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灯一小时”会破坏电网吗?
[img]//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0-04/04/B15/b15404cb002.gif[/img]为度过“地球一小时”,很多人点燃了蜡烛。考虑到蜡烛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啊。图/CFP
新京报《新知周刊》
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比去年的热闹了许多。一方面,参与的城市和人口增加了,另一方面,反对者的声音也更响亮了。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活动真有实际的环保意义吗?
“地球一小时”能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这部分用电量在国民用电总量中大约只占10%。这其中又只有少部分参与了熄灯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减少的电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从电力部门介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北京市的用电负荷几乎没有减少。
既然电量的变化是微小的,那么它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就有限了。有人担心,该活动的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开灯、熄灯,瞬时的电压波动很可能造成供电线路瘫痪。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首先,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人能够控制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不能预估人们的参与规模,但是预估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其次,开灯、熄灯的同一性没必要也不可能非常精确,一瞬间统一熄灯和开灯的情况不大容易出现。实际出现的情况就在活动开始前后,出现一次熄灯、开灯的小高峰。而这期间的用电量都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即便是出现了瞬间的同时开灯和熄灯,电力系统也不至于瘫痪。在发电机组与用户之间,有着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强大的复杂的输电网络,这个多区域多层级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应对用电量的起伏变化。例如,城市交通照明的规模和开关同时性都远超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分散用户,电力系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运转,对电网的冲击是有限的,更不会对发电设备造成破坏。
那么,如果“地球一小时”大规模推行起来,会影响一座城市的电力供应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发电机组的运转往往反应迟缓,通常来说,国内的煤电站从开始启动到正常发电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核电站、气电站的速度略快些,但希望发电量随时根据用电量的变化而变化仍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电力供应中,类似的情况一直都存在。众所周知,日常用电存在“峰谷差异”。电厂总是要按照一定的发电总量来运转,但每天各时段的电力消耗却并不相同。高峰时段电力不够用,低谷时段多出来的电又没人使,所以电厂不得不采取“削峰填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削峰填谷”就是将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高峰期再将这些能量用来发电。不过,储存和释放的过程会造成能量的损失。从政策层面上,“削峰填谷”主要是价格引导,实行分段电价。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发现,靠“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本身来节能减排是不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用电器不必要的启动和停机有时会增加用电负担。如果照明本身使用的是节能灯,那么电灯的开关瞬间消耗的电能比一小时内稳定发光时还要多,刻意地熄灯一小时,也许会得不偿失。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有些人甚至用“点蜡烛”的方法度过这一小时,殊不知这个行为本身也会造成碳排放,而且排放量未见得小于开灯。
如此看来,“地球一小时”的实际作用可能并不如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巨大,同时,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如另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严重。不过,这种活动的实际目的更多的是造成“新闻效应”,唤起公众对于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一小时”也确实挺有意义。
如今,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环保固然是一个社会话题,更是一个科学话题,需要科学理性的操作方式。将“地球一小时”的节能精神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减少能源浪费,减缓城市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这才是真正的环保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