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作者谈历史图书写作
“姓名:朱元璋;学历:无文凭;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是近来被无数读者网上网下热捧的通俗图书《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文字。随着这本书的热销,许多人对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网友四处打探,但收获甚微,当年明月似乎有意躲避着公众的视线。
12月13日,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一栋办公楼里,面对几经周折找上门来的记者,当年明月才吞吞吐吐地透露了一点他的身世:本名石悦,湖北人,今年28岁,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地方当公务员,现被抽调到北京某国家机关工作。自2006年开始,陆续在网络上发表《明朝那些事儿》。
“记者同志,千万不要说出我所在的单位,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工作、读书、写书。”他一再嘱咐。
读过6000多万字的典籍
“我写的90%都是真实的历史”
年纪轻轻,又不是文学或历史系“科班”出身,却俨然一位历史学家,前朝往事,娓娓道来。许多人为之叫好,也有人质疑他所写的历史的真实性。
“我写的90%都是真实的历史。有很多人说我写的是野史,我保证绝对是正史,而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明明是一本正史,却让人有野史的感觉。”当年明月说,他的历史知识,都是从5岁那年爸爸给他买的一本《上下五千年》开始积累的,前前后后通读了7遍,这也养成了他日后读历史书籍的习惯。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明实录》、《清实录》,他总共读过6000多万字的历史典籍。
“我读了15年历史,所以我能写出来。”当年明月说,他每天都要花四五个小时潜心读史,包括收集资料,看历史原著。为了写作,他常常查阅《明实录》,一看就是一夜。
在他看来,要将思想、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播出去,绝非易事。它的背后,需要“台下十年功”的学术支撑以及大量史料的积累。
“历史的根本是人”
成功秘诀在于“人性+故事”
易中天《品三国》的火爆,昭显了通俗解读历史在当下的吸引力,那些古老的历史,仿佛不再枯燥无味。当年明月对此有自己的见解:“通俗历史热是假象,人们只是喜欢精彩故事。”
要把历史写成趣味十足的故事,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的笔法显得鲜灵,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充满活力,事件也是跌宕起伏,让许多人拍案叫好,欲罢不能。
在他看来,这是源于自己坚持“以人性写历史的原则”:历史的根本是人。历史人物是人,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作者没把他们当过人。比如张居正是好人,严嵩是坏人,好人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坏人从来没有干过好事,“就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许多历史书籍难以亲近。”
当年明月说,“要用情感和人性来看历史,来和历史人物沟通,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也有情感,就像朱元璋一样,他造反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能够当皇帝,他也有畏惧,有小心眼。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也都有畏惧。明知前面有困难,然后走向困难,最后战胜困难,这才是英雄。”
为了增强趣味性,他还尝试加入一些流行的笔法,比如悬疑,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处设立悬念;再比如借用电影的分镜头设置,使每一个历史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可能就是这些,让我能用一种很严谨但又比较轻松的方式,重新告诉读者历史上被大家模式化、固定化、脸谱化的人物,也就更能为大众所接受了。”他说。
“我希望变成学者”
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很必要
对于有人称呼他为“草根历史学家”,当年明月表示自己既不是“草根”,也谈不上“历史学家”,顶多算是“历史爱好者”。
“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感情去和历史人物沟通,再用自己的语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历史。我是一个在学者道路上前进的人,我希望变成学者。”他说,写《明朝那些事儿》完全是出于兴趣。
目前他的书在热卖,甚至有人评价说,掀起了又一股“大众读史热”。对此,他谦虚地说:“我也是在自己的书被很多人所接受、传阅后,才意识到,我让更多人接触到了历史,也培养了更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对此,我很欣慰。”
当年明月认为,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进步了,但人们心灵上的苦恼却增多了。“历史都是以往的人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能看到历史未来发展的方向,推古及今,总能有所得。简而言之,历史是一个可以跨越时空,审视无数人命运的一个便捷的方法。”
“翻开一本历史书,你只需要用一个下午,上千年间各种人的命运就会全部呈现在你面前。”当年明月说道。
在他看来,一个自豪的民族才会回顾自己的历史,所谓“盛世修史”。历史的兴盛正说明了一个民族、国家的强大。“所以,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历史很有必要。”他说。 我听我们老师讲过一些明朝皇帝的一些故事,不知是不是这里面的,如果不是,说明他写的没错。 谢楼主分享,我们了解了。 确实,〈明朝那些事儿?里的故事好多都跟真的似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