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单身男女》,令人目不暇接

《单身男女》,令人目不暇接

影片增加了毛泽东教人做操的动感桥段,寓无形之思想于有形之身体,不仅使影片具有观赏性,还立体化地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通过一系列行动展示了青年毛泽东豪情满怀、充满理想和坚定信仰的人格魅力。不仅于此,影片还以新民学会为中心塑造了奋发有为的青年群像,并以生动的细节形象地启示观众:人可以牺牲利益,但不能牺牲主义(信仰)。影片注重展示信仰性的精神力量以及富有使命感的神圣内容,说到底是以文化的力量滋润观众的心灵,而不是以感官娱乐甚至“星星”来满足大众的心里欲望。毛泽东宽阔的胸襟与青年群体胸怀天下的壮志,促使观众思考如何达到开阖自如的人生境界?这既要有内心的修养和自觉,也要有外在的实践和人生历练。

通常,对于人们心目中定格化的领袖人物,很难用影视语言完美地再现出来,很难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因在心目中每个人大体上都会有一个模糊又清晰的伟人神态。毛泽东一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静态与动态都有,让同时代和后时代的人都有机会目睹这位伟人的风采。因而在影视生产中留给艺术创造的空间就少得多。对于在大众心目中有着深刻印迹的伟人来说,如何在屏幕中激活他,给人物塑造留下的空间并不大。对导演和编剧来讲首要是历史的真实,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要做到艺术真实,在遵循艺术真实的情况下拓展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表现力,使人物形象富有信仰的感召力,能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接受,这是一个有难度的事情。一个时期以来,各色造型的“毛泽东”相继登场《

单身男女

》,令人目不暇接。老中青三代“毛泽东”充斥屏幕,浪漫的、愤青的,说家乡话的、说普通话的,激扬文字的、指点江山的,既有呐喊也有柔情,但大多数人物造型只是看着面熟却又生疏。可以说,不是点上一颗痦子就演得了毛泽东,不论润之哥哥也好,主席先生也罢,不是随便的对白就能传达出历史的真谛。纵览屏幕,真正能和大众心目中“典范”相合的恐不多见,在此意义上,《湘江北去》在如何表现伟人成长历程的传记片中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