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
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千米。人口2200多万。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地处东经119°11′03″(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至124°34′30″(宜兰县赤尾屿东端),北纬21°45′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兰县黄尾屿北端)之间。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千米。台湾是中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5989.7573平方千米。其中,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宽处144千米,绕岛一周的海岸线长1139千米,面积35788.090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历史沿革
公元230年,吴国大将渡海到达“夷洲”(台湾)。隋唐称台湾未“流求”。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民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从此,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明朝末期,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荷兰先后于1602年和1622年两次侵占澎湖。1642年,荷兰人占领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第二年,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从1760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除山地族原住民以外,人口已超过了200万。1885年,建台湾为行省。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明清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1624年,荷兰占台。1625年,荷兰购买赤嵌一区。建筑热兰遮城(即赤嵌城,台湾城)。1626年,西班登陆鸡笼,修建圣萨尔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筑圣多明哥城(淡水城,当地居民称红毛城)。1634年,荷兰热兰遮城完工。1642年,荷兰逐出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部。1644年,改圣多明哥城为安东尼堡(仍称红毛城)。1652年,建普罗民遮城。1661年,荷兰普罗文查城投降。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五月改未收复的赤嵌城为东都明京,并设承天府(即今台南市),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另设天兴县(今嘉义市)、万年县(今高雄市左营)共一府两县;天兴县治佳里兴,今台南县佳里镇。并设有澎湖安抚司。1662年2月,攻占热兰遮城,荷兰总督揆一投降。1664年,郑经改东都(即明京)为东宁省。改天兴县、万年县为天兴州、万年州。增设南路安抚司和北路安抚司,处理原住民事务。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决定保留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以原承天府设台湾府和附郭台湾县,以天兴州设诸罗县,以万年州设凤山县;诸罗县暂治台湾府城;凤山县治兴隆庄(今左营)。1704年,诛罗县移治诸罗山(今嘉义)。1723年(雍正元年),析诸罗县置彰化县、淡水厅(今新竹市);彰化县治半线(今彰化);淡水厅暂治沙辘社(今台中县沙鹿镇)。1727年,析台湾县设澎湖厅,治妈宫(今马公)。1756年,淡水厅移治竹堑(今新竹)。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增设南路理番同知和北路理番同知,处理汉、原住民交涉事务。1787年,诛罗县改名嘉义县。1788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06年,凤山县移治兴隆庄(今左营)。1812年设噶玛兰厅,治五围(今宜兰)。1826年,凤山县移治埤头庄(今凤山)。1875年,增设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原淡水厅析出);另辖基隆厅(原淡水厅析出),治基隆;新竹县(原淡水厅),治新竹;宜兰县(原噶玛兰厅)。原台湾府辖台湾县;嘉义县;彰化县;埔里社厅,治埔里社(今南投县埔里镇);凤山县;恒春县(原凤山县析出),治琅峤(今恒春);澎湖厅;卑南厅,治卑南(今台东)。
1887年,台湾建省;原台湾府改名台南府,新设台湾府于桥仔图(今台中市);原卑南厅升格为台东直隶州。台北府附郭淡水县;另辖基隆厅;新竹县;宜兰县。台湾府附郭台湾县;另辖苗栗县(原新竹县析出),治苗栗;彰化县;埔里社厅;云林县(原嘉义县析出),治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镇)。台南府附郭安平县(原台湾县);另辖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计划治水尾(今花莲县瑞穗乡),暂治卑南(今台东)。1894年,析淡水县设南雅厅,属台北府,治大科崁(今桃园县大溪镇)。云林县移治斗六门(今斗六)。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占时期台湾省行政区划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次年3月攻占澎湖。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
1895年3月,日占澎湖。5月入台湾本岛,在台北城设“台湾总督府”。6月废除原有行政建制:改台北府为台北县;台湾府为台湾县;台南府大部及台东州为台南县;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但被军民抵制,除台北局部地区外,其余徒具虚名。
1895年8月,日本重新勉强设治:原台北府淡水、宜兰、新竹三县、基隆、南雅二厅合并为台北县,原台湾府台湾、苗栗、彰化、云林县和埔里社厅以及台南府嘉义县合并为台湾民政支部,将原台南府安平、凤山、恒春县及台东直隶州(含卑南县、花莲港厅)合并设立台南民政支部,改原台南府澎湖厅为澎湖岛厅。11月,将原台南府嘉义县划归台南民政支部。1896年4月,改台湾民政支部为台中县。改台南民政支部为台南县。
1897年5月,析原宜兰县地设立宜兰厅;析原台东州设立台东厅;改澎湖岛厅为澎湖厅;以原台东州地设台东厅,驻卑南(原台东州驻地);合清末新竹县与苗栗县设立新竹县;析原嘉义县和原云林县大部设立嘉义县;析原凤山县和恒春县设立凤山县。1898年5月:析新设的新竹县分别划归台北县、台中县。裁嘉义县、凤山县,所辖区域划回台南县、台中县。1901年5月:析台南县设立恒春厅。
1901年11月,实行厅制:废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保留宜兰厅、恒春厅、澎湖厅;以原淡水县地设立台北厅和深坑厅;以原基隆厅地设立基隆厅;以原新竹县地(分隶台北、台中二县)设立新竹厅;以原南雅厅地设立桃仔园厅(桃仔园厅地属清末淡水县与新竹县),寻改名桃园厅,设治桃园街;以原台湾县地设立台中厅;以原苗栗县地设立苗栗厅;以原彰化县地设立彰化厅;以原云林县地设立斗六厅;以原埔里社厅地设立南投厅,治南投;以原嘉义县地设立嘉义厅和盐水港厅(今台南县盐水);以原安平县地设立台南厅;以原凤山县地设立凤山厅、蕃薯寮厅(今高雄县旗山)和阿猴厅(今屏东县)。
1909年10月,裁深坑、基隆二厅入台北厅,裁苗栗厅入新竹、台中二厅,裁彰化厅入台中厅,裁斗六厅入嘉义厅,裁盐水港厅入嘉义厅和台南厅,裁凤山厅入台南厅,裁蕃薯寮厅、恒春厅入阿猴厅,析台东厅设立花莲港厅,驻花莲港。
1920年9月:实行州厅制(厅和州平级)。在实行州厅制之后,各州及个别厅之下设市,其余区域为州厅辖下的郡或支厅。并台北、宜兰二厅为台北州;并新竹、桃园二厅为新竹州。原苗栗厅划归新竹厅的部分属新竹州;合并台中、南投二厅设台中州。原苗栗厅划归台中厅的部分属台中州;以台南厅西部(原安平县)和嘉义厅(含原云林县)合并设立台南州;以台南厅东部(原凤山县)、阿猴厅以及澎湖厅合并设立高雄州,治打狗港。1926年7月:析高雄州原澎湖厅地仍设立澎湖厅。
1920年9月:划台北城郊设立台北市,为台北州治;划台中城郊设立台中市,为台中州治;划台南城郊设立台南市,为台南州治。1924年12月:于打狗港附近设立高雄市,仍为高雄州治;划基隆城区设立基隆市。1930年,划嘉义城区设立嘉义市,隶台南州;划新竹城区设立新竹市,为新竹州治。1933年,划彰化城区设立彰化市,隶台中州;以阿猴街设立屏东市,隶高雄州。1940年,划宜兰城区设立宜兰市;划花莲港厅城区设立花莲港市,为花莲港厅治所。
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玻茨坎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1945年以后台湾省行政区划沿革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九市: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市、嘉义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市、新竹市。八县:台北县、高雄县、澎湖县、台中县、台南县、新竹县、台东县、花莲县。
194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至台湾,于1950年9月将原“行政”区划又作调整:析台中县设彰化县、南投县;析台南县设嘉义县、云林县;析高雄县设立屏东县;析新竹县设立苗栗县,析新竹县设立桃园县,析台北县设立宜兰县;裁新竹市入新竹县;裁嘉义市入嘉义县;裁屏东市入屏东县;彰化市裁入彰化县。当时台湾划为5个省辖市、16个县、1个管理局,6个县辖市、234个乡、78个镇。
1969、1979年先后升台北、高雄为院辖市。台湾“行政”区域有2个“院辖市”,3个省辖市、16个县,15个县辖市。
1982年析新竹、嘉义两县设立新竹、嘉义两省辖市。
台湾现行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省、县(市)称为省、县(市)政府;乡镇县辖市,称为乡镇县辖市公所。目前,除台湾省外,设“院辖市”(或叫“直辖市”)2个:台北市、高雄市。省下设16个县:桃园、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花莲、台东、台北、新竹、台南、高雄、澎湖、宜兰、苗栗;5个省辖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嘉义市。 行政区划
台湾本岛和澎湖共设7市、16县,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为“院辖市”,直属“行政院”,其余属台湾省;市下设区,县下设市(县辖市)、镇、乡,合称区市镇乡。
台 北 市
中正区 大同区 中山区 松山区 大安区 万华区
信义区 士林区 北投区 内湖区 南港区 文山区
高 雄 市
新兴区 前金区 芩雅区 盐埕区 鼓山区 旗津区
前镇区 三民区 左营区 楠梓区 小港区
基 隆 市
仁爱区 信义区 中正区 中山区 安乐区 暖暖区
七堵区
台 中 市
中 区 东 区 南 区 西 区 北 区 北屯区
西屯区 南屯区
台 南 市
中西区 东 区 南 区 北 区 安平区 安南区
新 竹 市
东 区 北 区 香山区
嘉 义 市
东 区 西 区
县
台北县(板桥市) 宜兰县(宜兰市) 新竹县(竹北市) 桃园县(桃园市) 苗栗县(苗栗市) 台中县(丰原市)
彰化县(彰化市) 南投县(南投市) 嘉义县(太保市) 云林县(斗六市) 台南县(新营市) 高雄县(凤山市)
屏东县(屏东市) 台东县(台东市) 花莲县(花莲市) 澎湖县(马公市) 2003年1月1日,台南市中区与西区合并为中西区。 [img]//photo.sohu.com/2004/03/08/53/Img219345353.jpg[/img] 政治体制
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不承认已降为地方政权的事实,仍然使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建立所谓“中央政府机构”,维系“中华民国”的“法统”。
(一)“总统府”
“总统府”是辅助“总统”的幕僚机构。“总统府”置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一人。 秘书长承“总统”之命, 综理“总统府”一切事务并指挥、监督总统府内所有职员。副秘书长辅助秘书长处理事务。
“总统府”置资政若干人,其职责是,对于“国家”大计,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咨询。资政由“总统”就其所谓“勋高望众”者中选聘。
“总统府”置“国策顾问”,其中有给职“国策顾问”不得逾三十人,无给职“国策顾问”不得逾六十人;由“总统”遴聘,聘期不得逾越“总统”任期,对于“国家大计”,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谘询 。
“总统府”置“战略顾问”十五人,上将,由“总统”任命,对于战略及有关“国防”事项 ,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谘询 。
“总统府”原置参军长一人。其职责是承“总统”之命,办理有关军务事项,1996年1月撤销。
“总统府”设下列机构:第一局至第三局的三个局、机要室、侍卫室、公共事务室等、人事处、会计处、政风处。
“总统府”还先后设下列咨询机构和直属机构:
1.“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光复大陆”的方案。 该委员会的委员由“总统” 在“国代”中聘任,也可于其他的,特别是“有助于光复大陆工作”的人士中选聘。 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均由“总统”选聘。 该委员会下设内政组、国际关系组、军事组、财政组、经济组、教育文化组、交通组、司法组、边疆组及侨务组等机构。
2.“国史馆”。 该馆任务是掌理纂修“国史”事宜。同时该馆还兼负“台湾政府”档案总库工作。该馆下设史料馆、 征核处、总务处及秘书室、 主计室、人事室的三处三室。
3.“中央研究院”。 为台湾方面学术最高机关,任务是: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该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1至2人,还设院士若干。 该院在90年代初设14个研究所和4个研究所(室)和筹备处等。
(二)“国家安全会议”
1.“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
蒋介石当政时设“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简称“国安会”,是辅助“总统”决定大政方针的机关。该会议的任务是: 关于所谓“动员戡乱”大政方针的决定; “国防” 重大政策的决定;“国家” 建设及科学发展的研究指导;总体作战方针的测定及指导;“国家”总动员的决策;战地任务的处理;其他有关“动员戡乱”的重要决策事项,及奉“总统”核交研议或审核事项。
“国安会”由下列人员组成:“总统”、“副总统”、“总统府秘书长”、“参军长”、“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经济部部长”、“参谋部长”、“国安会”秘书长和各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总统”指定的人员组成。“总统”为会议主席,主持会议。“总统”必要时,得召开“国家安全会议”的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上述会议组成人员外,还有“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 “监察院院长”、 “考试院院长”、“国民大会”的“宪改研讨会的副主任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有关部会首长及其他有关人员。
“国安会”设秘书长1人, 副秘书长1至3人。还设秘书处,其职责是承秘书长之命,处理有关事务,及不属于其他机构职责的事项。
此外,“国安会”还设“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及“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国家安全局” 是台湾最高情报机构, 负责指挥岛内外的各种情报活动。
2.“国家安全会议”
台结束“动员戡乱时期”之后,在李登辉主导下,1993 年12月30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会议组织法”,对原“国安会”的性质、地位、组成、职权等重新作了规定。具体情况是:
“国安会”为“总统”决定国家安全有关之大政方针之咨询机关。“国安会”之决议,作为“总统”决策之参考。“国安会”及其所属“国安局”应受“立法院”之监督。
“国安会”以“总统”为主席,“总统”因事不能出席时,由“副总统”代理。
出席“国安会”的人员是:“副总统”、“总统府”、“秘书长”、“参军长”; “行政院长”、 “行政院副院长”、“内政部部长”、“外交部部长”、“国防部部长”、“财政部部长”、 “经济部部长”、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参谋总长”;“国安会秘书长”、“国安局局长”; “总统”指定的其他列席人员。 “国安会”置秘书长1人, 特任; 承“总统”之命, 依据“国安会”之决议,处理会务,并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国安会”置副秘书长1人至3人,襄助秘书长处理事务。
“国安会”置咨询委员5至7人,由“总统”特聘。
“国安会”设秘书长,掌理以下事项:关于议程编撰,会议之记录, 及决议案处理之联系等事项; 关于文书、档案、出纳、事务、资讯及印信典守等事项。
“国安会”下属“国家安全局”。“国安局”综理“国家” 安全情报工作及特种勤务之策划与执行, 并对“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电讯发展室、“海岸巡防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内政部警政署”、“法务部调查局”等机关所主管之有关“国家”安全情报事项,钢负统合指导、协调、支援之责。
“国安局”置局长1人,综理局务,副局长3人,襄助处理局务。
“国安局”主要职能部门为“6处3室”。第一处,掌理国际情报工作;第二处,掌理大陆地区情报工作;第三处,掌理台湾地区安全情报工作;第四处,掌理“国家战略情报”研析;第五处,掌理科技情报与电讯安全工作;第六处,掌理密码及其装备之管制、研制有关事项。资讯室,掌理资讯作业之规划、执行与资料库之建立、管理等有关事项;秘书室,掌理施政计划及施政工作之管制,考核与工作报告汇编、一般性综合业、公共关系、印信典守、文书处理、档案管理、资料编译及印制等有关事项;总务室,掌理庶务、出纳、警卫、医疗保健及不属于各处室之有关事项。
“国安局”的其他机构还有:人事处、 会计处、 政风处、电讯科技中心、训练中心、特种勤务指挥中心等。
“国安局”为处理特定业务,还可设各种委员会,由局长指定人员组成。基于情报工作特殊需要,可委托国内外学者、专家、学术研究机构等,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三)“国家统一委员会”
简称“国统会”,1990年10月7日成立。 是为推动大陆政策理念而成立的临时性任务编组机构,主要职责是向“总统”提供有关大陆方面的政策咨询,委员由岛内各党派、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组成,委员会数25至31人,另聘“研究委员”若干人,委员会两个月召开一次, 任期一年。 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国统会”被“冻结”,至今未召开一次会议。 历任领导
“总统”
蒋介石(国民48.04-49.01)
李宗仁(国民49.01-50.03代)
蒋介石(国民50.03-75.04)
严家淦(国民75.04-78.05)
蒋经国(国民78.05-88.01)
李登辉(国民88.01-00.05)
陈水扁(民进00.05-)
“总理”
阎锡山(国民49.06-50.03)
陈 诚(国民50.03-54.05)
俞鸿均(国民54.05-58.07)
陈 诚(国民58.07-63.12)
严家淦(国民63.12-72.05)
蒋经国(国民72.05-78.05)
孙运睿(国民78.06-84.05)
俞国华(国民84.06-89.06)
李 焕(国民89.06-90.05)
郝伯村(国民90.05-93.02)
连 战(国民93.02-97.08)
萧万长(国民97.08-00.05)
唐 飞(国民00.05-00.10)
张俊雄(民进00.10-02.01)
游锡坤(民进02.01-05.01)
谢长廷(民进05.01-)
“立法院院长”
童冠贤(48.12-50.12)
刘健群(50.12-51.10)
黄国书(51.10-52.03代)
张道藩(52.03-61.02)
黄国书(61.02-72.02)
倪文亚(72.02-72.04代)
倪文亚(72.05-88.10)
刘阔才(88.10-89.02代)
刘阔才(89.02-90.02)
梁肃戎(90.02-92.01)
刘松藩(92.01-99.01)
王金平(国民99.02-)
“副总统”
李宗仁(国民48.04-49.01)
李宗仁(国民50.03-54.03)
陈 诚(国民54.05-66.05)
严家淦(国民66.05-75.04)
谢东闵(国民78.05-84.05)
李登辉(国民84.05-88.01)
李元簇(国民90.05-96.05)
连 战(国民96.05-00.05)
吕秀莲(民进00.05-) 台北市简介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淡水河右岸,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为台湾第一大城市。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沉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有“台北”之名。现今全市共划分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万华、信义、士林、北投、内湖、南港及文山等12个行政区。
早在四五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密林。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派兵到这一带开荒。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从福建来的移民在此建立了村庄,15年后出现了市街。台北市初名大加蚋,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人活动区域,又称艋舺、莽甲、莽葛、文甲等。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本省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本省规模最大的木栅运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幽美,适宜游览的地方。
台北市有许多吸引游人欣赏、购买和品尝的特色风物,如胜大庄毛笔、士林名刀、面塑、艺术陶瓷、台北圆球夜市的“圆环蚵仔煎”和汤圆等等。 高雄市简介
高雄旧名打狗,或称打鼓,昔日为平埔族西拉雅人世居地,而"打狗"便是原住民社名之译音。高雄县面积28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地景、人文、生态依地形气候而有很大变化:东北部山高谷深,荖浓溪和楠梓仙溪的主、支流像脉络般蜿蜒,孕育出大片原始森林、高山、溪谷与瀑布风光,邹族、布农族便居住在此;中部由旗山、美浓至凤山一带有丘陵起伏,荖浓溪与旗山溪提供水源,客家人、平埔族人、福佬人在此世代务农;西部靠海平原则是大片鱼场泻湖,终年日照炽烈、海阔天高,呈现渔村海港的粗犷风光。
地理、历史与人文的错综,为高雄县境交织出多重风貌的旅游名胜。东北部高海拔的原始山林之美属玉山公园,发源于塔塔加的楠梓仙溪已纳入溪流鱼类保护区,并在永续经营理念下仅定期开放垂钓。中央山脉西侧,藤枝森林游乐区、扇平林区、茂林风景区保留了丰富的动植物生态,最珍贵的大自然教室。县境中段,荖浓溪主支流在美浓、六龟孕育出丰富的森林、蝴蝶生态,而美浓更保存了传统的客家农业聚落风貌,特色别具;荖浓溪西岸的燕巢、旗山、内门一带,拥有台湾最广大的泥岩层,形成"月世界"地质景象,蔚为奇观。西部靠海的永安、茄定则是名闻遐迩的乌鱼之乡,这里的湿地泻湖生态孕育了大片红树林及野鸟,兴达港则是南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 高雄县幅员广大,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平原上的乡镇正快速工业化外,大片乡土仍是农业为主的景象。纯朴民风传统产业,构成高雄县的人文基调,正是本地未来发展观光的重要潜力。 台北市详细简介
台北市 台北市
(台北市旗) (市政府徽)
简称 北市
别称/昵称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区划 12个区
政府所在地 信义区
市长 马英九
市花 杜鹃花
市树 榕树
市鸟 台湾蓝鹊
电话区号 02
总面积 271.7997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16位)
-
总人口 2,621,441人
(台湾的第2位)
-
人口密度 9622人/平方公里
-
毗邻 台北县
台北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1.6度
纬度 北纬24.9度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271.8 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1120m(七星山)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7℃
- 最高月均温 29.3℃
- 最低月均温 15.8℃
年降水量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东起南港区大丰里,西至北投区关渡里,南为文山区指南里,北为北投区湖田里,四周均与台北县交界。现为台湾“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台湾最大城市。
一般而言,台北这个称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范围。台北旧城区只包含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前,城中区的范围。早期称呼的台北则是狭义的意指包括大安区,松山区,大同区,信义区,中正区,中山区与万华区在内的台北市旧市区。然而,由于旧城区趋于没落,商业重心与市政核心东移,以及大量来自于台湾中南部的外来人口聚居于周围卫星市镇,今日称台北时的意义,有时是指台北市12区,也有时泛指包含台北市与台北县、基隆市在内的整个大台北地区。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行政区划沿革与现况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本市管辖。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
目前台北市共有12个市辖区,分别为:
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
历史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汉人迁至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陈逢春、赖永和、陈天章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加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五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据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本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兴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区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辟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于当时的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后来并将“公会堂”称改名为“中山堂”,正式为日本殖民史划上句点。
战后,由于1949年大批军民撤退来台,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在美国的资助下,道路、住宅、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与1980年代可说是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这时候开始逐渐东移,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共汽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于西门町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
地理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北市境内的河流属于淡水河流域。自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经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大稻埕)、万华、公馆、景美等地的市区边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续接大汉溪)。基隆河于关渡一带自淡水河分出,流经社子、士林、大直、内湖、松山、南港后出台北市境续流经台北县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内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进行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带自新店溪分出,流经景美、木栅至台北县深坑。双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带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双溪分出,双溪流经芝山岩、外双溪(故宫附近)等地,磺溪则流经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纱帽山、大屯山。
气候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通常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而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汽的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的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应注意随身携带防雨用品。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而形成午后雷阵雨。 历任台北市长列表
历任台北市长列表
上级派任
(1945年11月1日至1951年1月31日)
第1任,黄朝琴:1945年11月1日~1946年2月28日
第2任,游弥坚:1946年3月1日~1950年2月5日
第3任,吴三连: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第4任,项昌权:1950年11月~1951年1月31日(代理市长)
(市民直选)
(1951年2月1日至1967年6月30日)
第1届,吴三连: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为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高玉树:1954年6月2日~1957年6月1日
第3届,黄启瑞:1957年6月2日~1957年6月
第4届,黄启瑞:1960年6月~1961年8月
代理,周百链:1961年8月~1963年12月14日
第4届,黄启瑞:1963年12月15日~1964年6月1日
第5届,高玉树:1964年6月2日~1967年6月30日
(黄启瑞曾因官商勾结被停职,由周百链代理,被法院判决无罪后续任)
“直辖市”时期,“中央政府”派任
(1967年7月1日至1994年12月24日)
第1任,高玉树: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10日,为改制后的首任市长。
第2任,张丰绪:1972年6月10日~1976年6月11日
第3任,林洋港: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9日
第4任,李登辉: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第5任,邵恩新:1981年12月4日~1982年4月19日
第6任,杨金欉:1982年4月19日~1985年5月30日
第7任,许水德:1985年5月30日~1988年7月25日
第8任,吴伯雄:1988年7月25日~1990年6月2日
第9任,黄大洲:1990年6月2日~10月14日间为代理市长,10月15日真除~1994年12月25日
市民直选
(1994年12月25日至今)
第1届,陈水扁: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为改制后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马英九: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5日
第3届,马英九:2002年12月25日~ 高雄市详细简介
高雄市位于台湾南部,为台湾第二大城, 高雄市
(高雄市旗) (高雄LOGO)
简称 高市
别称/昵称 港都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区划 11个区
政府所在地 苓雅区
市长 叶菊兰(代理)
政府网站 高雄市政府
市花 木棉花
电话区号 07
总面积 153.6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19位)
-
总人口 1,510,444人(2006年1月)
(台湾的第5位)
-
人口密度 9834人/平方公里
-
毗邻 高雄县
高雄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0度15分 - 120度24分
纬度 北纬22度31分 - 22度46分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153.6029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4.7℃
- 最高月均温 28.7℃
- 最低月均温 18.6℃
年降水量 1,134.1公厘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2,139小时
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位于高雄县西南隅,是台湾南部重工业最发达的大都会。地理位置于东经120度14'30"至120度23'30",北纬22度30'30"至22度45'30"。南海中的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行政管理也划归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
与台北不同,高雄的街道较宽而且交通也较顺畅,呈棋盘状。然而,因为此地区的重工业,所以高雄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有名的糟糕,但现在已有改善。高雄市设有加工出口区,生产铝、木、纸制品、肥料、水泥、金属、机械和造船等。其大众运输系统—高雄捷运,预计在2006年底红线南段先行通车,2007年10月底红橘线完工通车;而位于高雄市小港区的高雄国际机场为仅次于中正国际机场的国际货运与客运机场。
历史
本市早期原为平埔族原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其语称竹林为“takau”,后经汉人音译为“打狗”(鹤佬语音)。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而将地名改为“高雄”(因日语之“高雄”发音为“taka-o”,近“打狗”之音)。
1624年,荷兰人曾在此建立要塞,1661年汉人移民。清朝初期,曾经于兴隆庄(今 左营)兴筑“凤山县城”,作为凤山县治所在地;随着渔业逐渐发达,近海区域也逐渐出现零散的小型聚落。港口最初于1680年代左右开港,到了清朝末期亦对外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虽然有部份外国贸易商进驻,但港口规模依旧一直无法扩大。
日本殖民统治初期,开始有计划地将高雄建设成小具规模的港口都市,特别是自1908年起,大力整建高雄港成为现代化港口,为殖民势力向东南亚扩张作准备;另外,自1900年起,高雄即为纵贯线铁路端点站的所在地。接近港口的哈玛星与盐埕埔(今 盐埕)一带成为当时发展最为快速的区域,之后随着高雄驿(高雄车站)东移新设,市区逐渐向东往大港埔一带扩展。1940年代,基于南进政策需要,日本人开始以高雄作为工业发展基地,不过,二战末期,在美军战机的密集空袭下,高雄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战后,随着高雄港逐渐恢复正常运作,1966年在楠梓成立加工出口区,以及1970年代,大型造船厂、炼钢厂、石化厂的设立,高雄作为工业重镇的形象逐渐确立;高雄港的货运量也逐年上升,并开始进行扩建;都市的发展区域亦以高雄车站为中心,持续向南、东、北三个方向扩张。发生于1979年12月10日的美丽岛事件(高雄事件),事件现场即为该市中心区域,使得高雄成为往后民间人士所认定的“民主圣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爱河的成功整治,以及各项文化、休闲设施的修建转趋积极,高雄市逐渐摆脱多年来“工业重镇,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都市发展上,除了范围较大的商圈(三多商圈、新崛江商圈...等)陆续兴起外,位于爱河凹子底段北侧的农十六重划区,未来的开发动向亦颇受关注;陆续推动的交通建设(捷运、铁路地下化)亦将带来交通纾解上的助益。如何透过在地发展,创造价值认同,共同勾勒出城市愿景,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地理
高雄市位于我国台湾
该市位于台湾的南端,位置在东经120度14'30"至120度23'30",北纬22度30'30"至22度45'30"。
海岸线方面,西扼台湾海峡,南临巴士海峡。市区大多为冲积平原地形,地势较高处只有位于西子湾北侧,西侧紧临海岸,标高355米的高雄山(寿山);位于左营东侧,莲池潭东北侧,标高233米的半屏山;以及位于该市与高雄县东南边交界处,大坪顶一带的丘陵(凤山水库建于其上)。位于市区西南侧,隔着高雄港狭长水道与前镇相对的旗津,原本是一座沙洲半岛,后来南端因兴建第二港口,而以水道与红毛港分割。此外,高雄港大致是基于该区域过去原始的潟湖地形整建而来。
空运方面,该市目前与东京、札幌、琉球、首尔、香港、澳门、曼谷、普吉岛、槟城、吉隆坡、河内、胡志明市、新加坡、佬沃、马尼拉、苏比克湾、宿雾、吴哥窟、关岛等19个城市有国际航线,交通便利。
气候方面气温以二月平均摄氏18.6度最低,六月平均摄氏28.7度最高;相对湿度以三月平均60%最低,八月平均81%最高。
日照时数全年2,139小时,以二月日照138.1小时最少,其中以六月日照227.4小时最高。降雨量全年1,134.1公厘,其中以十二月降雨0公厘最少,七月降雨569.1公厘最高。
行政区划:
1664年,明朝统治下,高雄曾经被划入两个州之一的万年州。进入清朝后,于1684年被划入凤山县,并且曾经将县治设在兴隆庄(今 左营)。1920年9月,行政区域改革开始,日本殖民统治者除了将地名从“打狗”改为“高雄”外,还将该市划为“高雄郡高雄街”,隶属于高雄州;四年后废除高雄郡,直接将高雄街改设为“高雄市”,仍隶属于高雄州。
台湾光复以后,自1945年起,高雄市长期作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辖下共有10区。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将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与前镇区相邻,原本隶属于高雄县的小港乡也划归该市管辖。此外,1983年,位于南海的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行政管理上也开始划归该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
目前高雄市的辖区范围,极东为小港区坪顶里,极西为鼓山区寿山里,极南为小港区凤鸣里,极北为楠梓区清丰里。全市共有11区。
教育:
学校
高雄市中等学校列表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高雄大学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
高雄医学大学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
文藻外语学院
育英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海军军官学校
和春技术学院城区部
图书馆
目前共有14个分馆,数个阅读区。
旅游:
自然景观
爱河
高雄山(寿山)
高雄港
西子湾
莲池潭
半屏山自然公园
金狮湖
名胜古迹
凤山县城(旧城)
旗后炮台
前清英国领事馆
前金天主堂(玫瑰圣母堂)
陈中和墓
公共设施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台铁旧高雄站(高雄愿景馆)
“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
高雄市立寿山动物园
高雄市立美术馆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旗津海岸公园
爱河河滨公园
高字塔文化艺术园区
休闲景点
高雄85大楼
新崛江商圈
三多商圈
六合夜市
三凤中街
城市光廊
新光码头(海洋之星)
旗津渡轮
临港线观光列车(嘟嘟火车)
汉神百货
大统百货、大立伊势丹
布鲁乐谷主题亲水乐园 高雄市历任市长
高雄市历任市长
(1945年11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官派
第一任 连谋 1945年11月8日
第二任 黄仲图 1946年5月23日
第三任 黄强 1947年8月2日
第四任 刘翔 1949年5月1日
第五任 陈保泰 1950年8月2日
民选
第一任 谢挣强 1951年5月1日
第二任 谢挣强 1954年6月2日
第三任 陈武璋 1957年6月2日
第四任 陈启川 1960年6月2日
第五任 陈启川 1964年6月2日
第六任 杨金虎 1968年6月2日
第七任 王玉云 1973年2月1日
第八任 王玉云 1977年12月
(1979年7月1日迄今)
官派
第一任 王玉云 1979年7月1日
第二任 杨金欉 1981年6月22日
第三任 许水德 1982年4月19日
第四任 苏南成 1985年5月30日
第五任 吴敦义 1990年6月18日
民选
第一届 吴敦义 1994年12月25日
第二届 谢长廷 1998年12月25日
第三届 谢长廷 2002年12月25日
代理 陈其迈 2005年2月1日
代理 叶菊兰 2005年9月26日 (首位的女性直辖市代理市长) 台湾省基隆市
基隆市原名“鸡笼”,位于台湾本岛北端, 台湾省基隆市
基隆市市徽
简称:基隆
政府所在地 中正区
面积 第21位
132.7589平方公里
人口 第18位
392,342(2004/5)人
电话区号 02
区 7个
市树 枫香
市花 紫薇
市鸟 老鹰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许财利
旧时取“基地昌隆”之义定名“基隆”。
全市总面积为132.7589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五为丘陵地,东、西、南三面环山与台北县相邻,仅北面一处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即为深水谷湾的良港。
由于三面环山,在过去交通不便时代,使得基隆与其它县市交流不甚频繁,反到有机会接受来自海洋文化的熏陶,而造就特有之海洋文化。
历史
基隆,旧名鸡笼。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基隆是取音自“鸡笼”,因为有个“鸡笼山”,事实上“鸡笼山”跟基隆相去甚远,不足以用来做为城市聚落之名,而是汉人将原本居住于基隆一带的原住民族 ketakalan(凯达格兰族)的名称只取首尾两个音节 ke-lan 再演化成“鸡笼、基隆”。
明朝末年,日本人丰臣秀吉获悉基隆蕴藏硫磺,欲出兵谋并台湾,中途遇飓风而返,却为基隆一连串的兵祸连结展开序幕。
1626年,西班牙派出远征队从吕宋出发,在社寮岛登陆,也就是今日基隆的和平岛。随即在岛上西南端修筑“圣萨尔瓦多城”。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
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荷兰人,荷兰人兵败,临去之前,曾在社寮岛的岩洞内刻字,后来被称为“番字洞”。
清朝中叶开始,基隆的发展变得极为迅速,主要与其矿产有密切的关系。基隆河流域不但产出沙金,且蕴藏有丰富的优质煤矿。
1875年,清政府将前此一直沿用的“鸡笼”名称改为“基隆”,以取其“基地昌隆”的吉祥意义。
1895年,日人占领台湾,基隆港即筹划展开五期的筑港工程。此后,基隆市的经贸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1916年,基隆港的贸易额已超过淡水,甚至一度超越高雄港,而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商港。
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
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
1945年台湾光复后,基隆港在基隆市政府及港务局的合作下积极展开重建工作,由于台湾北部人口众多,产业发达,使得位于经济腹地的基隆港营运业务蒸蒸日上,港埠设施日趋完善。到了1984年时已跃居为世界排名第七的货柜港。
地方名人
日据时期
李硕卿:板桥林家西席,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主笔,台湾北部诗坛重要诗人。
许梓桑:日据时期基隆街长
颜云年:小鸣吟社创始人,台金矿业经营者。
战后时期
颜钦贤:颜云年之子,基隆光隆家商创办人。
陶芸楼:原籍浙江绍兴,著名书画家,曾创“七友画会”
陈其寅:传统诗人,基隆大同吟社社长。
周植夫:传统诗人,精擅北管,曾领导暖暖灵义郡。
廖琼枝:有台湾歌仔戏第一苦旦之称,为台湾重要民族艺师。
王拓: 乡土文学小说家。
林建隆:诗人,有“流氓教授”之称。
地理环境
基隆位于台湾最北端,北临太平洋,基隆屿及和平岛屏障于外。基隆港是北台湾最大的天然良港,其港区范围深入市区的自然地形,为港湾城市极其少见的特例。也因此,基隆港不仅牵动着基隆市产业发展,也影响着都市景观。
在地形方面,除了基隆港区为风口地形外,其余地区则为环山所围绕。
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该市共分为七个区,即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该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此外,基隆市另有七个附属岛屿,即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每一个区域和岛屿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
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基隆市共分为七个区,即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其中七堵区面积最大,占有本市面积42.38%,仁爱区最小。此外,该市另有七个附属岛屿,即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每一个区域和岛屿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
教育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崇右技术学院
基隆市立安乐高级中学
“国立”基隆女子高级中学
“国立”基隆高级中学
“国立”基隆海事职业学校
“国立”基隆商工职业学校 台湾省新竹市
历史沿革
新竹最早是竹堑社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居住地。 新竹旧名“竹堑”,是由平埔族语音译而来。 新竹市
(新竹市旗) (新竹市徽)
简称 竹市
别称/昵称 风城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区划 3区
政府所在地 东区
市长 林政则
政府网站 新竹市政府
市花 杜鹃花
市树 黑松
市鸟 喜鹊
电话区号 03
总面积 104.0964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23位)
总人口 391,348人(2006年2月)
(台湾的第19位)
人口密度 3759人/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6位)
毗邻 新竹县、苗栗县
新竹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0.58度
纬度 北纬24.48度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104.0964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187米(五步哭山)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3℃
- 最高月均温 15.3℃
- 最低月均温 28.7℃
年降水量 1782.7公厘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1626年,西班牙占据北台湾后,曾有西班牙人到竹堑传教。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另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垦植竹堑,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甲午战争后,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廿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巿政。
1945年台湾光复,十月二十五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八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九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同月十七日接收新竹巿役所,遂成立新竹巿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十一月三十日将原日据时期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新竹县政府于二月二十八日迁往桃园,新竹巿亦因全省行政区域调整,正式设为省辖巿,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设东、西、南、北、竹东、宝山、香山等七个区公所,并迁入原州厅办公室,全省设五大县、三小县、九省辖巿计十七县巿。
1950年四月二十二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十月二十五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二十一县巿,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巿,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
1951年十二月一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巿,新竹巿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四十四年夏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1982年六月准予自1982年七月一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巿改制升格为省辖巿,省辖巿新竹巿政府于1982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1990年十一月一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气候
风城
新竹因为冬季季风强盛,为全省之冠,所以有“风城”之称,因新竹的冲积平原由东南向西北呈“喇叭状”开敞,无论东北季风或西南季风一进入本市,风势即受约束而增强。例如东北季风到此也略转为北风,加上地形的关系,就像一股“穿堂风”一样贯入新竹。新竹沿海一带冬季季风甚强,风害甚烈,民间早就有“新竹风、基隆雨”的谚语。 台中市
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文化发达,素有“文化城”的美誉。 由于地理位置位于台湾岛的中部,因而得名。 台湾省台中市
台中市市徽
简称:中市
政府所在地 西区
面积 第18位
163.4256平方公里
人口 第9位
1,017,232人(2004年8月)
电话区号 04
区 8个
市树 黑板树
市花 长寿花
市鸟 小白鹭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胡志强
台中市位于东经120.4度,北纬24.09度,总面积163.4平方公里,人口为1,017,232(2004年8月底统计),年温度:23℃ ,年雨量:1,700毫米 ,盆地地形,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11.3公里,自公元1705年开发至今。
历史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驻军嘉义的台湾北路营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发迹的开始,从犁头店到西屯、北屯,台中市驻军扎营之处,开始成为戮力耕耘的希望之地。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台中市一度成为台湾省的行政中心。日据时期,铁路、海港与公路的开通与兴建,使台中市跻身为中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1920年设市时辖境尚未包括北屯、西屯及南屯,此三区于1947年2月1日划入台中市。
地理
台中市位于台湾中西部。地形上,台中位于台中盆地,四周被群山包围。平日若天气晴朗,则可从台中周边的山(如大肚山)俯瞰整个台中盆地。
从行政区来看,台中整个被台中县包围。东与太平市及新社乡交接;西接台中县之龙井乡及大肚乡;南接台中县乌日乡及大里市,北接台中县丰原市、潭子乡与大雅乡。
教育
大专院校
“国立”中兴大学
“国立”台中技术学院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国立”台湾体育学院
“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
东海大学
逢甲大学
中山医学大学
岭东科技大学
中台科技大学
侨光技术学院
旅游
百货及购物中心
中友
广三SOGO
新光三越
衣蝶
德安购物中心
老虎城购物中心
公园
台中中山公园
台中都会公园
台中民俗公园
翡翠经国园道
“国立”自然植物园
台中市主题商圈
台中市特色街道
大坑风景区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台湾省 嘉义市
政府所在地 东区
面积 第24位
60.0256平方公里
人口 第21位
270,143人(2004/5)
电话区号 05
区 2个(东区、西区)
市树 艳紫荆
市花 艳紫荆
市鸟 --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黄敏惠
嘉义市古名“诸罗山”,其名由来有二:
一为“番语”社名之译音,荷兰人称 之为Tirosen社,音近诸罗山社,一为取其东方“诸山罗列”之意。
亦名桃城,以其古城形如桃而名,桃之尾尖,在今中央七彩喷水一带,市民惯称桃仔尾。嘉义市地形除东部属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地形平坦广阔。
历史沿革
诸罗山是大陆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据点之一,明代天启元年(一六二一)闽漳人颜思齐引率移民自笨港登陆,据以开垦拓荒。天启四年(一六二四)荷兰人侵略台湾,初期统治现在的安平与台南市区一带,不久即安抚了诸罗山一带的平埔族,并对此地加以经营,嘉义市内风景幽美的红毛埤(今兰潭水库),即是当时荷兰人所凿。
明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郑成功驱逐荷人,建立台湾政权,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与天兴、万年两县,以新港溪(今之盐水溪)为二县分界,嘉义隶属天兴县。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对台湾实施统治,康熙二十三年设台湾府统三县,即分明郑时代的万年县为台湾、凤山两县,改天兴县为诸罗县,县署设于佳里兴(今之台南县佳里镇),康熙四十三年(一七0四),县治自佳里兴迁移诸罗山,即今嘉义市,以木栅为城。雍正时,知县孙鲁改建土城堡,雍正五年,知县刘良壁重建门楼,砌水洞,各置炮座,并命四门为:东曰“襟山”,西曰“带海”,南曰“崇阳”,北曰“拱辰”,雍正十二年,知县陆鸿于土城外植刺竹护城益固。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反清,围攻诸罗城十月,城内人民协助清军有功,清政府本着“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的宗旨,翌年十一月初三日下诏,改称“诸罗”为“嘉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奉准正式建省,十三年,分全台为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三厅,嘉义县属于台湾府,县治仍设于嘉义。
一八九五年,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后,设总督府统治全台,正式施政。自此至1945年十月廿五日台湾光复,其间名称多次变更。明三十九年(一九0六)嘉义大地震,城垣全毁,仅存东门。是年日本当局乘机制定都市计划并实施市区改名,重建后来的嘉义市,为台湾全岛当时最现代化街市,工商业及交通开始发展,明治四十年建设通阿里山铁道。1920年第八次改革隶台南州于嘉义郡之下,开始实施地方自治,嘉义正式成为自治团体的嘉义街,1930年,嘉义街改升为市,嘉义市自此正式诞生。
1945年,台湾光复,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直隶省政府,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全台划分为十六县五省辖市一管理局,嘉义市改为县辖市,各项经费短绌,影响建设,1982年七月一日,在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再恢复改制为省辖市。
地理位置
嘉义市位于台湾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归线距离该市南边约一公里,东西宽15.8公里,南北长10.5公里,面积60.0256平方公里,周围与嘉义县相邻,地形除东边一部份属竹崎丘陵地带外,其余均为肥沃之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地形平坦广阔。
水文
主要河川为八掌溪、朴子溪,分别流经本市南、北面,形成与嘉义县的天然界线;地下水并不丰沛,主要因嘉南平原地层由极细德淤泥及粘土组成,含水性差,主要用水资源引用八掌溪的兰潭水库与仁义潭水库。
气候
该市市中心位于北纬23°29'东经120°2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温度摄氏23.3度,气候温和怡人;冬季为干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西南风盛行,风力和缓,因高温及对流作用旺盛,有雷雨,加以位居侵台台风主要路径地区,七至九月间常台风侵袭,雨量甚丰,年平均雨量2000毫米,有利农业发展。
宗教礼俗
嘉义市市民信奉的宗教以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贯道教为最普遍,2002年二月止各教办理登记有案的计寺庵143所,教会39所,神坛247处。
交通
嘉义市市中心区道路略呈棋盘式,并以辐射状联外道路与邻近乡镇连系,对外主要交通网络有中山高速公路、南部第二高速公路、纵贯公路及铁路,空运则有嘉义航空站,设有嘉义至台北及澎湖航线,为嘉云南地区交通转运的中心。近年并已完成拓建弥陀路、大雅路、林森东路、忠孝路、博爱路及北港路。
历任嘉义市长列表
第一届,许世贤 (无党籍)
代理:张博雅
第二届,张博雅(无党籍)
第三届,张文英(无党籍)
第四届,张文英:1993年11月27日(无党籍)
第五届,张博雅:1997年11月29日(无党籍)
代理:陈丽贞(无党籍)
第六届,陈丽贞:2001年12月1日(无党籍,后加入民进党)
第七届,黄敏惠:2005年12月20日(国民党)
教育:
“国立”嘉义大学
私立大同技术学院
私立吴凤技术学院
“国立”华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国立”嘉义女子高级中学
“国立”嘉义高级中学
“国立”嘉义高级工业学校
“国立”嘉义高级家事职业学校
“国立”嘉义高级商业学校
私立兴华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嘉华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辅仁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宏仁女子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立仁高级中学附国中部
私立东吴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 台湾省台南市
台南市位于台湾西南滨海,地处平原,人口约75万人,为台南都会区中心,全岛第四大都市。 台南市
简称:南市,别称府城。
政府所在地 安平区
面积 第17位
175.6456平方公里
人口 第11位
756,751人(2005年8月)
电话区号 06
政府网站 台南市政府
区 6个
市树 凤凰树
市花 凤凰花
市鸟 喜鹊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
市长 许添财
该市也是汉民族在台湾最早拓荒的地区,由于悠久历史加上现代都会,使得“新旧交杂”成为台南市主要特色景观。
历史:
台南市直至十九世纪末期,一直是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由于这层历史渊源,故台南市古迹名胜特多,有文化古都的美称。
荷兰殖民时期
荷兰人占领台南,于大员港建立奥伦治城,后更名为“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开辟“普罗民遮街”(民权路),为第一条有计划兴建的欧式街道。并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
明朝郑成功治理时期
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台南赤崁地区改为“东都明京”并设立一府二县;府名为“承天府”,即今赤崁城。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把东都明京改为“东宁”。
清代:
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895年日军进驻台南市区,开始其殖民统治。并设置台南县,后改为台南厅。1920年台南厅与嘉义厅改制为台南州,台南州厅设立于州辖市台南市。1900年11月29日台南=高雄间铁路通车,“台南停车场”,后改称“台南驿”(即今台南车站)。台南州厅、地方法院等公家机关相继成立。
1945年后
1945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改台南州为台南县,州辖台南市改制为省辖市,而脱离台南县辖区,1946年并入台南县安顺乡(改名为安南区)。初期台南仍为第二大都市,但随着丧失工商业地位,渐被台湾其他新兴都市超前,但仍居于全台第四大城,与南方50公里的高雄市形成双核心的都会区。近来因近郊台南县新市乡设立南部科学园区、安南区原台盐盐田设立台南科技工业园区等重大开发,带动经济复苏,近四百年的历史古城也因而再次绽放新希望的光芒。
地理:
台南市地形北阔南尖,略成三角状。由于位于嘉南平原,地势低且平缓,没有显著的斜坡地形,全境海拔10~30米间,最高点为海拔约40米。细分研究大致有四种地形区:台南台地,大湾低地、安平平原、樱丘砂丘。
台南台地
位于台南市东部,为一孤立的椭圆形切割台地,北界有曾文溪、南端有三爷宫溪,东侧以明显的台地崖与大湾低地相接,西方则逐渐降低,而移化为安平平原。地长轴约12公里,东西宽4公里余,台地本棱线均维持在海拔25~30米的高度,全市最高点海拔40米“网寮”,即位于此处。
由于台南台地目前已开发,人类建筑对地形的破坏则极大。相较之下,天然河川的切割度甚小,流量也不丰,多已成为道路下的排水道。
大湾低地
位于台南台地之东,大部分属台南县永康市境,西缘以明显的南北向台地崖与台南台地相接,其长度约12公里半,宽约3公里,标高大部分在10米以下。目前由于聚落的开发,大湾低地与台南台地的分界处已渐模糊。
安平平原
位于台南市西部滨海处,为新近隆起的海岸平原,并成为曾文溪三角洲的一部分。此区在荷兰入侵时期仍为台江内海潟湖,外缘有细长的鲲鯓形砂嘴。之后潟湖逐渐成为海埔新生地,如今已为台南新市政中心所在地。
本平原高度均维持在海拔2~3米左右。
樱丘砂丘
位于台南市南部,由台南孔子庙附近向南延伸,至二仁溪附近,全长约7公里,最宽处3公里,以许多长形的平行砂丘群构成。樱丘砂丘群可细分为:日新里东方砂丘、樱丘砂丘与夕阳丘砂丘。
日新里东方砂丘长2.5公里,宽约1公里,最高点海拔26米;樱丘砂丘长4公里,宽1公里,最高点海拔15米;夕阳丘砂丘长约3公里,最宽部800米,最高点海拔10米。以上三砂丘皆位在市境内,呈南北延伸状态。
河川
台南市重要河川共计四条,包括主要河川-曾文溪、二仁溪、盐水溪,及普通河川鹿耳门溪。另有竹溪寺溪、柴头港溪等天然排水干线。由于地势东高西低,河川均自东向西流入海。另外,南台湾夏雨集中,河川水量随季节差别极大。冬日常见巨石砾砾,夏日则黄水滚滚。
曾文溪
于台南市北界出海,全长138公里,流域面积1176.64平方公里,为嘉南平原最大、最重要的河川。
二仁溪
于台南市南界出海,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因有工业区设置,水质恶化严重。
盐水溪
于安平区出海,全长87公里,流域面积211平方公里。因沿岸都市、工业区发达,水质恶化严重。
鹿耳门溪
发源于市境学甲寮,于四草出海,全长仅8公里。
竹溪寺溪
台南市最大的天然排水干线,发源于梦湖,注入安平新港,全长10公里。
柴头港溪
发源于四份子,注入盐水溪,全长5.6公里。因沿岸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大多成为道路排水沟。
气候
台南市地处北回归线之南,属亚热带气候,亦受季风影响。
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23.8℃ ,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17.1℃ ,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9.0℃ ,冷气团南下侵台时,台南市可能降至10℃以下,对农渔业经常造成损害。
雨量
受季风及地形影响,降雨干湿季分明,雨量多集中于夏季,冬季则为旱季。5~9月为雨季,主要因锋面及季风影响,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5~6月锋面徘徊,为梅雨时分。夏季西南季风盛行,及对流作用,午后易生局部性对流雨。夏季亦为台风易发生时期。台风及其引进的西南气流,常带来豪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北台湾易雨,但水汽不及南部,故冬季干冷。台南市年平均降雨量约1570公厘。降雨日数平均全年约有94日,8月即占约16.2日。
教育:
“国立”成功大学
“国立”台南大学
“国立”台南护理专科学校
立德管理学院
兴国管理学院
旅游:
宗祠寺庙
孔庙
延平郡王祠
五妃庙
祀典武庙
大天后宫
防御设施
台湾府城城垣残迹(小东门段、南门段)
四草炮台
亿载金城
安平古堡
赤崁楼 台湾省台北县
台北县是台湾人口最稠密的县份,一座座环绕着首善之都--台北市发展而成的卫星城镇,串连成广大而拥挤的商工农混合区;然而多山及环海的地理条件,又孕育了无数秀丽峻伟的自然之美,公园及大小风景区就环绕在市镇外围。人为的高度开发与自然的原始风貌,杂揉出多层次的丰富面貌。
台北县是台湾最北的县份,大屯火山群盘据北端,为台湾唯一的火山活动残迹,地质、动植物生态丰富,划归阳明山公园管辖;北海岸与东北角拥有极富变化的沉降海岸地形,沿线湾澳沙滩连绵,每逢夏日尽是弄潮张帆的人潮;而县境东南部盘绕着翠叠的山丘,南部则衔接雪山山脉的支棱,山多溪谷多,为台北县内陆地地景的特色,也是重要的观光资源。
县境内的主要河川有东西向的基隆河、南北向的淡水河,及南部的新店溪。基隆河流域过去是台湾主要的金、煤、铜矿产地,曾经造就出繁华一时的重要聚落,如九份、金瓜石;而上游的河川下蚀作用则造成众多瀑布,搭乘平溪线铁路可一览无遗。淡水河流域是汉人开发最早的区域,位于出海口的淡水镇,更为历史上重要的老海港聚落。在南部穿山越岭的新店溪,于乌来、坪林山区造成峻丽的峡谷溪流风光,坪林并且是重要的包种茶产地,近年积极发展茶叶旅游,乌来则是台北县目前唯一可见传统泰雅族风情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温泉休闲乡。另外,位于县境西南的莺歌镇,拥有历史悠久而发展蓬勃的陶瓷业,早有"台湾景德镇"之誉,为喜爱陶瓷的游客不可错过之地。
台北县面积2052平方公里,人口263万,它的面积虽为全台第七,但人口数却居冠,土地价格也比其他县市高;新市镇及土地开发不断扩展,汐止、林口、土城是较晚近兴起的市镇,其中汐止附近由于郊山多,再加上公路便捷,每逢假日使吸引许多人前往踏青。
铁路 纵贯、北回线横经台北县中段与东北角,县治所在的板桥市为首要大站,各级车班密集停靠;其余城镇如莺歌、汐止、瑞芳、双溪、福隆等,班次亦多,堪称方便。
公路 台北县与台湾中南部城镇的客运联络,仍须藉由台北市转运;台汽客运仅在三重、板桥设站,统联客运也仅行经三重与林口。台北县的城镇客运网络与台北市、基隆市、桃园县、宜兰县连成一气。台北车站周边为客运汇集地,新店、欣欣、三重、指南、台北客运及台汽客运等均有上车点,呈辐射状发往县境各城镇;台北市联营公车的行驶范围亦涵盖汐止、板桥。此外,桃园客运有班车可达莺歌,由基隆市亦有台汽、基隆客运前往东北角、北海岸;而淡水、瑞芳、三峡,则是地方上重要的客运转乘大站。
风景名胜:乌来风景面、内洞森林游乐区、观音山风景区、满月圆森林游乐区、云森瀑布、大尖山风景区、碧潭风景区、十分瀑布、三貂角、蔚蓝海岸、龙洞湾公园、水湳洞·阴阳海、翡翠湾、野柳风景区、金山风景面、富贵角、白沙湾海水浴场
访古探幽:清水祖师庙、承天禅寺、拱北殿、板桥林家花园、十八王公庙、红毛城
民俗民风 :平溪放天灯、野柳过海过火
食全食美:深坑庙口豆腐、东北角海鲜之旅
特色小镇:金九黄金故事、淡水风情、三峡、莺歌陶瓷 台湾省桃园县
桃园县位于台湾的西北部,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县内地形大致可分为沿海平原、丘陵台地、高山地形三大部分。该县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
桃园县的观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大溪、龙潭、复兴等乡镇,如大溪老街、李腾芳古宅、齐明寺、莲座山观音寺等文史古迹,以及著名的大溪豆干、木器等;环石门水库一带,有龙珠湾、童话世界、昆仑药用植物园、龙溪花园、寰鼎大溪别馆等景致秀丽的游乐区,龙潭乡的小人国也是此区的要角,而水库盛产的鲜鱼更打响了石门活鱼的名号。北横公路是本县最精采的旅游动线,串连起慈湖、角板山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小乌来风景区,以及巴陵一带的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嘎拉贺温泉等,而夏季碰上水密桃产期,更可大啖一番。 滨海方面,永安与竹园分别为桃园县南北两大渔港,伴随渔业发展而成的观光渔市及林立的海鲜餐厅,则成为旅游桃园滨海地区的主角。
铁路 纵贯钱路贯穿境内,桃园、中坜、杨梅为各级列车停靠大站。
公路 桃园市与中坜市分别为两大联外枢纽,有台汽客运通往西部各大城;邻近大台北的龟山、大溪则与台北交通频繁;中坜、龙潭、杨梅等地另有新竹客运,连接新竹县、市。桃园客运行驶县内各乡镇,以桃园、中坜为两大中心,大溪、龙潭、杨梅等地亦为地区型的转运站;中坜一带另有中坜客运行驶。
风景名胜:四棱温泉、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小乌来瀑布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角板山公园、石门水库、观音风景区
访古探幽:李腾芳古宅、大溪老街、莲座山观音寺、大溪斋明寺、桃园惜字亭巡礼、景福宫
体闲娱乐: 龙溪花园、小人国、中国家具博物馆、可口可乐世界、虎头山
食全食美:大溪特产小吃、桃园小吃
名优特产:北横公路沿线特产、复兴香菇三吃、石门活鱼 台湾省新竹县
新竹县北与桃园县毗连,南接苗栗县,县内地势起伏多变,涵盖台地、平原、丘陵、断崖、盆地、高山等地形,自然景观丰富,山林溪壑之美尽现其中。该县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6万。
新竹县的开拓始于竹堑古城,也就是今日的新竹市,县内多茶山,峨眉、北埔所产的"东方美人茶"享誉国际;而新埔因日照长,九降风吹拂,造就极佳的柿饼制作环境,因此被称为"台湾城饼之乡";此外,新埔的板条、北埔的擂茶都是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吃食。
新竹县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台湾海峡,崇山峻岭,峡谷幽深,森林面积广阔,秀丽的自然景观蕴藏丰富的观光资源。罗马公路(118县道)两旁梯田苍翠,远处青山含烟,沿途罗列金鸟海族乐园、锦仙森林世界等游乐区,假日游客如织。120县道可抵内湾、尖石,其支线还深入雪山山脉的秀峦温泉、司马库斯古道和原始神木群,溪谷、森林等原始风光一览无遗,每到入秋,秀峦村枫红处处,更是赏枫的极佳去处。由竹东沿122县道往南可经上坪、五峰、清泉等地,远及观雾、雪霸公园,沿途景致多变,清泉的温泉、观雾的云海及丰富的生态景观,皆享有盛名。
除了自然风光之外,客家风情更是新竹县重要的文化特色。其中,新埔镇的枋寮义民庙,堪称台湾义民庙的"总坛",是客家信仰的重镇;北埔的金广福公馆为桃竹苗地区唯一的一级古迹,也是台湾仅存最大的开发垦号;此外,北埔的天水堂、慈天宫,关西的范家古厝、郑家祠堂,竹东的信好第、陇西堂、武功堂等历史建物,则具体而微体现客家建筑之美,都是值得探访的人文景点。
铁路 纵贯线铁路直贯新竹县西侧,新竹市为其主要大站,前往新竹县各点多以此为转运站,此外,竹北、新丰、湖口亦在纵贯线上;而内湾支线则连贯新竹市及新竹县的竹东、横山等乡镇。
公路 从台北市台汽北站有台汽客运直抵竹东,或搭经纵贯线往新竹的台汽客运,可抵湖口、竹北;此外,自邻县桃园的中坜、龙潭、杨梅,均有新竹客运可抵新竹县各大城镇。 新竹县镜内的公路运输主要仰赖新竹客运,其总站设于新竹市火车站前,班车可通达县内大多数乡镇,交通网尚称便利;竹东、关西为重要的客运大站,由此再转搭班车前往邻近乡镇各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石鹿古道、大霸尖山、观雾森林游乐区、清泉部落风情、五指山、司马库斯古道、秀峦风情、内湾风景区
访古探幽:六家古厝群、采田福地、枋寮义民庙、湖口老街、竹东古厝、关西客家古宅
体闲娱乐:新竹县立文化中心、小叮当科学游乐园、六福村主题游乐园
民俗民风:客家义民节、客家山歌比赛
食全食美:新竹县小吃、北埔特产小吃
名优特产:新埔柿饼、东方美人茶、关西仙草
特色小镇:新埔风情、北埔风光
原住民文化巡礼:大隘矮灵祭 台湾省苗栗县
苗栗地处台湾西北,面积1820余平方公里,人口54万。昔称"猫里",原为清代平埔族道卡斯人的社名。境内山岳叠嶂,丘峦绵互,仅沿海地区纵布着少数平原;由于重山的隔阂,苗栗开发脚步素来迟缓,县境内没有人口稠密的大城,一座座小村镇依附在平原、丘陵谷地之间。
多山的苗栗县,东境盘据着台湾第二高峰--雪山山脉,靠山吃山,苗栗的物产多缘山而来。昔日山区尽是原始樟木林,而樟木也造就了三义奇木雕刻的崛起,盛况至今不坠。丘陵浅山地带,气候温和,正适于栽种茶树与桑树,茶产以青心乌龙为主。山线南端的大湖、卓兰谷地,孕育鲜甜的草莓、葡萄、高接梨、桃李等水果,与台中的东势镇连结成一条果香四溢的水果走廊;南庄山区则因气候高冷、水源清沛,成为北台湾最大的鳟鱼养殖区。
长久以来,"海线"的闽南文化与"山线"的客家文化泾渭分明,两处不仅方言迥异,连生活习性、饮食风貌也有差异,成为体验苗栗风土饶富意趣的一环。峻丽的名峰险岳、朴实的田园物产、默默耕耘的传统工艺,以及深僻山林的原住民风情,是苗县最耐人寻味的旅游资产。雪山山脉棱脉连绵的"圣棱线"是无数登山客梦想攀登的秘境;雪霸公园现正规划中的雪见游憩区,未来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而马那邦山则是赏枫、观云海的名山。中部山区丘陵带,南庄以神秘的赛夏族矮灵祭、鳟鱼美宴、原住民手工艺驰名;狮头山聚集着众多佛、道寺庙,早已是宝岛名胜;明德水库的湖光山色、公馆的福菜与陶艺,再加上泰安温泉、大湖与卓兰的观光果园,连结成亮丽的风景线,而三义木雕艺术更是不可错过的人文巡礼。海滨地带,崎顶海水浴场、通霄西滨海洋生态园区是夏日弄潮的好去处;此外,香格里拉乐园、西湖渡假村则分据县境北南,为苗栗之旅更添欢乐气息。
铁路 纵贯线铁路自竹南以南分为海、山两线,海线贯通后龙、通霄、苑里等滨海乡镇,山线则衔接造桥、苗栗市、铜锣、三义。
公路 台北有台汽客运直达苗栗市、头份两大城镇;邻近的新竹县、市则分别有苗栗、新竹二客运前来;此外,台中县大甲、后里则有苗栗客运,东势亦有丰原客运,皆可通抵苗栗。苗栗县境的公路运输以苗栗、新竹两大客运为主,其总站皆设于苗栗市。苗栗客运发往海线及北部乡镇,设有头份、苑里、南庄等站,其中头份为最大的转运站;新竹客运发往县境中、南部,连接三义、公馆、大湖、卓兰、泰安等地。
风景名胜:泰安温泉区、雪见游憩区、马那邦山、鹿场风光、南庄风情、向天湖部落风情、明德水库、火炎山自然保留区
访古探幽:法云禅寺、狮头山、九华山大兴善寺
体闲娱乐:香格里拉乐园、华陶窑、飞牛牧场、木雕博物馆、通霄西滨海洋生态教育园区
民俗民风:白沙屯妈进香
食全食美:苗栗小吃
名优特产: 三义木雕、福菜、酸柑茶、铜锣特产、苑里兰草·大甲蓆帽、金银纸
原住民文化巡礼:赛夏族传统祭典 台湾省台中县
台中县位于台湾中部,为横向狭长形,地势由东面的高山向西渐趋平缓,跨越平原地带,直达海岸线。该县面积2051平方公里,人口112万。
台中县东境为中央山脉高山地区,雪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都是赫赫有名的百岳,而其余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不胜枚举,是个登山客足迹频繁的地区。大安溪、大甲溪流贯全境,支流交岔纵横,而其中发源自南湖大山与雪山的大甲溪拥有极丰富的鱼类资源,尤其是上游的七家湾溪为国宝鱼--樱花钩吻鲑的仅存生殖地,已被列名为保育重地。
中横的开辟是促使台中县发展的一大助力,中横公路在1960年通车,为台湾东西来往的第一条捷径。由于参与开路工程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单身汉,完工之后,即留在中横沿线垦殖,著名的景点如福寿山农场、武陵农场等,都由这批开路英雄打造而成,而利用此处自然条件种植的高冷蔬菜、水蜜桃、水梨、苹果等温带水果也成为台中县的重要经济作物。另外,该县是水稻、甘蔗及菠萝的盛产地,而此地的蓬莱米以其产量高、质地好驰名全省。 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台中县雄厚的观光资源,台中县东端跨足雪霸公园,加上梨山、谷关、大雪山森林游乐区、八仙山森林游乐区、东势林场、武陵农场、福寿山农场等众多山林游憩点,长久以来不知吸引多少游客;人文方面,则有知名的古迹雾峰林家花园、摘星山庄,镇澜宫的妈祖绕境进香更是名闻遐迩的民俗活动;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术训练中心--后里马场,而由梧棲渔港搭乘游览船,也可一窥台中港的繁忙作业。
921集集大地震,使得台中县蒙受惨重损失,除了造成莫大的人员伤亡,全县旅游事业也遭受不小的冲击,其中中横公路更是柔肠寸断,拥有林家花园、万佛寺、台影文化城、省咨议会的雾峰,也是满目疮痍。不过地震过后也造就出一些新的景观,例如石冈水坝下方的埤丰瀑布、雾峰的光复中学,均成震后的纪念地景。
铁路 纵贯铁路贯穿县内,分山海两线。山线铁路以丰原为主要站,惟车次仍不如台中站密集;海线列车班次较少,以大甲、清水及沙鹿为主要停靠站。
公路 来往高速公路南北的台汽、统联客运多会在台中(中港)交流道旁的朝马停靠,游客可在此转搭巨业、丰原、台汽客运前往西滨各乡镇。丰原为台中县平原地带的交通中心,台北、南投及台中市均有台汽客运直达;沿海的清水、大甲及沙鹿站,亦有台汽客运与台北、彰化、台中市衔接。丰原、潭子、东势等地则有统联客运联络三重、台北。县内的大众运输,以台中市及丰原为核心,其中丰原客运路线几乎涵盖全县,巨业客运则主要行驶沿海地区。
风景名胜:八仙山森林游乐区、雪霸公园、雪山、武陵农场、福寿山农场、梨山、谷关温泉、东势林场
访古探幽:雾峰林家花园、摘星山庄、社口林宅、大甲镇澜宫
食全食美:台中县小吃、梧棲海鲜
名优特产:草湖芋仔冰、台中县特产
特色小镇:清水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泰雅族传统编织、泰雅族文面习俗 台湾省彰化县
彰化县位于台湾中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濁水溪相隔,幅员完整,地势平坦开阔,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台湾谷仓"之称。该县面积1074平方公里,人口121万。
清朝鹿港迅速发展成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镇,时人并以"一府、二鹿、三艋岬"誉之,便可窥见当时风光景况。贸易的繁荣带动文化艺术的兴盛和人口的聚集,也奠定了彰化成为中部地区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
现在的彰化恢复了原来的朴素样貌来面对世人,境内并无高山激流,也没有高度现代化的繁华市街,足以吸引游人目光的,便是由这块沃野种植出来多样化的农作产品,和八卦山脉清新静谧的幽林山景,以及丰厚淳美的人文景观,展现小品旅游的另一种迷人风采。 开发甚早的彰化,人文史迹多不可数,如堪称彰化地标的八卦山大佛,现存的三大书院--道东书院、文开书院和兴贤书院,昔为辜显荣旧宅的民俗文物馆,和余三馆、益源大厝等显赫一时的巨族豪宅;三步一寺,五步一庙的彰化县,光是鹿港一带大小庙宇便超过60座,有"台湾紫禁城"美誉的龙山寺、供奉湄洲开基妈祖的天后宫,昔日"三岩两寺"中的宝藏寺、清水岩、虎山岩,台湾唯一独立祀奉节女烈妇的节孝祠,全省唯一有人进香的土地公庙--员林锡庆祠等;西部沿海的汉宝、王功一带,落日余晖下,渔人驾着胶筏,穿梭在咸咸的海风中采蚵捕鱼,构成一幅都市人向往的渔家风情。自然景观方面,大肚溪口丰富的湿地生态,是赏鸟人士的最爱,而八卦山脉成为近年岛内休闲旅游的新宠。来到彰化,当然不能错过特产小吃,如大名鼎鼎的彰化肉圆、北斗肉圆、猫鼠面,和风味迷人的员林蜜饯、鹿港蚵仔煎,无不令人吮指回味。号称农业大县的彰化,多样化的观光果园,如银行山的杨桃园、芬园的荔枝园、大村的葡萄园和大城乡出产的大西瓜,物美而价廉,境内的园艺花卉事业,更是独步全台。近年来,兼具人文观赏及机械游乐的台湾民俗村的加入,更将当地的观光事业,推上另一个高峰。
铁路 西部纵贯铁路的海线及山线在此交会,而境内的彰化及员林亦属西部干线的大站,各级列车皆有停靠、堪称便利。
公路 台北、台中、高雄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彰化;而县内则以彰化、员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彰化市及员林镇为中心,联络境内各乡镇。
风景名胜:八卦山大佛风景区
访古探幽:彰化古迹、余三馆、清水岩、龙山寺、虎山岩、益源大厝、道东书院
体闲娱乐:台湾民俗村
民族民风:鹿港传统工艺
食全食美:鹿港特产小吃、北斗肉圆、彰化小吃
特色小镇:鹿港风情 台湾省南投县
南投县位于台湾的地理中心,是全台唯一不临海的县份,境内80%以上为山地,翻开南投的开发史,举凡人文史迹,或自然资源,莫不与山林有关,真是名副其实的"高山县"。该县面积4106平方公里,人口54万。
历经数百年的移民融合,当地原住民虽和后来的平埔族、汉人,在平地共同生活,但各族群仍保有原来的聚落与风俗民情,形成了南投特有的浓厚人文景观;而昔日震撼全台的抗日英勇事迹--雾社事件,至今于古战场旧址,仍立有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南投境内古迹特多,号称“前山第一城”的竹山,为境内开发最早之地,有"崇本堂"、"敦本堂"及陈佛照公厅等精美大宅;而吴光亮开发中路时,更留下甚多轶闻、史迹,如八通关古道及道旁的“万年亨衢”碣,集集镇上的"开辟鸿荒"、"化及蛮貊"碣;其他如先人兴学义举的"明新书院"、"蓝田书院"和"登瀛书院",供奉当地人信仰神明惭愧祖师的凤凰山寺等,都成了珍贵的文化资产。
另一方面,县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玉山公园、溪头、杉林溪、惠荪林场和日月潭等天然游憩区,为南投赢得不少观光好评;而庐山温泉、东埔温泉、双龙瀑布、龙凤瀑布等,亦皆有可观;此外,充满怀旧风味的集集支线铁路,和鹿谷一带的茶园风光,则提供游人另一种主题旅游。而山林的气候和濁水溪含高养分的水质,让南投的特产小吃丰富且多样。如竹山的竹制品和红薯、集集的山蕉、埔里的绍兴酒、水里二坪山的古早枝仔冰,则为传统保留了好滋味……。 秀美的山水风情,丰富的文物史迹,和朴实宽厚的人情风味,俱是南投迷人之处。地震过后,人们正努力恢复南投迷人的风貌,许多重建计划也已积极进行,以重现这处"台湾的瑞士"的昔日风华。
铁路 西部纵贯线铁路虽未经过南投县,但自彰化二水到水里、车埕的集集支线铁路,却横贯南投县中部,并连接县内各主要公路,是条便捷的交通线。
公路 基隆、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南投;而彰化县内的彰化、员林客运亦有公车可联络草屯、埔里、竹山、集集、水里等各大重要乡镇;或由台中干城站搭联营公车也可分抵南投各地。南投境内大众运输以彰化、员林、南投客运为主,草屯、南投市、埔里、竹山、水里为五大转运站。草屯有多家客运可抵国姓、埔里,埔里则有南投客运发往庐山、雾社、清境农场一线,竹山是往鹿谷、溪头、杉林溪的大本营,水里除有员林客运行驶新中横沿线外,还有南投、丰荣客运北往日月潭、埔里,南向地利山区,形成紧密的联络网。
风景名胜:日月潭风景面、杉林溪森林游乐区、溪头森林游乐区、石杭峡谷、玉山公园、东埔温泉、合欢山、清境农场、庐山温泉、奥万大森林游乐区、雾社风景面、惠荪林场
访古探幽:南投古书院巡礼
体闲娱乐:九族文化村、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
食全食美:埔里特产小吃、南投特产小吃
名优特产:鹿谷冻顶乌龙茶、竹山竹器、日月潭奇拉鱼
特色小镇:集集风光、埔里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泰雅圣石传说 台湾省云林县
云林县位于彰化与嘉义两县之间,东接南投县,西临台湾海峡。全县1290平方公里,辖斗六市及斗南、虎尾、西螺、土库、北港5镇和14乡,县治设在斗六市,全县人口约80万。地处嘉南平原,以养殖渔业和丰硕的农产为云林最傲人的资源。云林外海自古便是优良的渔场,如今沿岸地区养殖鱼塭发达。全县交通方便,横跨浊水溪的西螺大桥和中沙大桥是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上最长的大桥。
云林县是台湾岛上汉人最早开垦的地方,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据台湾府志沿革记载,早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建彰州人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率领众人由笨港登陆,安营扎寨,从事开垦。笨港即今日的云林北港和嘉义新港一带,当时为繁荣的货物吞吐港,号为“一府二笨”。后来因北港溪经常泛滥改道,加上河道泥沙淤积,才由盛转衰。
在台湾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云林至今仍保持悠闲的步调,有着朴实的农渔风情。云林拥有优美的山林海景和丰饶的物产。其著名的风景名胜如清幽的草岭、樟湖;新奇刺激的古坑剑湖山世界;北港溪口的外伞顶洲是片处女地,其荒凉粗犷的景色别具特色,是钓鱼人的天堂。
北港朝天宫是全台300多间妈祖庙的总庙,也是云林最引以为傲的人文名胜。另外号称昔日三大牛墟之一的北港牛墟,形成至今已超过200年,是台湾仅存的两处牛墟之一,弥足珍贵。从福建流传到台湾的布袋戏,也在云林深深扎了根。还有台湾武术源起-西螺七嵌等人文景观。
云林县的地方特产如:西螺镇的酱油、大埤乡的酸菜、草岭的苦茶油等均享誉已久。著名农产如西螺的稻米、斗六文旦、古坑竹笋、北港花生等。若想品尝美味的小吃,除了三条仑和五条港的活海鲜不可错过外,北港朝天宫小吃云集,值得前往一饱口福。
铁路 纵贯铁路由东部贯穿境内,其中以斗六、斗南为主要停靠站,班次较为密集。
公路 台汽客运、统联客运、联营客运、嘉义客运都有车经过云林县境内。
县内公车以台西客运为主,路线可达县内各乡镇,斗南、斗六、虎尾为重要的发车、转运站。
风景名胜:白马山菩提讲堂、草岭、石壁、樟湖、华山风景区、西螺大桥
访古探幽:西螺风情、建德寺地母庙、斗六湖山岩、海清宫、马鸣山镇安宫、五条港安西府、北港朝天宫
体闲娱乐:剑湖山世界、台湾寺庙艺术馆
民俗民风:大廍花鼓、布袋戏、北港牛墟、北港上元灯节·天后圣诞绕境
食全食美:云林美食、北港美食、炒蚵仔面线
名优特产:北港特产、草岭苦茶油、西螺特产、大埤酸菜 台湾省嘉义县
三百多年前,嘉义县本是原住民平埔族的集中地,地名"诸罗山"(或作猪罗山),后清廷取"嘉其忠义"之旨,将诸罗改名嘉义,沿用至今。
嘉义县住民的祖籍,以福建泉州移民占绝大多数;阿里山乡则为邹族原住民的故乡,每年2月,神圣的邹族战祭都会在达邦村盛大举行,为原住民文化留下一页美丽的诗篇。
嘉义县位于嘉南平原的中央,东连阿里山、玉山山脉,西濒台湾海峡,南以曾文水库、关子岭与台南县接壤,北界云林斗六,总面积161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境内多河川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温、日照及雨量均适宜农业经营,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之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是典型的农业县,素有"渔米之乡"之称。除了稻米外,尚有菠萝、水柿、柑橘、小蕃茄、甜玉米、丝瓜、菱角、及山葵、竹荀、茶、花卉等作物,农特产十分丰富。
东部高山峻岭,森林资源丰富,山脉可概分为三系:一为玉山系,二为玉山西山系,三为玉山南山系。河川方面,主要有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曾文溪等;此外尚有大堆溪、石龟溪、三迭溪、赤兰溪等河川流贯境内,此外,曾文水库蓄水区都在嘉义县境内,因此,以"山高水长"称嘉义县,可谓名副其实。
嘉义县开发较早,景物天成,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如半天岩、奉天宫、梅山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和阿里山铁公路周边的吴凤庙、水社寮、奋起湖、瑞峰、瑞里、太平、太和、丰山、来吉、达娜伊谷、达邦、特富野、阿里山、玉山等风景区;而极具湖光山色之美的曾文水库;乡土风情的船仔头休闲艺术村、德兴里老厝;与渔村风光的东石、布袋小镇,俱有风情,值得一游。
风景名胜:葫芦谷、阿里山风景区、曾文水库、部落风情、龙头休闲农场、奋起湖风景区、达娜伊谷、水社寮风景区、来吉民宿村、丰山风景区、瑞里风景区、瑞峰风景区、太平风景区、好美寮自然保护区
访古探幽:紫云寺、朴子配天宫、开元殿、大林昭庆禅寺、万善公祠、新港奉天宫
体闲娱乐:中华民俗村、嘉南鲸世界水上乐园、德兴里老厝、船仔头休闲艺术村、中正大学、北回归线标志
民俗民风:大甲妈祖绕境进香
食全食美:阿婆饼店、奋起湖茶叶铁蛋、阿里山竹筒饭、民雄鹅肉街、阿里山野菜、东石·布袋海鲜、新港小吃
名优特产:鲴鱼、天美珍食品店、阿里山竹笋、阿里山高山茶、番路柿子、阿里山爱玉子、梅山槟榔、朴子槺榔扫把、民雄葫芦
特色小镇:大埔、布袋、新港
原住民文化巡礼:邹族、玛雅斯比——战祭、宝岛鲴鱼节 台湾省台南县
台南县位于台湾西南部,恰处于嘉南平原中心,面积2016平方公里,人口约99万。东边有一部分山地丘陵,逐渐西降至平原,形成背山面海、气候温和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充沛雨量与密布的灌溉埤渠,浇灌出丰饶的土地,为物产富庶的农业大县。随着时代推移,如今在科学园区的进驻下,台南县也即将发展成台湾高科技重镇之一。
台南县境平原坦阔,西海岸是广大的泻湖区,沙洲绵互,如今则整片水域都布满蚵棚、定置渔网;海岸线则是台湾最大的日照盐场所在,俗称为"盐份地带"。与沧莽的海岸相比较,内陆平原区则是满布绿意的农业区。平坦的陆地原不利于蓄水,因此历代莫不大兴水利。
各乡镇孕育出的丰庶农产及广袤的田园景致,正是台南县吸引游人之处:柔软多汁的麻豆文旦声名远播,玉井芒果香甜硕大,白河莲田连绵潋滟,官田采菱扁舟轻摇,再加上东山乡的龙眼、南寮椪柑、楠西杨桃、左镇破布子、关庙凤梨等,一幕幕农业地景,勾勒出富饶的乡村风貌。
由于发开得早,台南县文物古迹也冠于全台,境内古迹多,庙宇也多,民俗庙会相当风行,其中以盐水蜂炮、南鲲鯓王爷祭、西港烧王船、慈济宫上白礁、头社夜祭最脍灸人口,吸引大批信徒游客蜂拥而至,多彩多姿的民俗盛会,交织出农业乡最眩目的人文活动。
航空 由台北、马公、金门等地,均有班机直飞台南机场。
铁路 纵贯线铁路经新营、善化、永康等车站,有各级对号列车、电联车及平快车停靠,车多且便利。
公路 台北、台南、嘉义、高雄都有台汽客运通达新营,其中台北、台中、高雄另有统联客运可抵,台南市亦有新营客运、台南客运、兴南客运可通达县境各大乡镇。
台南县内以新营、兴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新营市和台南市为发车的中心,联络境内各地。
风景名胜:珊瑚潭、关子岭风景区、七股风光、盐份地带之旅、赏鸟之行
访古探幽:楠西江家古厝、麻豆古厝、麻豆代天府、西港庆安宫、佳里金唐殿、佳里震兴宫、学甲慈济宫、南鲲鯓代天府、玉山宝光圣堂、崁头山仙公庙
体闲娱乐:菜寮化石馆、奇美博物馆、台南艺术学院
民俗民风:慈济宫上白礁、盐水蜂炮、放鸽笭、西港烧王船、南瀛艺阵
食全食美:梅岭梅子鸡、盐水小吃、台南县小吃
名优特产:关庙凤梨、左镇破布子、玉井芒果、梅岭梅子、官田菱角、东山龙眼、麻豆大白柚、麻豆文旦、洋香瓜、火鹤花、牛蒡、北门花跳
特色小镇:盐水风光、莲乡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西拉雅人的故乡、头社太祖夜祭 台湾省高雄县
高雄旧名打狗,或称打鼓,昔日为平埔族西拉雅人世居地,而"打狗"便是原住民社名之译音。高雄县面积28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地景、人文、生态依地形气候而有很大变化:东北部山高谷深,荖浓溪和楠梓仙溪的主、支流像脉络般蜿蜒,孕育出大片原始森林、高山、溪谷与瀑布风光,邹族、布农族便居住在此;中部由旗山、美浓至凤山一带有丘陵起伏,荖浓溪与旗山溪提供水源,客家人、平埔族人、福佬人在此世代务农;西部靠海平原则是大片鱼场泻湖,终年日照炽烈、海阔天高,呈现渔村海港的粗犷风光。
地理、历史与人文的错综,为高雄县境交织出多重风貌的旅游名胜。东北部高海拔的原始山林之美属玉山公园,发源于塔塔加的楠梓仙溪已纳入溪流鱼类保护区,并在永续经营理念下仅定期开放垂钓。中央山脉西侧,藤枝森林游乐区、扇平林区、茂林风景区保留了丰富的动植物生态,最珍贵的大自然教室。县境中段,荖浓溪主支流在美浓、六龟孕育出丰富的森林、蝴蝶生态,而美浓更保存了传统的客家农业聚落风貌,特色别具;荖浓溪西岸的燕巢、旗山、内门一带,拥有台湾最广大的泥岩层,形成"月世界"地质景象,蔚为奇观。西部靠海的永安、茄定则是名闻遐迩的乌鱼之乡,这里的湿地泻湖生态孕育了大片红树林及野鸟,兴达港则是南台湾重要的渔业基地。 高雄县幅员广大,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平原上的乡镇正快速工业化外,大片乡土仍是农业为主的景象。纯朴民风传统产业,构成高雄县的人文基调,正是本地未来发展观光的重要潜力。
铁路 纵贯线直贯高雄县西侧,冈山站为首要大站,不过自强号并不停靠;南部的凤山站往南列车密集,不过若要联络高雄以北城乡,最好在高雄站换车。
公路 台汽、统联客运在高雄县境内并无设站,各乡镇均可搭高雄客运联络高雄市区;另外,台南市发车的台南客运亦可达海岸平原的茄定、冈山,及北侧的甲仙、宝来、南横山区;屏东市发车的屏东客运则经凤山联络高雄市,也有班车发往东部的美浓。 高雄客运班车通达县内大多数乡镇,交通尚称便利,海岸地带的冈山、旗美平原的旗山,以及东部山区旅游交通中心的六龟,都是地方上重要的客运大站,可由此转搭班车前往临近乡镇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宝来温泉、茂林风景区、藤枝森林游乐区、不老温泉、六龟火炎山、田寮月世界、澄清湖风景区
访古探幽:凤山古迹、紫竹寺、五龙山凤山寺、佛光山、清水岩
体闲娱乐:高雄县皮影戏馆、屏东大铁桥
民俗民风:内门宋江阵、冈山萝仔筐会
食全食美:吴记饼店、美浓小吃
名优特产:美浓特产、旗山特产、冈山三宝、茄萣乌鱼、甲仙芋头
特色小镇:多纳风光、美浓风情 台湾省屏东县
屏东是台湾最南的县,终年长夏,但因有季风的调节,气候并不酷热,素有"台湾的南洋"之称。屏东县面积2775平方公里,人口90万。
屏东开发甚早,早期有鲁凯、排湾及西拉雅等原住民族居住在此,接着又有闽、客移民前来拓垦,在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的足迹:佳冬萧宅、屏东孔庙、万金天主堂、旧好茶部落、恒春古城、鹅銮鼻灯塔等,皆是著名的古迹。目前,闽南人多分布在平原地带,万峦、佳冬、内埔等地为客家人聚集区,原住民则多分布在东侧的山区。亲走一遭雾台、三地门,欣赏原住民擅长的手工艺,或深入内埔、万峦体会客家风情,或直驱东港、小琉球来趟水乡之旅,都是不错的旅游选择。
东部山区蕴藏着许多山林、瀑布美景,尤其林边溪上游的来义乡,更有"瀑布之乡"美称。座落在恒春半岛东侧的牡丹、旭海,则以亮丽的草原和辽阔的海景,崭露头角。
境内结合自然生态与观光游览首推垦丁公园,除了拥有珍贵的生态资源外,耀眼的阳光、碧绿的海洋,令北部人羡慕不已;绵延的沙滩、五彩的珊瑚礁,更洋溢着南太平洋岛屿般的慵懒气氛。加上每年10月于满州、社顶过境的赤腹鹰、灰面鹫,或冬春二季避寒于龙銮潭的雁鸭,让垦丁更成了名闻遐迩的观鸟圣地。
航空 台北松山机场有班机直飞屏东机场,但航班不多,大部分游客仍取道高雄小港机场,再转搭高雄客运进入屏东县。
铁路 纵贯、南回铁路穿过境内,沿途共有17个停靠站,其中屏东站为纵贯线终点站,最为方便;其余各站中,潮州、南州、林边、枋寮四地为较主要的停靠站。
公路 从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均有台汽客运直达屏东市,其中以高雄站班车最多,并有车直驱潮州、枋寮、恒春、垦丁。屏东客运总站位在屏东火车站前,为全县的交通中心,有班车可通达境内大多数和乡镇;而恒春是恒春半岛的交通中心,由此可搭高雄、屏东客运前往台湾尾的各风景点。
风景名胜:佳乐水、 鹅銮鼻灯塔、社顶自然公园、垦丁森林游乐区、南湾、垦丁公园猫鼻头、龙銮潭、南仁湖保护区、旭海大草原、四重溪温泉、双流森林游乐区、小琉球风光、大鹏湾、来义瀑布之乡、德文风景面、阿乌瀑布
访古探幽:恒春古聚落风情、车城福安宫、万金天主堂、河南堂忠实第
体闲娱乐:海洋生物博物馆
民俗民风:恒春三怪、东隆宫烧王船
食全食美:东港海鲜、屏东小吃
名优特产:万峦猪脚、里港扁食、屏东椰子
特色小镇:恒春古城、东港风情、三地门风情
原住民文化巡礼:雾台鲁凯风情、鲁凯族旧好茶部落、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 台湾省宜兰县
宜兰古称"蛤仔鸡"(亦有作葛雅兰、蛤仔兰、甲子兰等),原为平埔族Kavalan人居住地,直到清朝才开垦成为城市。宜兰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44万。
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宜兰尽揽雨水湿气,故人称"竹风兰雨"。宜兰森林茂密,乔木丛林栉比,蕴藏丰富。河川多发源于中央山脉,以兰阳溪(古称宜兰浊水溪)为最大,全长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扇状三角形而且肥沃的平原,堪称宜兰的动力之河。
产业方面,农业一向是宜兰的重要产业,主要作物为稻谷。渔业是宜兰另一项重要产业,绵长的海岸线使得南北渔业发达,如大溪、梗枋、南方澳等沿海养殖业或近海渔业特别发达。山林、沼泽、河塘遍布,山鸟与水鸟齐飞,宜兰实为野生鸟类的新天堂乐园。 宜兰以山水胜景取胜,北关、太平山、翠峰湖、棲兰、明池、松萝湖、神秘湖、福山植物园最为代表;人文风情则有头城牵罟、二龙村赛舟、本地歌仔戏,还有致力田园乡土体验的头城、北关、香格里拉等休闲农场,以及南澳纯朴的泰雅风情;而规划设计精良的冬山河游憩区、罗东北成运动公园,更是近年台湾公共艺术、建设的里程碑。
铁路 北回线铁路纵贯境内,共有11个停靠站,头城、礁溪、宜兰、罗东、苏澳与南澳都是大站,各级对号列车均有停靠,大里、大溪、冬山与东澳则有普通车停靠。
公路 台北与宜兰间有台汽客运联络,并延伸至苏澳、南方澳。宜兰、罗东为县境的交通枢纽,境内交通以宜兰客运为主,宜兰市有宜兴客运通往员山、永镇,由罗东镇可通往三星、大同乡;另有台汽客运自宜兰、罗东通往太平山、梨山、南山等地。
风景名胜:龟山岛、乌石鼻·东澳粉鸟林、苏澳冷泉、太平山森林游乐区、鸳鸯湖、明池森林游乐区、松萝湖、清水地热、福山植物园、五峰旗瀑布、礁溪温泉
访古探幽:三清宫、头城老街、冬山河游憩区罗东北成运动公园、宜兰县台湾戏剧馆
民俗民风:礁溪协天庙祭典、南方澳鲭鱼节、二龙村赛舟
食全食美:宜兰小吃、南方澳海鲜、罗东小吃、北关海鲜
名优特产:宜兰四宝、老元香牛舌饼、员山鱼丸
特色小镇:南方澳渔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