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回家的故事——中国在利比亚人员撤离返乡记

回家的故事——中国在利比亚人员撤离返乡记

2月25日,随着第二架撤离中国在利比亚人员包机抵达北京,已经有近12000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撤离。中国政府展开的规模空前的海陆空行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的黎波里、班加西、图卜鲁格、米苏拉塔……从22日开始,万名中国人员在中国驻海外使领馆的协助下,撤离危机四伏的利比亚,踏上了归家的旅途。他们的安危,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

  
惊心动魄37小时

  2月25日,北京。回想起刚刚过去的37个小时归乡路,中国水电集团二局驻利比亚项目工程经理杨学良禁不住思绪起伏:在这段惊心动魄的旅程里,他打过无数个电话,没合过几次眼,发过几次火,落过几回泪。此刻在胸中激荡的,有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激动,也有对仍滞留的同事深深牵挂。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回到祖国亲人的身边。”当把一切都料理安定后,杨学良陷入了深深的疲惫。这位37岁的北京汉子向记者坦承,他其实“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作为中国水电集团最早进入利比亚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杨学良于2008年8月被派驻到利比亚贝达地区负责当地的房屋修建工程。他的手下管理着来自斯里兰卡等第三国的1000多名劳务人员。

  利比亚政局发生动荡后,贝达地区的安全状况也陡然恶化。杨学良每天除了要处理项目事宜外,还要想方设法与当地的武装分子周旋。

  “说枪林弹雨可能有些夸张,但枕着枪炮声入眠确是实情。”杨学良说。当地中方项目工地损失惨重:许多昂贵的工地设备被强行搬走,工人们的西服、电脑、手表、皮鞋等财物也被洗劫一空,“许多人被抢得什么都没剩下,连件像样的行李都没能带回来”。

  武装分子甚至将工人们居住的临时屋棚付之一炬,工程人员不得不冒着大雨撤退到迈尔季附近的山里,挤在当地村民的羊圈里凑合了一夜。

  22日晚接到撤退命令后,杨学良与其他项目负责人通宵开会,确定了从海路和陆路双线撤退的计划。由于乘坐邮轮从海路撤退具有行程短、保障高的优势,杨学良决定让包括伤员、孩子、妇女、老人在内的600多人先行从海路撤离。

  “那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杨学良说。宣布决定的那一刻,许多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毕竟生死与共那么多天,谁也不愿在此刻分离。”

  从迈尔季撤退到毗邻埃及的萨卢姆口岸的陆路路线,需要穿越利比亚局势最为动荡的东部地区,一路上可谓危机四伏。为了确保所有人安全撤离,没有人掉队,杨学良雇佣了当地武装安保人员押车,并要求所有工程人员在营地广场上先集结再乘车。

  “出发那天下着大雨,冲锋枪上的刺刀在雨水中闪着寒光,黑压压的人群在广场上集结,依次登上44辆面包车,那样的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杨学良说。在确保所有人都上车后,他最后一个上车离去。临行前,他忍不住回望了这片他奋战了两年多的土地,禁不住百感交集。

  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车队抵达萨卢姆口岸。得益于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先期所做的大量工作,杨学良的车队得以从特殊通道顺利通关。从萨卢姆口岸出境后,杨学良一行又坐上使馆租用的大巴车驶往开罗机场,10个多小时后,他坐在了从祖国飞来接他们回家的国航包机上。

  “没有来自祖国各部门的强大支持,没有使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我们现在没准儿早已沦落在难民堆里不知出路。”杨学良说。他感叹,人在海外,身处逆境时,对祖国二字的感受就愈发深刻。

  在杨学良有关利比亚撤离的记忆中,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贝达的隆隆炮声,也不是面目狰狞的抢匪,更不是迈尔季那个瑟瑟发抖的冷雨夜,而是一块不起眼的小标牌。

  当杨学良乘车离开迈尔季的时候,
回家的看到前来送行的当地群众中有人送来了牛奶、水果,有人打出了这样的小标牌,上面写着:“不要走,我们希望你们留下来。”

  据杨学良介绍,中国工程队在当地群众中的口碑很高。当地人拖了两年都没盖好的房子,中国工程队不到一年时间就可完工。中国工人修建房屋,质优、价廉,大大改善了利比亚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想起自己在斯蒂哈姆瑞小镇的房建项目,杨学良十分惋惜。这个他付出了大量劳动耗费了无数心血、原本预计今年5月就能竣工的项目,现在看来要被无限期拖延了。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