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园林多妩媚——略品苏州园林(四) 推荐
字字点心有时,那只字片句竟会一直点到心里,让人心如静水,如风舞,如泉涌。临深潭,即见“志清意远”;居陋室,便可“茗杯瞑起味,书卷静中缘”;论万物,只求“白云恰意,清泉洗心”。此时的心一如静水,在深处流淌。“闲吟亭”边一任心绪闲庭信步,“待霜亭”外欲乘风,共万类霜天竞自由,“舒啸亭”里洒脱无凭,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此时的心,悠然如云,飘然如仙,又好象一阵风舞过长天。在水一方,伊人无觅,恰留“吾爱”一亭。人已去,爱还在吗?爱只需感觉无需求证吗?爱一个人和爱满园的花有什么不同吗?爱如水中秋色,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都让人动心吗?石几如扇,石凳二三,上悬“与谁同坐轩”。茫茫人海中,此时能与谁同坐?此生又与谁同坐?那人在眼前还是在天边?那人能和我明月同看,清风共听吗?此时,忽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是心泉在涌动。
文心相契
那点入人心的字句和我们的心意是那么契合,那么妥贴。原来我们心中早已留下了远古的印记。难怪我们的闻香听音,我们的诗眼看景,我们的心潮起伏,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兰雪堂”前想起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我们也不会望“远香堂”吟周敦颐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正是因为心中的印记那么深,我们宁可相信“闻妙香室”里杜甫曾“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沧浪亭”曾有过屈原渔夫“沧浪之水清兮”的对白,“香雪云蔚亭”里苏轼也曾“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一景“闹红一舸”就是一曲姜夔的《念奴娇》,一座“玲珑馆”就是一首苏舜钦的“月光穿竹翠玲珑”,一阁“山水间”就是一篇欧阳修《醉翁亭记》;受月池边有过李商隐的落寞:“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有过李白的小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过张若虚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过“舒啸亭”,犹唱“归去来兮”,忽已至“缘溪行”,见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原来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
契合于心的,有远古的情怀,也有远古的哲思。“汲古得修绠”是来自“短绠不可汲深渊之泉”的告诫。荀子的告诫总是在清浅中透着深意,在严整中透着雄浑。“得真亭”下,我们也象荀子一样用清透的目光看“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与荀子“共得其真”。荡“不系之舟”,我们怎能不忆庄子?那个思想之翼如垂天之云的庄子,那个思想之境如蝴蝶一梦的庄子,那个思想之界在无穷无际的庄子?那个连辨证都奇幻,连迷思都瑰丽的庄子。如今集虚斋里一片空透,这是不是庄子留下的一个心斋?立雪堂前可有慧可立雪拜师?问梅阁中可听马祖问梅?指柏轩里可见从谂指柏?在一层禅意的笼罩下,我们仿佛感觉到禅僧在一问一答中智斗机锋,在思辨的空灵中暗藏玄机。
园林里字字珠玑,点出了诗意、词境、文韵,也点出了儒风、道骨、禅机。它让我们在“读书去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的品味中,让我们在“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的神交中,寻到了自己的心迹,也倾听到了古人内心的吟唱,触摸到了古人思想的脉动。
美可以有形,亦可无形。这种无形的美飞舞在闻香问梅、待云听雨的遐想中,奔流在风月无价、山水有情的感怀中,凝结在集虚观静、通幽入胜的哲思中。个中美妙,直教人一咏三叹,欲罢不能。 哟,有沙发坐了 [img]//club.tom.com/images/5.0/smile/54.gif[/img] 有远古的情怀,也有远古的哲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