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小站风云》聚焦稻耕展现小人物的个人与国家情怀

《小站风云》聚焦稻耕展现小人物的个人与国家情怀

《小站风云》聚焦稻耕展现小人物的个人与国家情怀
  天津小站的故事要上央视了。以小站历史拍成的35集电视连续剧《小站风云》,于今年8月下旬在北京举办了首播新闻发布会。作为央视推出的首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献礼剧,《小站风云》跨越半个世纪,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下的命运遭遇,展现小人物的个人与国家的情怀。该剧由海政文工团金牌编剧周振天担任总制片人和总编剧,香港“鬼才导演”马玉辉执导。从9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黄金档播出。
  《小站风云》以中日甲午海战、袁世凯小站练兵、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展开的护国战争等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为大背景,以小站镇两个显赫家族为竞争“贡米”名分展开激烈博弈过程中尽显出来的稻耕文化魅力为底蕴,以刘德胜、李占魁和高小穗、高小花四个年轻人在热奇影视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生离死别的情感历程、大爱大恨的家国恩仇为叙事主线,从“小角度切入大历史”,反映出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的艰苦探索,彰显了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构筑了一部气势恢宏、细腻感人的大戏。剧组的演职员们不负众望,以对小站文化的高度负责,以对电视艺术的执著追求,以诚信、敬业、和谐,成功地演绎了这部大剧,让小站这个华北重镇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让它在历史风云中所积淀的厚重的稻耕文化、军事文化及独特的风土人情熠熠闪光。
  在去年拍摄过程中,有比赛插秧和割稻子两场戏。可开机拍摄时已是6月下旬,京、津地区按季节种植的水稻已长了一尺多高,用这现有的场景拍摄插秧那肯定要“穿帮”。马导有办法:单辟出十几亩地,请来农业专家培育稻秧,热奇影视请农民朋友完成了耕地、施肥、灌水、抹埂、耙地等插秧前的每个程序,然后让戏中的两个主人公在这块地里进行了一场真实的插秧比赛,真实地再现了小站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的情景。
  采访中得知,津南区委、区政府坚持“文化育人、文明兴区”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双轮驱动的模式,珍视、挖掘本区的文化资源。围绕《小站风云》的拍摄,津南区做足了文章。2007年年底,当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广文邀请周振天先生写一部以“小站稻”和“小站练兵”为素材的电视剧时,周振天“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津南小站厚重的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令他着迷。2008年6月,电视文学剧本《小站贡米》(即《小站风云》)一脱稿,就开始在津南区委机关报《津南时讯》上连载,至2010年9月刊登完毕,共发249期,历时两年三个月。剧本引起了津南民众的广泛关注,人们积极参加对热奇影视剧本的讨论,建言献策,纷纷投书《津南时讯》,表达对这部电视剧的期盼之情。
  导演马玉辉从接触剧本起就喜欢上了这部剧。他非常赞赏、钦佩津南区领导“文化兴区”的远见卓识。他说:这部剧的传播一定会极大地提高津南小站的知名度,带动这个地区旅游业的较快发展;同时会强化“小站稻”这个品牌,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他举例说,电视剧《乔家大院》就是一个通过文化宣传带动文化产业的成功范例。其次,《小站风云》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它蕴含了小站地区特有的稻耕、军事、爱情等文化元素,这是津南整体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发掘、整理并加大这部分文化的传播力度将对津南民众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加快推进津南地区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步伐。
  在通过报纸集中宣传《小站风云》剧本、及时向民众通报拍摄进展情况的同时,津南区还适时组织了“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首届中国·小站文化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国家顶级的专家、学者会集小站,对津南区“文化育人”、“文明兴区”的理念,对电视剧《小站风云》的拍摄,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在“首届中国·小站文化研讨会”上,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一位领导在发言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近代史看天津,天津近代史看小站。”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电视连续剧《小站风云》即将在央视播出了,相信这是一部令观众喜欢并能提升小站知名度的大戏、好戏。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