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叛逃?网络谣言“击鼓传花”何时了?
8月30日至今,一则与中国金融系统某高官相关的谣言借助互联网大范围传播,虽然金融市场本身并没有认真理睬这个消息,但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行为体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回应。这出闹剧最终于9月1日以权威财经媒体彭博社发布的新闻宣告了阶段性的结束。中国人民银行也于周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作出澄清,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传言毫无根据,纯属谣传。在这个沸沸扬扬的传谣过程中,笼罩着神秘面纱,被称为“影子中情局”的stratfor.com,以及能够实现“病毒式传播”的新媒体,再度展示了其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撼动国家公信力的强大实力,同时也对国家信息安全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除了防护关键基础设施免受袭击之外,如何及时消除谣言快速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信息空间的基本秩序。
低成本的快速传播能力,为谣言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相关监管机制的缺乏,提高了冒险发布谣言的性价比。8月30日,这条谣言在网络最初出现的时候,套用了香港《明报》作为自己的消息来源。然而,9月1日《明报》郑重发表了辟谣声明,称自己从未发布过此类消息,并要求司法机关彻查此案。由此产生的一个追问是:当相关网站的编辑得到这条自称是来自《明报》的谣言时,为何没有向《明报》求实?显然其中一个因素是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另外一个就是即使发布了不实的消息,似乎也不会遭遇法律惩罚。这从侧面反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相关管理规范的发展速度。
其次,一些网站能否克制滥用信息传递谋取自身利益的冲动与诱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走向。stratfor.com,这个自诩能“提供独特的战略与安全情报分析”的情报网站,介入并借着介绍此次谣言的名义,将该消息翻译成为英文之后,事情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从其文章内容来看,它显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转载信息本身,而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情报与新闻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报分析至少在理论上是为决策服务的,换言之,能够作为情报的事实应该经过必要的核实。但无论是stratfor.com,还是www.thenewamerican.com,尽管并不存在抢新闻的需求,但显然也没有向《明报》求证一下消息真实性。如果运用此类“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第三,普通网民能否妥善运用匿名信息发布的权利,也将成影响网络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此次谣言传递过程中,具有转贴传播功能的“锐推”等新媒体也具有特殊的作用,中文搜索结果显示“外星人顾”(aliengu)等ID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简单提及初始新闻之后,发布者还在其中加入了某些看似“非常深入细致”的分析,包括照片、文本等,然后借助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了快速传递。这个过程很像古老的“传话”游戏。在传递过程中,匿名的用户并不是去证实消息来源的真实性,而是去寻找能够符合这个观点的材料,对其论点进行“完善和补充”。所以谨慎应用自身权利,提升辨识信息真实程度的能力,是网民未来的必修课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击鼓传花”的过程中,CNN,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保持了高度谨慎,权威财经媒体彭博社、华尔街日报是在谣言信息尘埃落定之后,才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报道,其对匿名信息审核的态度与做法值得借鉴。更值得关注的是,“谣言止于外媒”的标题,凸显了中国这个国际舞台中心区域的新来者,如何全方位应对信息技术挑战的课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