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回应"钱云会之死"5大传言 已找到被撞身亡音
钱云会之死: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2010年12月25日上午,浙江温州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旁的虹南公路上,寨桥村53岁村民钱云会被一辆工程车碾压致死。
这件事顿时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互联网上也迅速开始热炒,一些网民怀疑这不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而是一起蓄意谋杀,并列出几个疑问:工程车为何在逆行道上?死者身体方向为何不像正常事故?路口摄像头为何失效?肇事司机为何被迅速带走?……
12月27日,乐清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调查,钱云会之死是普通的交通肇事。12月29日,温州市政府也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专案组的复查结论与乐清的完全一致。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网上各种传言依然甚嚣尘上。
那么,事情的原委到底是怎样的呢?记者28日晚采访了温州警方侦办此案的相关人员(以下简称“警方”)。
传言一:钱云会是被人摁住碾死的
警方:这个传闻是在口口相传之中一些人不断添加了自己的意思形成的。
村民们说,一个叫钱成宇的村民目击了事发过程,“钱云会被四个人摁住碾死”的说法最初是从他那儿听来的。但钱成宇说:“摁住”这个词他始终没有说过。据他所说,他看到十四五米远处一辆车停在那儿,就从车尾走到车前,看到钱云会被轧在车下面,因为他与钱云会私交很好,心里接受不了,于是感觉有人谋杀。但他并未亲眼看到事件发生。
另一个“目击证人”黄迪燕事发时并没有在事故现场。
事发时,离工程车不远处有一辆保安车在维护附近的施工,一名保安下车到路边小便,在听到刹车声后回头,发现有人被撞倒,立刻回到保安车通知同伴,一同去现场,发现人被轧在车下。
钱成宇和保安都没有看到工程车驾驶室里有人。
记者:传言中的谋杀方式在现实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警方:不可能。如果是那样的话,四个人摁一个人,被摁者一定是被包围在中间,所以先被撞的肯定是摁住死者的人。 钱云会之死: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
2010年12月25日上午,浙江温州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旁的虹南公路上,寨桥村53岁村民钱云会被一辆工程车碾压致死。
这件事顿时成 ..
传言二:工程车逆行,没有刹车痕迹
警方:当时右边施工,道路狭窄,车辆借道左边行驶。
就是否刹车这个问题,经过现场勘验,前轮刹车痕迹明显,后轮不明显,可能因为严重超载而造成刹车失灵。根据警方拍摄的现场照片,工程车左前轮后方有5.4米的刹车痕迹,痕迹表面光滑,看不到轮胎花纹,显然是滑动而非滚动造成的。这足以说明司机当时在刹车制动。我们最新找到的死者的微录设备中也有刹车的声音。
记者:有传言说工程车一直等在事发现场。
警方:工程车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这点从沿途路口的摄像头监控可以得到证明。从石料场到工地,这是最常走的路,工程车每天都要经过此地。警方调取了从石料场到事发地点当天的监控录像,有两段记录下了这辆工程车。第一段是在石料场出口,约9时38分有一辆车离开,第二段是在华一村路口,约9时42分有一辆工程车经过,这两段录像拍到的车的一些细节和出事故的工程车作比对,能够契合。华一村路口再往前,就是寨桥村。警方认为,监控录像记录的时间和工程车撞倒钱云会的时间是连贯的,工程车的确是从石料场开过来的,不是一直等在寨桥村村口。
记者:从司机角度看,钱云会是从车右向车左走,如果向左打轮为什么会被卷进左车轮?
警方:在紧急避让时如果向右打轮会撞上右边道路上的堆积物,因此只能向左转向。在司机采取刹车措施时,距钱云会还有5米左右的距离,而钱云会继续向前,试图跑出车的范围,司机刹车,但因严重超载和雨天路滑,无法控制制动情况,因此保险杠偏左位置撞上钱云会。左前轮轧倒他是因为撞击点在工程车保险杠偏左位置,他被卷进左前轮。 警方结论:普通的交通事故
从痕迹和尸体等现场证据来看,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司机采取了在交通事故中正常的避让措施和紧急处置,但由于刹车时与死者距离近,超载后刹车失灵以及天气、路况等因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结合费良玉的陈述和现场痕迹,可以基 ..
保持常识 识破谣言
钱云会案之所以谣言满天飞,首先是有人提供伪证,更重要的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利用网络等媒体传播谣言甚至悍然制造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因为凡是谣言,总是破绽百出,智者凭常识往往可以瞧出破绽。钱云会案的谣言,其破绽十分明显:谋杀案一般都发生于暗处,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而钱云会案恰恰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交通要道之上。智商最低的人也不会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地点去干谋杀的勾当。最初的谎言说有4个保安摁住钱云会让车轧过来。按照常规,这摁住钱云会的4个人应当在钱云会周围,当车轧过来的时候,这4个保安至少有两人比钱云会更靠近车体,他们如何全身而退?
常识是识破谣言的有效工具。保持常识,人人可以成为智者,人人可以识破谣言。 估计应该是交通事故。
谋杀的话,是会留下很多痕迹的。 此案蹊跷!仅凭这些证据就表明没有人为故意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另外一点就是,为何网络谣言能够满天飞,除了造谣者外,政府的公信力缺失是重要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