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门做客遭杀身之祸 凶手称“只是想杀人”
她和朋友无怨无仇,朋友却倒在了她的刀下。不是情杀,也不是谋财害命,凶手向警方交代“只是想杀人”。是曾经的精神病变让她起了杀机,还是另有隐情?朋友上门做客突遭杀身之祸
10月18日,甘肃省白银市凉风习习,早晨听广播天气预报说要降温,未师傅便急匆匆进了许久未回的家里,在衣柜里找出妻子任波的薄毛衣。趁上班前的工夫,他去了一趟看守所,给被关押的妻子送去了衣服。
已经一个月了,这次,未师傅照样没见到妻子。每次去看守所,未师傅都想见见她,但由于法律有规定,羁押期间他无法见到妻子,只能向民警问问妻子的状况。
以往的日子里,在白银某事业单位上班的未师傅上班出门前总会听到妻子的唠叨声,他也会关心地让她多穿衣服、小心着凉。但从一个月前开始,这样温馨的时刻再也不会出现。
妻子被关进看守所已经一月时间了,这段时间,未师傅和儿子一直暂住在亲戚家,自己的家很少去,如果不是给妻子取衣服,未师傅也不愿意进这个家门。
每每想起家,一个月前的血案让未师傅时时感到心痛。
9月11日,星期六,儿子放假,妻子休息,是一家三口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但未师傅还是早早起床出门,他要去给朋友帮忙。妻子比较贪睡,出门的时候她还在蒙头大睡,中午回家吃饭时,妻子才刚起床。未师傅看着厨房锅冰灶冷,心里不是滋味,问了妻子几句,妻子也没怎么反驳,让丈夫和孩子到外面吃,她减肥随便吃一点。这一别,夫妻俩再也没有一起在家里吃过一顿饭,此后,两人见面的地点变成了看守所。
未师傅带着儿子去小区门口随便吃了一些,顺便和饭馆的朋友聊了一会,儿子拿着足球和同伴玩去了,自己去给朋友帮忙了。他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逼近,由妻子酿成的血案正在悄悄降临。
下午4时许,未师傅正给朋友帮忙,突然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你媳妇出事了!”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他脑袋“嗡”的一下大了,跑步下楼,坐出租车来到家属院。他看到一个人躺在地上,地面上有大摊血迹。未师傅第一反应是妻子遇害了,仔细看了看,死者的衣服不像妻子的,他鼓起勇气上前细看面部,才发现不是妻子。随后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未师傅才知道妻子杀人了。
后来,未师傅也被叫到了公安局,他知道了凶案的一些眉目:被妻子杀害的人,是儿子小学同学的妈妈,和妻子在家长会上认识不到半年。当天,妻子约对方到家里来,之后不知何种原因杀死了对方。
妻子向警方交代:她打电话叫儿子同学的妈妈来家中做面膜,趁对方洗脸不注意的时候,在身后用管钳击打其头部,当对方打开房门逃跑时,她又用买来的刀具不断将其刺中,最后导致对方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素无仇怨只因妻子“想杀人”
妻子为何向儿子同学的母亲狠下杀手?
未师傅从妻子的交代材料及警方处了解到,妻子杀死对方不存在情杀,因为未师傅不认识死者,和死者没有感情纠葛;也不是仇杀,妻子和对方无怨无仇,而且关系比较密切,同时,也排除了谋财杀人的可能,因为双方家庭并不富裕。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案发当天,还是案发前的日子里,未师傅都没发现妻子和平常有什么明显变化,此前7月,一家三口人还高高兴兴去上海世博会玩了一个星期。
妻子在公安局交代,她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才想杀人,一周前就买好了刀具装进包内寻找目标,最后选择了个子小、穿高跟鞋的被害者,因为被害人的身体特征及打扮不利于逃生。
妻子自称“只是‘想杀人’”的动机让警方及未师傅感到蹊跷:没有具体作案的动机就杀人,这让他们联想到了一个名词——精神病。
时间回溯到1996年8月,未师傅经人介绍认识了年轻漂亮的妻子任波。那时,妻子在一家企业办公室上班,双方感觉都不错,1年后两人踏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未师傅发现妻子各方面都不错,对人热情,也关心人,就是不太爱做饭。13年来,未师傅下班后一直是自己做饭,妻子也感觉欠老公太多,所以一直对老公很好,虽然也有吵架的时候,但总的来说,夫妻感情很好。在丈夫眼里,他没有发现妻子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有什么异常。
惟一发觉的小细节是,妻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会服用镇静类药物,未师傅问老婆是不是有什么疾病,妻子说只是睡眠不好,喝药是为了休息得更好。
但这个细节并没有引起未师傅的注意。
儿子出生后,妻子的性情有了些许转变,时不时变得很暴躁。
2002年的一天晚上,未师傅一家三口看电视,电视画面上出现了衣着暴露的性感女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妻子突然站起来,满嘴脏话开始大骂,并击打电视机。后来每次出现类似情况,妻子表现总是很激动。
直到2004年,一位要好的朋友,也是妻子的邻居告诉未师傅,妻子在结婚前患过精神类的疾病,未师傅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顾及面子不敢正视精神疾病
任波是11岁左右时随父亲转业到白银的,从小父母比较溺爱,没有受过多少挫折。而任波也比较争气,学习成绩好,长得也漂亮。
任波一名高中同学回忆,那时任波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特别喜欢播音主持,大家都相信她能考上专业学校。考大学的时候,任波报考了播音专业,笔试成绩合格,但面试却意外落选,而当时和任波一起参加面试的另一位女孩,现在已是著名节目主持人。
这次打击让任波患上了精神类疾病,但任波患病的事很少有人知道。父母当时把女儿患病的事情隐瞒下来,到处求医问药。由于任波的父母也是医生,在双亲的悉心照料下,三年后,任波基本康复,这才经人介绍嫁给了未师傅。
妻子的得病经历直到血案发生前,妻子及她的家人也没有告诉未师傅,在案发后,岳父岳母只是对未师傅说女儿害了两家人,仍没说出实情。
事实上,知道妻子得病的事实后,未师傅也未直接面对,也没有向妻子询问求证。他觉得这是一件“伤面子”的事情,何况妻子没有什么大的异常。
未师傅也明白妻子经常服用的药,就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药品。2007年,未师傅由于睡不着觉而服用了妻子所谓的“安眠药”,没想到不但没睡着,而且头疼得厉害。未师傅认为,这个药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所以劝妻子以后不要服用了。
在未师傅的眼中,妻子的病是非常丢人的。“如果别人知道我找了个有精神病的妻子,我是无法面对的。”他只能私下悉心照顾,尽量创造温馨的环境,减轻妻子的压力,希望病情有所好转。
随着企业改制,妻子从单位买断,因担心她在家里闷出病来,未师傅又通过政府的公益岗位让妻子在派出所的户籍室上班。
由于家人的悉心照料,和任波在单位一起工作过两三年的同事都不知道任波有精神类疾病,她们对任波的评价是热心热情,没有精神异常。
但就是仅仅停留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却让未师傅感到追悔莫及,“如果当时我能正确面对,给妻子好好治病,不会有今天的这种局面。”在未师傅的心里,他对被害人一家除了“愧疚”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案发后未师傅给死者家属送去了两万元丧葬费,并在死者出殡前一天送了花圈,到其家中吊唁。
不及时治疗或成为潜在危害
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血案发生后,未师傅勇于面对现实,他积极向警方提出了给妻子做精神病鉴定的申请。经过向律师咨询得知:《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师傅说,为妻子做鉴定不是为妻子推脱罪责,做鉴定只是想弄明白妻子为什么杀人,弄清她犯罪的真正动机。如果鉴定结果出来,法律规定妻子该负什么责任就负什么责任。
血案已经发生,但案件本身令人深思。
张凤玲,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这样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潜在威胁。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一些现象,比如说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或经常中途醒来、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对亲人冷淡不关心,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经常无故自笑,或因一点小事大发雷霆;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或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等;敏感多疑——逐渐变得敏感多疑,对家属亲友、同事邻居的一言一行特别注意,觉得周围环境的气氛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神色有些反常,感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对自己不利;性格改变——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白日梦’等,都有可能是慢性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人们往往疏忽,以致酿成大祸。”
“由于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治疗,带来了潜在的社会危害。要解决重症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问题,首先应该通过系统和规范的治疗缓解和控制其病情。80%的精神病患者需要终身康复治疗,这使得许多患者家庭难以承受长期、规范化治疗带来的巨额费用。因此,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将这一群体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使重症精神病人实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有一般心理障碍的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两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其中一些人面临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方面的压力,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
张凤玲医师谈道,目前精神疾病诊治率很低,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有的是患者自身的因素,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病,亲属也不认为患者有精神疾病,其根源在于精神病在国内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疾病,因此患者或其家属心里不愿意接受精神病的概念,不敢或不愿面对现实,从而不去看病,造成精神疾病诊治率很低。另一方面也有社会因素,医学社会学家用“病耻感”来解释这一现象,即一旦得了精神病,患者会担心周围人看不起他,有一种耻辱的感觉,所以不愿意去看病。此外医疗知识缺乏,也造成大多数人对精神病的治疗不了解。这种情况不仅在国内,同样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地方比较普遍。过于沉重的社会压力正在侵袭着每一个人的心理,任何一个细微的诱因,都可能诱发精神病,以至于导致惨剧的发生。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医学的治疗手段并不能有效遏制精神病族群数量的增加,除去早期预防和做好全社会的心理疏导外,如何控制工作和生存压力的隐性伤害,是需要早做思考的重大课题。(据《兰州晨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