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陈凯歌版《赵氏孤儿》数典忘祖
从10岁左右开始看京剧《赵氏孤儿》,那是马派名剧。我最早听的版本是马长礼的。全剧很长,14场,可能有两个多小时吧。印象里最感人的有两段,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一个去告发,一个去当烈士,他们互相激励、互相安抚情绪。老公孙的大义懔然,让平民程婴既悲伤又感动。第二个情节是15年后,程婴也已经老迈,更兼多年的精神折磨,终于等到有一天要扬眉吐气、报仇雪恨,哆嗦着拿着画卷给赵孤“痛说家史”,帮助孤儿分清敌我。
说京剧是国粹,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忠义的故事已经在舞台上演了几百年;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全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因为像“搜孤救孤”这样的大案能绵延不断地流传了2000年。
《赵氏孤儿》是马连良解放后编排上演的第二出大戏,以前京剧里这个戏叫《搜孤救孤》,余叔言唱得最响。《搜孤救孤》改编自《八义图》,《八义图》来源于南戏剧本《赵氏孤儿报冤记》,同时元杂剧还一个本子叫《赵氏孤儿大报仇》。马版《赵氏孤儿》是王雁根据《八义图》、参照马健翎编剧的同名秦腔改编而成。
《赵氏孤儿》是一部传承有序的古典名剧。就像古董,有个明确的传承链条,买家买得放心,也可以证明我们的历史有多悠远。
传承还意味着,每一代写字的人,用自己的哲学观和优美的文字替全剧增加了光彩。从元明算下来,六七百年,戏剧故事演化得几乎没有破绽,而且涉及到的每个人物都有饱满的气质,不仅照顾了历史的真实,也同时考虑到民族精神。这出封建时代的主旋律大戏,到了马版《赵氏孤儿》,脱胎换骨,弱化“报恩”的色彩,突出了程婴及公孙老头儿“舍生取义”的精神。
看完132分钟的片子后,不满已经上升到不吐不快的地步。不是保守到不允许电影导演改编剧情;不是脑残到允许电影变成漏洞百出的筛子;不是要求非得把自己的经典搞成类“西方哲人著作”,可以供后人摘抄引用。只要求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艺术的规律,不以个人好恶来影响经典。如果不能做到主动去领导大众思想,至少也要把故事说圆满了。送陈凯歌(在线看影视作品)的创作团队一个老词儿——数典忘祖。加个注,这词也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
陈凯歌版《赵氏孤儿》的漏洞之一是诸角色的设计。程婴在戏里是和赵家有些交情的郎中,在电影中,变成头次给庄姬看病的大夫。庄姬是公主,是孕妇。现在咱们的孕妇还要定期去医院查体呢!古时马上临产的公主就能胡乱抓个人给自己号脉?这不符合情理。
因为程婴在电影里是头次进府的大夫,所以他是被动救孤。而京剧里,程婴则是主动救孤。主动变被动,首先使得救孤的动机显得勉强,谁规定程婴就该救孤了?其次是必然弱化了程婴的英雄形象。难道平民英雄的成长历程就得是半推半就、走到哪儿算哪儿?他就不能一直拥有成为“英雄”的潜力?
时常感叹我们的影视形象里缺少好莱坞式英雄,好不容易从经典里找到一个,又给编没了。
漏洞之二是范冰冰(在线看影视作品)饰演的美丽的庄姬公主,随随便便就为救儿子自杀了。这一改,接下去只能出脑积水的“假大肚”阳谋了。危急情况下,母亲出于本能要保护孩子,这不错。有必要去死吗?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加上半推半就的程婴,她考虑过儿子活下去的胜算吗?庄姬是见过政治阴谋的宫中女子,可能没有《宫心计》里女人的狡诈,却绝对不缺智慧。事实上,当权者没有要她命的意思。死,是愚蠢的。
漏洞之三。韩厥在戏里早在“盘门”一场就死了,而电影中,他与程婴一起过了15年潜伏生活,最后还给了屠岸大人一箭。因为韩厥不死,才有了“假大肚”这个全片最可笑的情节。屠岸大人为此只劈瞎韩厥一只眼,真是很仁慈。戏中,韩厥被程婴的大段劝说打动,出于“义”而放走孤儿。只有深究韩厥的身份,才能理解他的“义”。春秋时期的晋国,后来分裂成韩、赵、魏三国,韩厥就是韩国国君的先祖,赵孤是赵的先祖。
韩厥是公卿家的孩子,属于晋国政坛上重要的一支力量。赵相国一家300多口被屈杀,韩厥对此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判断。断了赵孤,韩厥有唇亡齿寒之感;救了赵孤,相当于保存了一股对抗屠岸大人的政治力量。
新片中因为韩厥没死,才会有后来他与程婴两人密谋该如何跟赵孤讲述真相,赵孤是否相信的情节。反观京剧,韩厥死庄姬活,由母亲来告诉赵孤真相,是不是更可信呢?
漏洞之四,威风凛凛的魏绛哪去了?他“隐身”导致几乎支撑不起赵孤得报大仇的圆满结局。15年的期待和忍辱负重就一定能报得了大仇吗?当然不是。赵孤报仇是因晋国重臣魏绛从边关回来了,小孤儿有了大靠山,才能致屠岸于死地。魏绛是谁?就是上面提到的魏国的先祖。
电影中,权倾一时的屠岸大人家里,没有卫士仆从,任由一个少年和武功高强的干爹对垒,最后侥幸干掉了屠岸,还陪上老程婴。看到这儿,不由得问一声,干吗我们的英雄老爹程婴就非得死?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