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肩上蝶》120分钟能充分展示导演意图

《肩上蝶》120分钟能充分展示导演意图

《肩上蝶》闹出的纠纷比电影本身要抢镜得多。片方组织的上海电影节宣传见面会,导演张之亮缺席,后又爆料说片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从120分钟剪到90分钟。  这背后大概是商业利益和艺术工作者创作自主性的矛盾,然而,即便120分钟能充分展示导演意图,我一样确信它还是年度性价比最低的院线片之一。几千万的特效打了水漂,毫无节制的拖沓,四处开花却无从凭依的主题,还有空洞的表演和台词。
  张之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香港导演之一,这要从他最拿得出手的作品,1993年的《笼民》说起。那一年,此片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候选,竞争对手有《92黑玫瑰对黑玫瑰》、《阮玲玉》、《武状元苏乞儿》和《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最后,是《笼民》杀出重围。
  提到港片的现实主义,就不能不提《笼民》,它所关注的,是住在“铁丝笼”中的老弱病残。香港贫民区的公寓楼密度极大,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住下更多的人,就只好出此下策。即便此立锥之地,也往往无以藏身,那些被地产商收买的议员,勾结政府机构,将笼民骗出笼屋,又借警察和消防之手强拆,令“笼民”终成历史。
  光鲜亮丽商品楼的钢筋铁骨,锈着多少笼民的血与泪。香港的商业片多注重戏剧化,节奏上长于起伏而不擅克制,但张之亮此次不骄不躁,耐心给出演员空间,最终得出一幅全景画,创造出他导筒生涯的高峰。
  《笼民》之辉煌,张之亮自己也太难超越,这么多年过去,他却再没有拍出哪怕勉强可以相提并论的作品。如果真是才气已尽,那真是有些可惜。当然,除了《笼民》以外,张之亮也有那么几部值得一提的小品,都是各自类型片领域的上佳之作。
  比如,1989年的《飞越黄昏》。格局很小,说的是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释然,冯宝宝、叶童、吴耀汉三个人演技大比武,温馨、诙谐、好看、有趣,没有叙事野心,但以情动人。这部电影至今很难看到,几年前,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刚刚开张之际,曾经有过一个香港新浪潮电影展,其中就有这部,实属难得。
  1993年的《新抢钱夫妻》也是张之亮代表作之一,许冠文、萧芳芳主演。许扮演一位知名电视主持人,被诊断患上绝症,据说只有几个月的命,于是电视台利用他的病情来搏收视率。一个多么具备讽刺价值的社会段子,尽管结局是好人得完满、坏人得报应的大团圆结局。
  张之亮自己最满意的电影,是1997年的《自梳》,连个像样的男主角都没有,归亚蕾、杨采妮(微博)、刘嘉玲(微博)、李绮红,四个女人的大戏。时代背景是战乱,但并非重点,着力刻画的是新旧肩上蝶时代女性情爱观,以及彼此间的情义。是不是女同题材,其实都没关系,重点是这片子可算将张之亮文人气发挥到极致,如小说般绵密入里,气场到火候了。 7月份,共有《钢的琴》、《肩上蝶》、《秋之白华》等5部文艺片上映,天数不同,命运各异,大体分为“叫好不叫座”或者“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对此,片方抱怨排片太少、院线抱怨观众不多、演员抱怨宣传不给力……27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钢的琴》制片人甘蕙茵等人同样无奈地表示,“几乎没有文艺片能在内地不赔钱”,并一一分析属于文艺片的羡慕嫉妒恨。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