歇菜去吧。
菜九以为,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就是正确的那种。君不见,两千多年了,人们还在学司马迁的书,而且要继续学下去;而众所周知的两个凡是则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为人不齿。因此,对司马迁其书其学还应该再增加两个凡是,即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这不,本来错误的两个凡是,与菜九的两个凡是,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凡是着并快乐着,也没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动不动就要来忽悠司马迁他老人家。比如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常常故作大度地说什么“不应要求作者(司马迁)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来就把司马迁的走狗变成疯狗了,虽千万人吾咬也,既然咬了,就索性咬得面目无光、斯文扫地。杜甫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尚且不能轻薄,对司马迁说三道四被咬了抽了,也是应有之义。
[img]//image.bbs.tom.com/data1/pic/1166/2/2234_n1.jpg[/img]
[img]//image.bbs.tom.com/data1/pic/1166/2/2234_n.jpg[/img]
//bbs.tom.com/i_1165_2091.html
上下五千年 - 中国唯一一个被老婆气死的皇帝
//bbs.tom.com/i_808_1052.html
人间万象 - 你还在无病呻吟吗?非主流!!!
//bbs.tom.com/i_808_1188.html
人间万象 - 为寻求刺激:色狼老板接连强暴女工拍裸照
//bbs.tom.com/i_1067_47529.html
自由地带 - 张铁林入籍英国做中国卧底?
//bbs.ent.tom.com/i_156_182865.html
八卦追踪 -女星走红的捷径,走光抛胸倾其所能
//bbs.tom.com/i_1165_2092.html
上下五千年 - 武则天爸爸是怎样发迹的?
//bbs.happy.tom.com/i_146_108913.html
讽刺幽默 - 一位老板非要开除女秘书的原因
//bbs.tom.com/i_808_721.html
人间万象 - [图文]当女儿遭遇偷情的父亲
//bbs.lady.tom.com/i_705_139357.html
情感话题 - 男按摩师与家庭主妇的一次遭遇
//bbs.tom.com/i_808_327.html
人间万象 - 揭开单身俱乐部里隐秘的游戏规则
//bbs.lady.tom.com/i_97_151986.html
绝对隐私 - 慈禧饥不择食晚年爱上英国双性恋军官? 游客(221.12.6.*) 07-12-30 23:31:28 回复此帖 举报 老菜,你太罗嗦,建议你好好学习语法,要言简意赅。大道至简,罗嗦不值钱。
哈哈,人家就是吃这口饭的:) 搂主辛苦了。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菜九段
老*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有一天刘三正在路上走着,突然闪出个持刀大汉,让刘三交出钱来,否则就要他的命。刘三情知不敌,就乖巧地将钱包交出去了。日后,刘三又带警察将劫匪绳之以法。这件事到了让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评论时,多半就会众口一词地笑话这个劫匪留下了后患,当时一刀把刘三干掉,钱不就都是你的了吗,后面不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吗。各位看官可能会说啦,菜九把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当白痴啊。菜九当然没狂妄到如此地步,他们当然不是白痴,不过有时有点拎不清倒是真的。比如鸿门宴这件事,与上述情况就很相似,但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鸿门宴的结果难道不就是项羽拿到了钱,刘邦保住了命吗。到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嘴里就是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同理,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眼里,被抢了钱的刘三显然占了大便宜,而抢了钱的劫匪却是缚手缚脚吃了大亏。看来,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要么是范增的同党,要么就是拿了范增的钱,否则怎么非要教唆项羽把刘邦干掉不可呢。也许是人性之一的强人所难在这里起作用了。本来人家只是想抢钱,可那些不相干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非要人家去杀人。还一个劲地提醒劫匪,你不把他干掉,你抢到手的钱可能会保不住。作为斗争对峙中的弱势一方,我们总难免会碰到劫匪,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感谢那些个劫匪幸亏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调教出来的好学生,如果劫匪们都听了大人们的教诲,既要钱也要命,岂不糟糕之极。
鸿门宴是刘项斗争的一个眼,其包含的变数最多,根本没有预伏下日后胜利者的胜机,刘邦从一个最风光的战胜者,变成了仅仅保住命的失意者,又在什么地方占到便宜了。他又何尝能像阿Q一样,钱被抢了还要自我陶醉一番呢。大概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可以陶醉,反正刘邦和我们这些被抢劫的菜鸟肯定陶醉不了。
鸿门宴其实真不适合作课文来教学,如果象菜九这样简化为抢劫说,就没什么可讲了。但真要从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上讲,显然也不是课堂上讲得了的。而且这个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专家教授老师大人们从来就没搞清楚过,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鸣得意。菜九倒是比大人们清楚一点,但也不想细说,因为他们听不进去。早年菜九作《千古谁识鸿门宴》,就被一些教师骂得狗血喷头。原因很简单,不是菜九说得一点不靠谱,无非是跟他们不一样,当然啰,仅凭这一点也确实就该骂。试想,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或者几十年一贯,或者辛辛苦苦备了半天课,正准备云里雾里、唾沫横飞在课堂上神侃,误己误人并快乐着,给菜九一搅和,就索然无味了。因此上,菜九被骂得狗血喷头不亦宜乎。菜九为什么与大人们的见解相左呢,这还是要看鸿门宴的事实。简单地说吧,鸿门宴之后项王、范增不让刘邦王关中,还“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杀了之呢。显然,诸侯叛之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杀刘邦只会增大这种可能性。从结果上看,鸿门宴之后,项羽既负了约,又风风光光地主持了分封,显然他是鸿门宴的大赢家。鸿门宴上如果不是项羽,而是我们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掌握局面,肯定先杀了刘邦,至于诸侯叛之,分封不了,大人们根本不予考虑,留给项羽考虑可也。于是乎,燕雀安知鸿鹄志,水平的高下,一下子就分出来了。但项羽水平高又有什么用呢,留下了隐患,最后不还是死在刘邦手上了吗。人生哪能步步算到呢?总不能早知百岁死,不如不出生吧。世局如人生,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项羽在鸿门宴的处理上根本没错,他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后事。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也不是神仙,但他们知道后事。只是从结局上立论,也没有什么高明可言。
菜九可能对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刻薄了一点,这是因为菜鸟也有好生之德,刻薄刻薄无非是想让此类误人之说早日休矣,以便从劫匪大人的刀下活更多的人。至于拂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意,大人们人多势众,一人一个口水就足以淹死菜九,不在考虑也。孔夫子不是说过,虽千万人吾往矣。菜九自忖对鸿门宴知道的多一点,只好领着孔夫子的教诲,凭着对司马迁的忠诚,冒着大人们的口水前进。
有关鸿门宴参见
古史杂识之 千古谁识《鸿门宴》
古史杂识之 汉书辨误二则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千古谁识曹无伤
有关项羽参见
古史杂识之 项羽分封新论
古史杂识之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古史杂识之 解读项羽
千古谁识刘项情
军事天才属刘项
千古谁识汉张良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老菜,你太罗嗦,建议你好好学习语法,要言简意赅。大道至简,罗嗦不值钱。 回复 c9d001发表于2007-05-15 14:33:02的帖子:军事天才数刘项
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卷四《天亡秦》有这么一段话:“秦灭六国,赵独可惨。长平之役,战而斩者,四十余万,降而坑者,又四十余万。即于此时生一男子曰赵高,先后杀始皇之二子,而灭秦之宗社。生一妇子曰邯郸姬,阴以吕易嬴而莫之觉。全盛一统之业,忽然瓦解,此两人盖从内乱之。赵国之冤气所化也。秦灭六国,楚独无罪,诱怀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万人,风骤雨至,五湖七泽,势如破竹,陆终、熊绎之后,荡无孑遗,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三月烟飞;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此四人者,盖从外取之。楚国之愤气所化也。孰谓天道聩聩耶!”这段话的核心是天亡秦。虽然牵强附会,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其它人等姑且不论,单就刘邦、项羽而言,就不能说没有道理。
刘项亡秦的原理不是在于奋臂大呼,而是在于他们是军事天才;不仅是军事天才,而且是秦的克星。秦军以一国之力敌天下,连年作战,所向披靡。各国殚精竭虑,施出浑身解数,最终还是逃不掉覆灭的下场。所以网上常常能见到以秦军与罗马军队比较的热帖,争得不亦乐乎。秦在战国末期遇到了天下所有名将,胜过秦军的有赵奢、李牧、项燕。项燕被秦军击败身死,李牧被秦用计除掉,赵奢病死。感觉上李牧强一点。但李牧对秦作战也是先死命约束部队不去与秦接战,然后出其不意破秦。赵奢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的战争模式好象要等到士气高涨后,才可投入作战。而他们的失败或者说没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能也在于士气不是始终能保持在高昂状态的。等到你那士气不复可用,又成了秦军的天下。秦军横行天下的状态一直到了刘项出马作战才彻底改观。
项羽少年时学过兵法,但他没那个耐心系统学,只是学了个浅尝辄止,便不愿再深入下去。如果换了一般人,一旦遇上秦军,肯定又落下个纸上谈兵的话柄。但项羽何等人,绝非后人心目中的莽汉,肯定是个才高八斗的不世出的奇人,军事到了他的手里,简直像玩儿似的,那么得心应手,那么随心所欲,那么酣畅淋漓,而他还只是学了个半吊子。司马迁说他才气过人,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军事一道肯定是依据之一。所以以他的才气,即使只学了个半吊子、半桶水,打天下也足够了。项羽刚出道时,随项梁的八千子弟过江击秦。项梁派他带兵西向击秦,人马多少,不可考,估计不会太多,项梁本身也只八千人,依项梁的德行,派给项羽的人马绝对不足半数,也就是不到四千人,这倒与刘邦初作战时差不多。项羽就带了这点人马一路杀到襄城(今河南襄城)。不要小看打下这么个小地方,其意义在于,这是自章邯秦军反击后,陈胜一脉反秦武装取得的第一次反击胜利。以往黥布、刘邦的胜利,只是反围剿,而项羽是预演了反攻。这时项羽才二十四岁,从来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作战经验。换了今天的年轻人,这个年纪不是在焦头烂额地忙着考研就是失魂落魄地忙着找工作,如果在部队的也不过当个连级干部,而且要先从班长、排长做起,先带个十来号人,再带几十号人,然后才能带百十号人。可项羽此前连十来号人也没带过呀,一上来就带个几千人,肯定还要自筹粮饷,不停作战。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
刘邦的情况可能比项羽还不如。项羽还多少有点家学的底子,所谓屠夫的孩子会拿刀,有点耳濡目染,说不定其血管里就流淌着杀伐的因子。但刘邦没有行伍经历,家里也就是个种田的自耕农,连兵法的皮毛也没沾过。 但也被赶鸭子上架上了阵。本来他是要推掉这个差事的,因为他心里没底,所以他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一向好说大话的刘邦此时的推卸肯定是出于真心,连带兵作战的ABC都不会,怎么好冒冒然带着家乡的子弟兵送死呢。可能是秦军素有的威风让带兵作战成了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刘邦接了下来。与项羽一样,刘邦也没带过兵,他以前的经历大概只是个治安组长,手下有几个毛人。再就是逃亡到山中时,跟随了几十号人,多时可能达百人,也就是这个程度了。谁知毫无兵学功底的刘邦一出马就聚得三千人,一与秦接战就取得了胜利,并一举击毙了秦朝的泗川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官衔者。但刘邦早期作战经历需要检讨处甚多,其最大特点就是流动作战,似乎没取得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所以,尽管战绩不俗,但到了雍齿以丰叛,立即就搞得手忙脚乱,而且几次攻丰不下。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攻丰不下,与刘的军事才能关系不大。总不能说雍齿的本事与刘邦不相上下吧?里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攻守双方都是熟人亲人,打起来下不了狠手。所以刘邦才要四处借兵,直到项梁借人给他,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项合兵后,对秦作战进行得更加顺利。早先打陈胜武装如风卷残云一般的章邯,被刘项联手打得龟缩在濮阳不敢出战。刘项两人此时还嫌嫩了点,他们还不知道只要拿下章邯,拔掉秦朝这颗最尖利的牙,灭秦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所以他们被项梁派到别处作战,章邯却咸鱼翻身,得到增援后,偷袭项梁得手,杀了项梁。而刘项这两个军事天才却因此乱了方寸,其原因也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作战才能,正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如果他们足够镇定,足够冷静,他们应该能看出章邯的本事不过如此,完全可以战而胜之。而这两人既不镇定,也不冷静,居然选择了避开章邯南下,退师彭城。
估计在彭城的休整时期,这两个人痛定思痛,想明白了,知道秦可以胜了。为什么这样说?这可以从项羽杀宋义前的劝说看出,他已能将战局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肯綮。如果退守彭城前,能这样分析,他是绝不会放过章邯的。说明天才的成长也要有个过程。项梁身死,楚人丧胆,未丧胆的可能只有刘项。在诸将莫利先入关的情况下,楚怀王点了刘邦的将。而刘邦接过将令就积极作战,这与宋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刘邦的积极作战,也表明他既知己也知彼了。否则他不满万人的百战疲师,怎敢逆行击秦。刘邦击秦前的任务是为援赵军开辟通道,他们面对秦朝最精锐的野战军王离军战而胜之,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而项羽灭了宋义后,强渡黄河,以寡击众,以劳击逸,连续作战,连破章邯、王离两军。这两人的事迹表明,他们退缩到彭城后,可能清理了以往的作战经历,总结出秦不是他们的对手的结论。因为两人以往对秦作战是全胜,而且是在作战经历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现在,两人都久历战阵,胜秦应该更不在话下。果然,两人重新出击,原本不可一世的秦军吃足了苦头,一败再败,终至亡国覆军。
为什么说这两人是秦军的克星呢,也不完全是基于其战果,而主要是经历。此前的陈胜部下多是行伍出身,吴广还因为部下认为他军事上不行而被害,这些人遇章邯的乌合之众都招架不住。项梁既然能教导项羽,肯定也是熟读兵书的。但这些熟悉兵事的人,一遇秦军即缚手缚脚,兵败身死。而到了刘项这两个没有军事经验的人出马,是怎么打怎么有,破秦军直如砍菜切瓜、探囊取物。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算起,到二十六年并天下,前后共花了十年时间,之前奋六世之馀烈还不计在内。但到刘项灭秦,从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出发,到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降沛公,也只得一年时间。这个过程中,除楚怀王的指挥之功外,其它人起的作用很小。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人能杀几人,还不是前线战士的功劳,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但等于说陈胜的兵全是饭桶,六国的兵全是饭桶。
灭秦后,刘项两家争天下,两个天才大比拼,上演了一出火星撞地球的大碰撞。同样是天才也有高下之分,这高的当然非项羽莫属。对秦作战取得全胜的刘邦,在项羽面前几乎全处下风,百战百败。项羽最经典的战例是刘邦几十万大军乘项羽在齐作战时,攻下彭城。而项羽绕开了刘邦在面对齐国方向的正面拦截,绕到彭城的南面发起进攻,一举击溃刘邦的几十万人,仅泗水一战就屠杀汉军十几万。所谓棋差一着,缚手缚脚。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能人们没注意到,刘邦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似乎从项羽处偷学了几招。比如秦军抵挡不住时来找项羽洽谈投降之事,但项羽假装答应,然后发起攻击。刘邦在入关后也有类似的行动,秦将约降,刘也是佯应后,听张良之说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在项羽之后,但当时可能刘邦不知道项羽这样干过。是不谋而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读者可以自行评价。最后这一招又用到项羽身上,楚汉划鸿沟为界罢兵休战,但刘邦发起了攻击,最后灭楚。所以这一招项羽是始作俑者,被人还治其身,也是报应,自作自受。项羽这个兵不厌诈的高手,最终还是死在兵不厌诈上。所以说,虽然刘邦的才气不敌项羽,但天下其它的天才人物韩信、张良、陈平都跑到刘邦这边来了。项羽以一人敌天下,终于势穷力屈,败下阵来。所以司马迁说项羽奋其私智不师古,批得也是他这一点;所以汉人说:“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扬子法言•重黎》)
现在很多人为项羽抱屈,但讲到点子上的不多。尤其是项羽的军事天才就很少有人提及。多少人为韩信、白起天才谁大谁小吵得面红耳赤,实在是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还有更大的天才项羽没看出来呢。殊为可叹。须知,项羽死时只得三十一岁,已是百战百胜之身。这是他的前辈白起、赵奢、李牧、项燕等无法望其项背之处。愚鲁如菜九辈若能袭得项羽才气的皮毛,前程又何可限量。特草此作,为项羽叹。
回复 c9d001发表于2007-05-15 14:33:02的帖子:
鸿门宴教案全批判菜九的中小学教育基本是在文革中完成的,因此没有机缘聆听专家老师大人在鸿门宴一课上的宏论。但因为互联网搜索起来非常方便,一查找就检索到一大堆鸿门宴教案。粗粗看过,基本上大同小异。根据大半辈子的经验,中国人除了不认真外,还有一个懒的特性,常常一个教案一用几十年的事一点也不稀奇。因此,如 ..
顶你的观点!想看项羽杀刘邦的大戏之人,应该去看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才对,那时候这样的戏最多。[img]//bbs.tom.com/images/face/01.gif[/img][img]//bbs.tom.com/images/face/01.gif[/img]
不过你的态度好象很激烈,看戏看看就好了,别太入戏了,会伤身的。[img]//bbs.tom.com/images/face/06.gif[/img] 看戏看看就好了,别太入戏了,会伤身的。[img]//bbs.tom.com/images/face/01.gif[/img]
[img]//image.bbs.tom.com/data1/pic/87/22/22844_n.jpg[/img] 回复 c9d001发表于2007-05-15 14:33:02的帖子:军事天才数刘项
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卷四《天亡秦》有这么一段话:“秦灭六国,赵独可惨。长平之役,战而斩者,四十余万,降而坑者,又四十余万。即于此时生一男子曰赵高,先后杀始皇之二子,而灭秦之宗社。生一妇子曰邯郸姬,阴以吕易嬴而莫之觉。全盛一统之业,忽然瓦解,此两人盖从内乱之。赵国之冤气所化也。秦灭六国,楚独无罪,诱怀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万人,风骤雨至,五湖七泽,势如破竹,陆终、熊绎之后,荡无孑遗,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三月烟飞;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此四人者,盖从外取之。楚国之愤气所化也。孰谓天道聩聩耶!”这段话的核心是天亡秦。虽然牵强附会,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其它人等姑且不论,单就刘邦、项羽而言,就不能说没有道理。
刘项亡秦的原理不是在于奋臂大呼,而是在于他们是军事天才;不仅是军事天才,而且是秦的克星。秦军以一国之力敌天下,连年作战,所向披靡。各国殚精竭虑,施出浑身解数,最终还是逃不掉覆灭的下场。所以网上常常能见到以秦军与罗马军队比较的热帖,争得不亦乐乎。秦在战国末期遇到了天下所有名将,胜过秦军的有赵奢、李牧、项燕。项燕被秦军击败身死,李牧被秦用计除掉,赵奢病死。感觉上李牧强一点。但李牧对秦作战也是先死命约束部队不去与秦接战,然后出其不意破秦。赵奢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的战争模式好象要等到士气高涨后,才可投入作战。而他们的失败或者说没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能也在于士气不是始终能保持在高昂状态的。等到你那士气不复可用,又成了秦军的天下。秦军横行天下的状态一直到了刘项出马作战才彻底改观。
项羽少年时学过兵法,但他没那个耐心系统学,只是学了个浅尝辄止,便不愿再深入下去。如果换了一般人,一旦遇上秦军,肯定又落下个纸上谈兵的话柄。但项羽何等人,绝非后人心目中的莽汉,肯定是个才高八斗的不世出的奇人,军事到了他的手里,简直像玩儿似的,那么得心应手,那么随心所欲,那么酣畅淋漓,而他还只是学了个半吊子。司马迁说他才气过人,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军事一道肯定是依据之一。所以以他的才气,即使只学了个半吊子、半桶水,打天下也足够了。项羽刚出道时,随项梁的八千子弟过江击秦。项梁派他带兵西向击秦,人马多少,不可考,估计不会太多,项梁本身也只八千人,依项梁的德行,派给项羽的人马绝对不足半数,也就是不到四千人,这倒与刘邦初作战时差不多。项羽就带了这点人马一路杀到襄城(今河南襄城)。不要小看打下这么个小地方,其意义在于,这是自章邯秦军反击后,陈胜一脉反秦武装取得的第一次反击胜利。以往黥布、刘邦的胜利,只是反围剿,而项羽是预演了反攻。这时项羽才二十四岁,从来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作战经验。换了今天的年轻人,这个年纪不是在焦头烂额地忙着考研就是失魂落魄地忙着找工作,如果在部队的也不过当个连级干部,而且要先从班长、排长做起,先带个十来号人,再带几十号人,然后才能带百十号人。可项羽此前连十来号人也没带过呀,一上来就带个几千人,肯定还要自筹粮饷,不停作战。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
刘邦的情况可能比项羽还不如。项羽还多少有点家学的底子,所谓屠夫的孩子会拿刀,有点耳濡目染,说不定其血管里就流淌着杀伐的因子。但刘邦没有行伍经历,家里也就是个种田的自耕农,连兵法的皮毛也没沾过。 但也被赶鸭子上架上了阵。本来他是要推掉这个差事的,因为他心里没底,所以他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一向好说大话的刘邦此时的推卸肯定是出于真心,连带兵作战的ABC都不会,怎么好冒冒然带着家乡的子弟兵送死呢。可能是秦军素有的威风让带兵作战成了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刘邦接了下来。与项羽一样,刘邦也没带过兵,他以前的经历大概只是个治安组长,手下有几个毛人。再就是逃亡到山中时,跟随了几十号人,多时可能达百人,也就是这个程度了。谁知毫无兵学功底的刘邦一出马就聚得三千人,一与秦接战就取得了胜利,并一举击毙了秦朝的泗川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官衔者。但刘邦早期作战经历需要检讨处甚多,其最大特点就是流动作战,似乎没取得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所以,尽管战绩不俗,但到了雍齿以丰叛,立即就搞得手忙脚乱,而且几次攻丰不下。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攻丰不下,与刘的军事才能关系不大。总不能说雍齿的本事与刘邦不相上下吧?里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攻守双方都是熟人亲人,打起来下不了狠手。所以刘邦才要四处借兵,直到项梁借人给他,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项合兵后,对秦作战进行得更加顺利。早先打陈胜武装如风卷残云一般的章邯,被刘项联手打得龟缩在濮阳不敢出战。刘项两人此时还嫌嫩了点,他们还不知道只要拿下章邯,拔掉秦朝这颗最尖利的牙,灭秦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所以他们被项梁派到别处作战,章邯却咸鱼翻身,得到增援后,偷袭项梁得手,杀了项梁。而刘项这两个军事天才却因此乱了方寸,其原因也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作战才能,正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如果他们足够镇定,足够冷静,他们应该能看出章邯的本事不过如此,完全可以战而胜之。而这两人既不镇定,也不冷静,居然选择了避开章邯南下,退师彭城。
估计在彭城的休整时期,这两个人痛定思痛,想明白了,知道秦可以胜了。为什么这样说?这可以从项羽杀宋义前的劝说看出,他已能将战局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肯綮。如果退守彭城前,能这样分析,他是绝不会放过章邯的。说明天才的成长也要有个过程。项梁身死,楚人丧胆,未丧胆的可能只有刘项。在诸将莫利先入关的情况下,楚怀王点了刘邦的将。而刘邦接过将令就积极作战,这与宋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刘邦的积极作战,也表明他既知己也知彼了。否则他不满万人的百战疲师,怎敢逆行击秦。刘邦击秦前的任务是为援赵军开辟通道,他们面对秦朝最精锐的野战军王离军战而胜之,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而项羽灭了宋义后,强渡黄河,以寡击众,以劳击逸,连续作战,连破章邯、王离两军。这两人的事迹表明,他们退缩到彭城后,可能清理了以往的作战经历,总结出秦不是他们的对手的结论。因为两人以往对秦作战是全胜,而且是在作战经历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现在,两人都久历战阵,胜秦应该更不在话下。果然,两人重新出击,原本不可一世的秦军吃足了苦头,一败再败,终至亡国覆军。
为什么说这两人是秦军的克星呢,也不完全是基于其战果,而主要是经历。此前的陈胜部下多是行伍出身,吴广还因为部下认为他军事上不行而被害,这些人遇章邯的乌合之众都招架不住。项梁既然能教导项羽,肯定也是熟读兵书的。但这些熟悉兵事的人,一遇秦军即缚手缚脚,兵败身死。而到了刘项这两个没有军事经验的人出马,是怎么打怎么有,破秦军直如砍菜切瓜、探囊取物。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算起,到二十六年并天下,前后共花了十年时间,之前奋六世之馀烈还不计在内。但到刘项灭秦,从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出发,到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降沛公,也只得一年时间。这个过程中,除楚怀王的指挥之功外,其它人起的作用很小。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人能杀几人,还不是前线战士的功劳,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但等于说陈胜的兵全是饭桶,六国的兵全是饭桶。
灭秦后,刘项两家争天下,两个天才大比拼,上演了一出火星撞地球的大碰撞。同样是天才也有高下之分,这高的当然非项羽莫属。对秦作战取得全胜的刘邦,在项羽面前几乎全处下风,百战百败。项羽最经典的战例是刘邦几十万大军乘项羽在齐作战时,攻下彭城。而项羽绕开了刘邦在面对齐国方向的正面拦截,绕到彭城的南面发起进攻,一举击溃刘邦的几十万人,仅泗水一战就屠杀汉军十几万。所谓棋差一着,缚手缚脚。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能人们没注意到,刘邦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似乎从项羽处偷学了几招。比如秦军抵挡不住时来找项羽洽谈投降之事,但项羽假装答应,然后发起攻击。刘邦在入关后也有类似的行动,秦将约降,刘也是佯应后,听张良之说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在项羽之后,但当时可能刘邦不知道项羽这样干过。是不谋而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读者可以自行评价。最后这一招又用到项羽身上,楚汉划鸿沟为界罢兵休战,但刘邦发起了攻击,最后灭楚。所以这一招项羽是始作俑者,被人还治其身,也是报应,自作自受。项羽这个兵不厌诈的高手,最终还是死在兵不厌诈上。所以说,虽然刘邦的才气不敌项羽,但天下其它的天才人物韩信、张良、陈平都跑到刘邦这边来了。项羽以一人敌天下,终于势穷力屈,败下阵来。所以司马迁说项羽奋其私智不师古,批得也是他这一点;所以汉人说:“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扬子法言•重黎》)
现在很多人为项羽抱屈,但讲到点子上的不多。尤其是项羽的军事天才就很少有人提及。多少人为韩信、白起天才谁大谁小吵得面红耳赤,实在是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还有更大的天才项羽没看出来呢。殊为可叹。须知,项羽死时只得三十一岁,已是百战百胜之身。这是他的前辈白起、赵奢、李牧、项燕等无法望其项背之处。愚鲁如菜九辈若能袭得项羽才气的皮毛,前程又何可限量。特草此作,为项羽叹。
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李宇春。
菜九段
什么是鸿门宴结论?指的是现在大行其道的沽名钓誉之说。但这个结论与小丫头李宇春及其粉丝有什么关系,难道小丫头李宇春是鸿门宴结论的缔造者,或者是小丫头李宇春的粉丝是鸿门宴结论的有力支持者?当然不是,这个牛皮哄哄的结论产生的时候,小丫头李宇春都还未能出生。即使出生成名后的小丫头李宇春,可能对鸿门宴结论既毫无概念,也不感兴趣。但为什么要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拉扯到一块讲呢?菜九以为,尽管两者毫不相干,但弄清了李宇春的粉丝现象,或者有助于理解这个莫名其妙的鸿门宴结论为什么老是在那里凡是着、忽悠着、误己误人并快乐着。
小丫头李宇春祖坟放光,忽然之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下子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可喜可贺,可圈可点。至于其如何在超级女声大赛中一举夺魁的过程,菜九起先并没上心,但后来的事,菜九想不上心也不行了,太震撼了。小丫头姿色不出众、唱功不出众、歌声也不出众,何以能颠倒众生,可能无数人想破无数脑壳,也求不到解。但菜九以为,从其受到追捧的狂热程度上,或者能窥出一点名堂。也是在小丫头当上超女前后,就有人背着 “我爱李宇春”几个斗大的字在大街上行走。因为小丫头有几个明显的不出众,至少不会有什么人会认定此人是出于色情的原因走上街头的,一定是崇拜到无以复加,才会这么做的。好象是夺得超女头衔后不久,小丫头在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乖乖不得了,远在天边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的粉丝都乘了飞机提前几天赶来买票,那种由衷的真诚劲让人觉得,小丫头李宇春可能要高出世界上存在过的任何人物,甚至于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菩萨也比不过她。菜九宁愿相信,即使是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菩萨来此间开演唱会,也未必能使这些人巴巴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种推崇,让屠洪纲来唱就是,我心中你最重。但以菜九的小人之心,总以为你最重应该换成我最重才好。也就是说,我心中你最重,尽管感人,但不见得真实;我心中我最重,才显得真实。在菜九看来,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是自大狂自恋狂,所以屠洪纲的歌词应该这么改。此刻看官们肯定会忍不住要骂啦,你菜九自恋,就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自恋,也太可笑了吧?其实也没什么可笑的,自恋与食色性也一样,也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天性之一。只不过并非所有天性都可以挂在嘴上大声嚷嚷的,比如人们总不会以好色为荣吧?自恋的道理也是一样。即以接受采访的其姿色绝不在李宇春之下的海外女粉丝来看,她肯定不会真的认为李宇春比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菩萨更了不起。但为什么要以比对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菩萨更多的推崇对待李宇春,其中的隐情应该是人们的自恋情结在起作用。李宇春身上的三个不出众也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东西。那么,李宇春是真正的自己人,甚至干脆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一不小心,就搞了个乾坤大挪移,角色换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错把杭州当汴州了,以为李宇春的胜利,就是我们大家伙儿自己的胜利;李宇春的成功,就相当于我们大家伙儿自己的成功。毕竟我们可以或者在这个方面,或者在那个方面,比小丫头更加出色。比如那个接受采访的女粉丝,其年轻时的姿色或许还胜过李宇春呢。于是乎,小丫头的成功就不能说与我们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很多人不就为这个成功陶醉不已吗。于是乎,我们于恍惚之间就移情别恋了,下意识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自己无限的爱与推崇切割出一小块,加到小丫头身上,一家伙就把小丫头推上了世界之巅。再进一步说,既然跟我们大家伙儿差不多的小丫头可以名满天下,我们自己也天经地义可以名满天下嘛?至于为什么没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不是跟小丫头差不多,甚至某些方面更出色一些吗?其中的问题,也只有天知道,肯定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出了问题,往老天爷身上一推,也不知能解决多少难题哟。
现实中我们因自恋却恋错了对象的情况非常普遍,远不止李宇春一处。现在李宇春的风头已经过去了,但同样的事情仍每天在发生着。那些有中国人加入的外国球队,在很多人那里甚至于在中央电视台差不多等于或超过我们的国家队。这些运动队的成绩我们如数家珍,是否能夺冠,是否能保级,乃至于这些队中的外国队友姓名特长状态我们都了如指掌,比对我们国家队队员的情况还要熟悉。就是我们电视台的体育新闻也经常充满着,谁谁谁能不能上大名单啦,谁谁谁能不能打上主力啦,谁谁谁能不能首发啦,如此无聊透顶的话不绝于耳,且津津乐道、未有穷期。原来菜九非常气愤且郁闷,真不知其搭错了哪根筋,怎能用这些无聊且无耻的话来拿广大群众开涮,现在知道,这些现象的原理与李宇春的粉丝完全是一回事。如果可以用短信评选世界十佳运动员,可以断言,前十名肯定都是中国人,而且基本上就是在海外发展的这些个人。因此,李宇春的粉丝的底蕴,不外乎自是其是也,自我崇拜也,自我尊大也。李宇春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些心理状态,功莫大焉。
当年林副主席给自己最得意的部下题词,道是:在生死攸关时,其他人都是次要的,只有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此胜之要领也。而如果考虑到人们广泛存在的自恋倾向,这句话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岂止是在生死攸关时啊,在人生的一切方面何尝不是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呢?中国不是有句成语叫做敝帚自珍吗,说的就是自恋倾向,即只要是自己的总是好的。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拥有,自己的存在,统统都是最重要的。既然如此重要,没能站到世界之巅,就非常不合适嘛。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恨不得拔着自己的头发升到天上去,一夜之间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绝大多数人自己并没有那个底气与勇气这样喊出来。但喊不出来的那种难受劲,那种煎熬感,可能人们多少都会有点体会。依稀望去,无数的人成名未果身先死,常使众生泪满襟。死者已矣,但能瞑目否?生者则难免时常从梦中惊醒,怅然无期。就在这无数高等生物煎熬难受的当下,湖南卫视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超女大奖,这一下好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李宇春。一下子就为不少人千百万年的苦闷提供了一个畅快宣泄的渠道,至少人们可以为自己的眼光大大陶醉一番。在此期间,也不知有多少人疑似领略了站上世界之巅的那种非常爽的感觉。真是哪里有了李宇春,呼尔海哟,哪里人们得解放。
如果让黄健翔老弟来解说,他一定会放声欢呼:伟大的李宇春同志,实现了平民百姓千百年的梦想与渴望,张三李四,阿猫阿狗,在这个时候灵魂附体,李宇春一个人,代表了无数芸芸众生世世代代飞黄腾达的追求,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不是一个人。
难怪她赢得那么精彩,那么惊世骇俗,那么酣畅淋漓。
(黄健翔老弟天才灵光一闪的话语也不知给菜九带来多少欢乐,用过好几次了。在此谢一下。)
菜九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对李宇春的粉丝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因为菜九本质与李宇春的粉丝没什么两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菜九的自恋是明明白白的,因为常常在互联网上乱贴一些不入流的东西,感觉非常爽,自忖就是老乡*主席拿他的位子来换菜九这些不成器的东西,菜九还未必干呢。这就是典型的自恋了。但菜九以为,在鸿门宴问题上,菜九或者不属于自恋。起先菜九也是持这个结论的,书看熟了之后,觉得这个观点站不住。于是菜九设身处地替双方着想,以为鸿门宴的结果是双方合力完成的,谁也没有出错。而且,菜九的看法也是与史记记载吻合、经得起推敲的。而时下大行其道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呢?其与菜九一比,就不那么过硬了。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当年老支书带领社员学习红宝书时说:“伟大领袖***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果不其然,正确思想还真能从天上掉下来呢,鸿门宴的正确结论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老人家“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中掉下来的。掉下来之后,以中国人的不认真天性,人们难免要错把杭州当汴州,以为这个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于是乎,便把这个结论与自己融为一体,并以李宇春粉丝的劲头爱怜之呵护之顶礼膜拜之,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捍卫之。于是乎,这个莫名其妙的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粉丝一下子就拉上了关系,且牢不可破。菜九已多次说过这个结论站不住脚,但基本上没什么人理这个茬。有些比较忠厚的人在网上发帖子说,菜九的观点基本上没有人同意,因为大家也讲不过他,只好随他去了。但菜九那些个基本上没人同意的观点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司马迁的书里爬梳出来的。可能人们会说啦,什么年代了,还抱着司马迁的东西不放,以司马迁的是非为是非,能不落伍吗。但把司马迁扔在一边搞出来的结论,又如何能站得住脚呢?你愿意爬到树上抓鱼并快乐着是你自己的事,因此让大家跟你一块乐就不地道嘛?还有人开导菜九说,权力斗争,就是你死我活,与拦路抢劫不是一回事,没什么客气可讲。好象大家都是权力斗争的老手,实际上跟菜九一样只是个看戏的,哪里真懂权力斗争之三昧,还没资格教训菜九。依菜九的菜鸟见识,你死我活只是最终的结果,事情具体做起来还是应该有章法的,总要有个等待时机、积蓄力量,运筹帷幄,营造氛围,试探攻击,最后才发起致命一击,如此等等类似过程。哪能一看谁不顺眼,便拔刀亮剑,上去把人做掉。这已不是权力斗争了,而是街头小混混的勾当。
鸿门宴结论的核心是,不应该放过刘邦不杀。真不知汉高祖招谁惹谁了?几千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恨不得冲到鸿门宴上亲手宰了他。其实项羽不杀刘邦至少有控制不了局面的顾虑在起作用。我为刀俎,人为鱼肉,杀起来非常便利,但争权夺利,甚至于争夺最高权力,也还要讲点场面的,街头小混混的水平显然不能胜任。就以伟大领袖做掉刘邦的后代刘主席一事为例子,就可以看出权力斗争中做掉对手一事,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是不可以直截了当地把对手干掉的。伟大领袖早就想把刘主席做掉了,但一直忍着,直到开展行动时,也是先抛出个罗瑞卿试试盘子,然后再搞个五一六通知,再搞一张大字报,再搞个常委排名,最后才搞个专案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搭上两年的时间,终于捏造个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我们刘主席的功劳、人气、势力远非其老祖宗刘邦可比,按那些结论拥戴者的思路,伟大领袖只要动动嘴,或使个眼色,八三四一的人一下子就可以将刘主席做掉,实在是简单之至。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沽名钓誉吗?根本不是,是因为这样做不合适,在权力场上不作兴这样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那么多老家伙需要干掉,为一个刘主席花那么多时间太可惜了。可惜归可惜,但没有办法啊,这个事情还只能这么办。鸿门宴结论的拥护者们,总不至于狂妄到自认为搞权力斗争比伟大领袖还高明吧。声望前无古人的伟大领袖做掉刘主席尚且费了那么多手脚,绕了那么大的圈子,还不能做到让明眼人心服口服,项羽没在酒席之间把刘邦干掉一事,又有什么不能理解呢?项羽没如大家的意,表明他的水平之高,与那些跟街头混混水平没什么两样的专家教授们不可同日而语。世界上水平高的人总是占少数,他们被没水平的人起哄嘲笑也很正常。确实,为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惋惜的也不始于今日,自古而然,且人数众多。但并不能因为人数众多,就以为他们是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即鸿门宴后,刘项在一起共事搞分封(用行话来说即“诸侯相王”)、分割天下长达四五个月,远比什么华山论剑及超女决赛的时间要长,可能稍稍短于评十大元帅的时间,但过程也差不多。项羽担任的是评委主席,刘邦则是评委,既要给自己评元帅,也要给其他人评元帅,工作或者相当繁重呢,基本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经常要在一起议议该分给谁、分到何等程度才合适之类什么的。真要杀刘,又何必非鸿门宴不可,项有的是时间与机会。不杀刘,是因为实在没有能摆上台面的理由,而且一切OK了,没那个必要了。项羽把刘邦发派到四川,当时是鬼不生蛋的地方,还没有天府之国的气象,这摆明了是给刘使坏,任其在那里自生自灭。就好比单位分房子,以刘邦的战功与实力,项羽挑过了应该轮到他拣好的挑了,可没这回事,三楼四楼想也别想,刘邦已事先被分到了地下室,括号,面积比项羽以外的任何人都大,十大元帅的次席嘛,分少了也不合适啊。我们的专家教授居然能认为刘占了大便宜,可能太不懂人之常情了吧。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的专家教授在一边瞎嚷嚷,实在是不懂事。幸亏这帮家伙没与汉高祖生在同一时代,否则,一旦遇上,免不了要被脱下帽子,大尿一泡。看来刘邦对待俗儒之道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这些俗儒并不能提供什么有益的知识,只会自说自话,尽说一些听起来很在理、实际上行不通的鬼话,不仅耽误工夫,还损害脑细胞。刘邦的时间何等宝贵,哪能让俗儒瞎耽搁。何况这些俗儒或者是穿戴像个知识分子,内瓤还是个街头混混。对街头混混又有什么客气好讲,尿他一泡也是应有之谊,诚可谓得其所哉。菜九对汉高祖的革命行动是绝对要投赞成票的,因为俗儒是永远不会绝种的,他们的传人之不可理喻或者更胜于前辈,你把理由告诉他,把路径指给他,把具体的书名篇章指明了,他还就是不认这个帐。遇到这种情况,不给点当头尿喝,又如何是好。其实菜九非常恶毒刻薄的话都说过了,但还是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原因也很简单,各位都错把杭州当汴州地粉丝化了,难以自拔了,菜九的聒噪又如何能敌得过自恋情结?可能即使汉高祖复生,看到如此众多尿不胜尿的俗儒,也只有徒呼奈何的份了。真是撼山易,撼自恋情结难。难归难,撼还是要撼。撼不动又何妨?无非自恋对自恋,粉丝对粉丝;菜九在愚公移山般地撼着,各位在岿然不动地捍着,就这样没完没了地耗着,或者也煞是好看。
再饶舌几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鸿门宴从来都不是个问题,一搞到课文里就成了问题。鸿门宴本身不需要结论,一搞到俗儒手里就非要搞出个结论,搞的驴头不对马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梁遇春老兄对其他事情所说的话,此时听听也非常有益:只看到一个结果,便侃侃而谈,再东拉西扯、引经据典一下,就哇啦哇啦地来一大篇,就算你的逻辑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符合逻辑的说法有千种万种,但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你是要了解事实真相,还是只要随便找个符合政治需要的逻辑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李宇春。此话脱胎于菜九老乡唐德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胡适之”。近来猛看唐老乡的胡适杂忆,并没学到多少皮毛,惭愧得很。只是这个段子,在四月就预告了,拖过2007也不合适,只好丑媳妇见公婆,让各位见笑了。
有关鸿门宴参见
古史杂识之 千古谁识《鸿门宴》
古史杂识之 汉书辨误二则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千古谁识曹无伤
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
有关项羽参见
古史杂识之 项羽分封新论
古史杂识之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古史杂识之 解读项羽
千古谁识刘项情
军事天才属刘项
千古谁识汉张良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两个凡是“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