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互动论坛's Archiver

免费法律咨询

oyqa 发表于 2011-3-9 17:01

近代史中屡战屡败的八旗军

八旗驻防之制,早在清入关之前即已实行。入关之后,八旗驻防制度更有重大改进,使之在全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八旗军在近代战争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屡战屡败。

     一.与洋人作战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满清军队防守的广州(为八旗驻防点),被道光帝任命为“靖逆将军”的满清宗室奕山无力作战,向英军求和,交纳了“赎城费”六百万银元。此后,英军又攻克了八旗军驻防的乍浦、镇江,接着进逼八旗军驻防的南京,屡战屡败的满清不得不议和,在南京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克了八旗驻防点广州、后进占八旗驻防点天津、再侵入八旗驻防兵力最雄厚的北京,清咸丰帝逃往热河。在此期间,满清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3.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朝鲜后,渡过鸭绿江侵入满清老巢东北,多次在野战中击败满清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率领的八旗军,而且还攻占了一系列的八旗军在东北的驻防据地,计有:凤凰城、金州、海城、岫岩、熊岳、盖州、牛庄、营口、辽阳、鞍山等地。满清由于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除了若干丧权辱国的内容外,还含有割让东北的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放弃占领东北的辽东半岛,但仍向满清索取赎金。
    4. 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攻陷了八旗驻防兵力雄厚的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八国联军又陆续攻陷了八旗军的驻防地山海关、保定、张家口等,在此期间,沙俄还单独出兵侵占了满清的老巢东北,至此,满清八旗军颜面丢尽,之后,屡战屡败的满清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二.与太平天国作战
     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军先后攻克八旗驻防要地有南京、镇江、沧州(曾屠城)、杭州、乍浦、汉中等处;包围但没有攻克的有开封、天津、西安等。
     在太平天国、捻军、洪门、回教等一系列反清战争中,八旗驻防的乌鲁木齐、伊犁曾被伊斯兰教徒(有外国分裂势力介入)攻陷、八旗驻防的广州亦曾被义军围困、八旗驻防的西安曾被捻军围困。
     清廷从各地调动了大批八旗兵参与围剿太平军,例如在咸丰三年春,满清建江南、江北两大营于大江南北,以围困天京。
     江北大营由满清钦差大臣琦善节制调遣各路清兵,计马步兵一万八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大营之将领士兵,大多数为满洲人,其后增援的尚有蒙古兵。而江南大营最初由向荣统率,据《李秀成自述》指出江南大营围困天京时曾经“有满兵数千、汉兵二、三万之众”。单从江南、江北两大营的八旗兵力来看,满清显然是下了血本的。
     遗憾的是,满清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两大营在太平军不断的反攻下先后惨败、最终崩溃了。此后,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大江南北各路清军,从而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的湘军之上。

     三.与捻军作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命 僧格伦沁亲王为钦差大臣进剿捻军,僧格伦沁率军一万人(其中八旗马队3500人、步队2000人;绿营5000人)。后,由于首次作战失败,再从直隶古北口及内蒙古等地抽调八旗马步队2300人及绿营1500人增援(此时僧格伦沁部队八旗马步队为7000人左右、绿营9000人左右)。
     在四年的征战中,僧格伦沁部队中的八旗名将恒龄、副都统格绷额、伊兴额、总管伊什旺布等先后战死;侍郎瑞麟因战败被革职、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将领因怯战被军法处斩。由于连年征战、损兵折将,到1864年著名的高楼寨之战前,据说僧军能战者仅余1300人。
     1864年在著名的高楼寨之战中,僧格伦沁部队全军惨败,僧格伦沁本人战死,虽然清廷没有公布其被歼总数,但统计此战前重新得到补充的僧格伦沁部队共1.36万人,战时损失约7000人,其中马队近2000人(还有一种说法,僧格伦沁部队此役共有3万人,损失1万人,其中马队6000人)。
     清廷这支嫡系军队覆灭后,自此不得不专依靠汉人的湘淮军。
   
     四.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中,八旗兵驻防的南京、镇江、杭州、乍浦、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伊犁等都先后失陷(其中有一些驻防点由于八旗兵放弃抵抗,而被革命军兵不血刃拿下的、也有一些驻防点的八旗兵由于反抗而被革命军血腥镇压,例如西安)。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东北后,东北三省的政要在是否“独立”还是继续拥护满清小朝廷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的折中办法是把东北三省代表清廷的“黄龙旗”降下来,更换了“黄色旗”,产生了所谓的“国民保安会”,分别由东北三省原来的总督、巡抚担任会长。虽然尚未算正式“独立”,却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满清无力量控制东北三省的事实。
     清未,八旗军早已经军政久弛、岁以为常了。就以绥远驻防的八旗为例,计八旗二十佐、二千马甲、七百步甲、六十三弁,其中染鸦片烟毒的约十之六七。暮气沉沉,这样的军队自然不堪一击,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实际在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并没有将八旗军视为主要对手,而是将袁世凯的北洋军视为主要对手。当然,也有部分八旗军改练成新军,例如京师八旗曾挑选部分兵丁交袁世凯仿照北洋常备军的形式训练,编入后来被称为禁卫军的陆军第一镇及陆军第六镇中,不过此军名为禁旅,而将校却都是袁世凯的部下,实无异袁的私军)。

     ——注意:文中所述的八旗军在近代战争史中被侵占的驻防点及结局均引自各类公开出版的通史(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军事史大事记》等)。
     八旗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江北大营的兵种的记载来源于台湾“三军大学”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八卷第一三八页(大陆军事译文出版社86年版)。
     江南大营的兵种的记载来源于罗尔纲编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一三九页(中华书局82年版)。
     僧格伦沁部队的人数及被歼人数来源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军史》(郭豫明著)之二七一页、三七零页、三七一页所引的朱学勤等著的《方略》第八十四卷第三十页;及《国瑞奏档》、《薛福成日记》(《捻军史料丛刊》第三集,第二九二页);佚名的《山东军兴纪略》也透露高楼寨之战后,新捻军“新得官马四五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之四第九六页)。
     绥远驻防的八旗的例子来源于罗尔纲先生的《晚清兵志》(中华书局)一七七页所引的光绪三十年九月庚寅贻彀奏(见《光绪东华继录》卷一八九页)。
     禁卫军的内容来源于罗尔纲先生的《晚清兵志》(中华书局)二一八、二一九页所引的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奏的《筹议变通武备章程谨拟办法》(见《光绪政要》兵部练兵处陆军部卷六)、宣统元年陆军部奏(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四零页)、同年训练禁卫军大臣贝勒载涛等奏(见同上书卷二七零)、宣统二年谕(见同上书卷二百六)、宣统三年七月壬子谕(见《宣统政记》卷三八)、同年命冯国璋充禁卫军总统旨(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七零页)。

花开绿叶明 发表于 2011-3-9 17:01

源自网络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