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猪堕井的那天》:每个人都那么寂寞

《猪堕井的那天》:每个人都那么寂寞

电影讲的是寂寞吗?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寂寞呢?
  不得志的作家,与丈夫婚姻破裂的妻子,对作家一厢情愿的售票员,暗恋售票员的男孩儿,甚至是对妻子冷淡至极跑到外面招妓的丈夫。他们统统都带着哀怨的眼神,好像总是在期待谁来救救他们,将他们解救出这苦海。而他们却都是对方唯一的救赎。
故事有些凌乱,导演有一搭无一搭地讲着故事,感觉像心不在焉的样子。镜头总是摇摇晃晃以及多用平视的镜头,所以观影的时候观众可能会有错觉自己看得不是电影而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片段。
  影片最第一个镜头是作家从家里出来,如很多看过电影的人的感觉一样:一副猥琐的样子。出门的时候看邻居的小橘子长势正好,顺手摘走一个。出版社的主编对他的稿件也不在意,反而是一直钟情于他的售票开鱼影视员从恭恭敬敬拿稿件的姿态中就可以看出心中对他的仰慕。作家有点小自私,利用了售票员的喜爱,向他借钱。转身就去找他喜欢的一个已婚妇人,两人向旅馆走去。
  作家性格有些不招人待见,所以甚至连同学聚会大家也都不愿意叫上他。他也不在乎地跟着就去了。聚会上,旁若无人地唱歌,劝朋友喝酒,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弄洒了汤在他身上而大发脾气。这是作家的第一次爆发。他像疯了一样和饭店人员打架。因为社会上他是不受重视的人,没人关心他的作品,而他的那些同学甚至是后辈也大放异彩,他心里的清高正在耻笑他们的随声附和还有那些没有个性的作品。这次似乎成了他发泄的一个借口,借醉酒不断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强悍——通过打架的方式。最后换来的不过也就是在劳教所待了5天的结果。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是:他在劳教所等候的时候,一个男人向他借了2万块钱(合人民币160元),他二话没说地拿出了钱。甚至都没问什么。看他当时那个落魄的样子,心里却残留了那么多他觉得文人应该有的豪放和不计较。
  至此他的故事先告一段落。让我们来看看他喜欢的电影天堂人——有夫之妇的家庭生活。
  妇人的老公到外地出差,一路遇到倒霉的事。没想到最后到曾经要好的后辈家里也暗地里遭到冷遇。等待的客户一直没有出现,无奈只能在破旧的旅馆过一夜。寂寞难耐,找到了送咖啡的女子。却在朦胧中喊出妻子的名字。
  这个寂寞的人被叙述完了之后,上演的是那个心仪作家的售票员的事。她为了能供养作家,趁卖票的间隙去找兼职。自动地忽略了在她身边一直对她有好感的小伙子。她在作家生日那天拿着蛋糕和礼物去他家找他,不想却遇到了作家和有夫之妇。她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是不甘心地追问:我有什么不好?
  这时作家第二次爆发了。他在寒冷的街头对她大打出手。这次不是为了社会地位,而是为了在爱情面前卑微的没有未来的自己。他从来不对自己发泄,只是把这怒气撒向那些没有什么权势的人身上。而这一幕幕都别那个一直暗恋售票员的小伙子看到了。两个寂寞的人在这个寒冷的夜里相互取暖。
  有夫之妇拿着箱子找到作家,看样子是要私奔了。却不快播影视天堂见他的到来,去到他家也不见踪影。故事发展地越发离奇,而距离影片结束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
  最后影片戛然而止:作家的家里,有三个人,已经死亡的作家和售票员。还有杀人犯——那个暗恋售票员的小伙子。有夫之妇在家里拿着报纸,不知是看到了什么。把报纸一张一张铺开,延伸向阳台。踏着这些报纸一步步走向阳台。电影就在这里结束。然后一直贯穿电影的诡异的音乐响起。
  这几乎是一部支离破碎的电影,谈不上什么情节。我甚至不太明白他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只是能从某个片段某段情节中觉得这是些寂寞的人们,他们想要找到的是慰藉。可是到最后从对方身上获取的确实假象。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