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技术革新引领观影热潮
近些日子,绝对是画面控(党、帝)最美好的时光。君不见几部引进片都高举画面至上的旗号进军电影市场,不要跟它们谈剧情,伤感情,剧情神马的都是浮云。而这部《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能顺利通过审核都是个开创历史先河的奇迹。只不过档期一拖再拖,频繁修改,不由地让影迷们忐忑不安,直到上映前的几日,才确定要引进3D版本。这无疑是个聪明的抉择,试想2D版在网络上疯传已有些时日了,性急的影迷早就一饱了眼福。倘若单单就只有2D,仅凭借片子的成色质量,是激荡不起多少涟漪的。进电影院观看,无非就是为了体验饥饿难耐的丧尸血肉横飞,性感无敌的爱丽丝独挡一面,仅此而已。
生化危机系列能走到今天,并且成绩卓绝,不可小觑,真的不得不佩服制片公司的营销策略。如果说一二两部还有千丝万缕的丧尸(活死人)元素的话,那么发展到三四部基本上已经完全偏离了既定的轨道。俨然是略带科幻,具有浓厚“政治”色彩,更像是《谍影重重》这类的复仇谍战影片。众所周知,由于T病毒的肆虐,地球上的大部分人类都变成了毫无思想,满脑子都是吃肉的丧尸。政府在这个时候,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保护伞这么一个掌管全球经济、科技命脉的庞大公司。言下之意,保护伞公司就好比是能够呼风唤雨的“政府”,而爱丽丝,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奋起抗争,妄图直捣黄龙。如此一来,复仇的路线就与伯恩自我救赎,反抗曾经效忠的政府机构神似。而丧尸的定位又是什么,一群酱油,抑或连酱油都算不上,只是必要的布景罢了。几乎找不到一个正面打丧尸的镜头,偶尔集体来露露脸,仿佛在提醒观众,这货确实是生化危机。
不管剧情上有多么大的硬伤,多么惨不忍睹,但毕竟这部片子是成功了,北美以及海外票房的大卖就是最好的答卷。那么,究竟是何许原因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效应呢?其一,应该归功于游戏,《生化危机》系列游戏的的确确家喻户晓,即便电影烂到一定境界,也不乏会有众多游戏迷们去“鉴赏。从钱掏出的那一刻起,爱怎么批就怎么批,电影制作公司相当无所谓。其二,积极讨巧的宣传策略。制片方深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重金砸在影片宣传上,事半功倍。在日本东京举办首映式,明星见面仪式,甚至想出赠送带有“T病毒”矿泉水的活动。新少林寺如此“花里胡哨”的作秀,实际上是为高票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技术革新引领观影热潮。3D效果的嵌入,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打着《阿凡达》特效组的名义,做出的成品的确水准较高。虽达不到《阿凡达》那样的神级,但是影片很聪明地将雨水、尘土、碎片等微小的颗粒处理地异常3D,技术效果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其中,“大战巨斧男”的桥段可圈可点,大量的慢镜头配合上生猛强劲的BOSS,视听效果极为震撼。最后是明星效应,性感女神米拉·乔沃维奇自是无须过多的华丽词藻。越狱王子米帅的加盟,就极具喜感了。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美剧的明星们,电影之路往往都布满荆棘,一旦其角色深入人心,就基本定位了。想要改头换面,另起炉灶,实在是举步维艰。《生化危机4》不但请来了文特沃斯·米勒,还让他的出场置身于一个“监狱”里,似曾相识的场景令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