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当代中国杰出的妇女代表人物

当代中国杰出的妇女代表人物

当代中国杰出的妇女代表人物

宋庆龄:国之瑰宝

“在她那秀丽文雅的外表下,包容着一颗钢铁般坚强的心”,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曾这样赞美宋庆龄。他还用精致典雅的青花白地瓷来形容宋庆龄,“铮铮鸣劲骨,落落绘灵姿”。艾黎是1933年结识宋庆龄的,他们的友谊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

当时,宋庆龄也和许多外国作家、记者、出版商等有着紧密联系。埃德加?斯诺就是在宋庆龄的安排下到陕北参观访问,三个月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

宋庆龄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她携妹妹美龄赴美留学,开始接受系统的西洋新式教育。在美国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里,宋庆龄一直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学生:聪敏好学、思想活跃、乐于助人,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曾担任学校校刊《卫斯理》的文学编辑和哈里斯文学社的通讯干事。

柔美娴雅的宋庆龄也常有惊人之举。求学期间,她曾将卫斯理女子学院宿舍墙上悬挂的清朝龙旗扯下来,踩在脚下,挂上父亲寄来的中华民国旗,高呼“打倒专制、拥护共和”的口号,还在校刊上发表热情洋溢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讴歌辛亥革命的胜利,引起全校一片哗然。23岁那年,她被父亲软禁,便从屋子里爬窗出逃,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奔赴东京与流亡的孙中山结婚,自此开始了她长达七十年的革命生涯。

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继承其革命遗志。作为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她一直与*人保持密切的合作,为民主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建国前夕,毛泽东主席曾专程拜谢宋庆龄:“我无法告诉您,这一切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周恩来总理也称她为“国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把更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福利事业中。担任“中国福利会”主席期间,她将自己从苏联获得的十万卢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发展妇幼福利事业。用这笔基金建立在上海衡山路的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如今已成为世界一流的妇产医院。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后被安葬在上海的宋氏陵园。生前曾有人问她为何要与父母合葬在一起,而不与丈夫孙中山合葬?她回答说:“孙中山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伟大的革命家,要接受人民的瞻仰,我不应去沾他的光。”


邓颖超:润物细无声

邓颖超生于广西南宁,6岁时随母到天津。和那时候的进步青年一样,邓颖超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1925年8月8日,她和周恩来结为伉俪,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休戚与共、相亲相爱。两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至今仍传为佳话。

作为总理夫人,尽管邓颖超的社会活动能力早已经历过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但周恩来一直“压低”她的职务。建国之初,周总理把有资格定4级干部的邓颖超压低到6级。可邓颖超她心里清楚,那时周恩来是在保护她,不愿让她作为领袖夫人高调参政。邓颖超佩服周恩来的政治智慧,也心照不宣地甘居幕后。

早在抗战时期,邓颖超就与宋氏三姐妹因保护儿童运动走到一起,几位夫人常常一起去重庆看望保育院儿童。此后50年,她和宋美龄一直书信往来,保持着良好的友谊。80年代末,宋美龄托人从美国给邓颖超带去一只水晶兔,她还记得邓颖超是属兔的。

建国后,邓颖超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她不止一次说“我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责任,一直会承担到生命的终止。”人们何曾想到,她为了革命曾偷偷堕胎,也曾因难产而失去生育功能,膝下无子的邓颖超把更博大的“母爱”播撒给了中国所有妇女和儿童。邓颖超以无比亲切的诚挚态度关心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法融汇在她的人格力量之中。有一次去公园里看花,她碰到了冰心,两人见面很高兴。第二年邓颖超又去看花,却没见到冰心,她担心冰心身体不好,愣是亲自跑到她家里,爬上楼去看冰心。冰心见她来吃了一惊,邓颖超轻声说:“我想你了,来看你。”冰心感动得直流泪。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她与周恩来夫妇的交往中,就写道:“一个卓越的总理,他有一个同样卓越的夫人,周夫人有着传奇式的革命经历,可是她的外表是那样的平静、谦和,温暖着所有的人。”


史良: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长

1949年,她出任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1950年,她把《婚姻法》送给了全体女同胞。她就是史良,一位籍贯为江苏常州的女子,外表清丽平和,性格却坚韧顽强。

史良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是律师,她曾用法律的武器,营救了包括中共中央委员邓中夏在内的一大批革命志士。作为“七君子事件”中唯一的女性,史良在狱中不但拒绝诱降,而且在开庭审讯时,仗义执言:“抗日二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除非检察官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才会判救国有罪!”检察官理屈词穷,十分狼狈。毛泽东为此称赞她为“女中豪杰”。

史良坚信“妇女得不到解放,整个民族就谈不上解放。”1950年5月1日,在她的努力下,旨在反对包办强迫、提倡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的

《婚姻法》出炉,中国妇女在爱情与婚姻方面,从此拥有了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毛泽东为此特别批注:《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婚姻法》是家庭的根本大法。在《婚姻法》的具体落实过程中,经史良提议,一些地方法院设立了婚姻庭,专门承办处理妇女婚姻案件,并由妇女担任庭长。

史良后来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她一生清贫自守,曾将自己在上海的十余幢房屋无偿献给国家;1985年去世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其所有首饰加在一起价值不过3000元。

“生于民族忧患,死于祖国中兴”,史良的一生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妇女的苦难与欢欣。


蔡畅:革命途中的烽火玫瑰

蔡畅是中外闻名的妇女运动先驱,新中国第一任妇联主席。

蔡畅从小就性格刚毅、胆识过人。她儿时拒绝缠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走遍天下;她13岁到省城求学,较早地接受了革命的进步思想;15岁那年,当父亲以500块银元要把蔡畅卖给地主作小媳妇时,她毅然逃至长沙,考入了周南女校。

1920年,蔡畅兄妹和母亲一起,飘洋过海到法国勤工俭学。在一次留法学生聚会中,蔡畅与李富春邂逅了,共同的革命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25年8月,蔡畅和丈夫回国,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他们一起在白色恐怖下坚持秘密斗争;一起建设革命根据地;一起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途中,身材纤瘦的蔡畅,每天给战士们讲她在国外留学的经历,高唱《马赛曲》,用自己的欢声笑语鼓舞士气,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称赞为“长征中的圣徒”。

建国后,蔡畅出任全国妇联主席,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妇女职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妇女干部。

1990年9月,90岁的蔡畅,在留下了“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后,安详离世。


钱正英:冠盖满京华,斯人独皎洁

已经87岁高龄的钱正英拒绝写回忆录,“我还不想写历史,我还要做历史。”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将过去治水工作中曾经犯下的一些错误纠正过来。

1950年3月,年仅27岁的钱正英被破格提升为华东水利部副部长,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女部长。1974年,她正式执掌水利部,其后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在钱正英多年治水生涯中,她先后参与过京郊密云水库、黄河刘家峡水电站、长江葛州坝大江截流等多个水电工程,领导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人们不会忘记1981年长江葛州坝截流时,她力排众议时掷地有声的话:“截流不成,拿我是问。”20年后,钱正英又负责三峡工程的质量把关,她公开自责,“三峡前期施工没够得上世界一流水平,这是我的遗憾。”

卸任水利部长多年后,新疆塔里木河断流,焦虑的钱正英坦言:“这不是现任水利部长的责任,是我当时的责任。”目前,她最牵挂的,还是争议不断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她说,如果以现在的认识水平考虑黄河第一期工程,可能选择小浪底,而不是三门峡。

钱正英的“较真”不仅仅限于专业领域。面对社会上各种形式主义的学术论证,她断然拒绝,“这样的论证等于不论证”。

“我们这么大年纪的老党员,最忧患的就是*变腐败。”钱正英曾给某杂志社撰文称,对*来说,内部的腐败是今后最具威胁的敌人,但见公开发表时被删去了,她去信问责,如果“连这句话都不敢刊登,就是腐败的开始”。至情至性,快人快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皎洁!


雷洁琼:铁石老梅,苍松古柏

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的书斋里,挂着一幅对联:“铁石老梅,苍松古柏”,以此形容这位百岁老人,恰如其分。

雷洁琼出生于广东台山一个前清举人家庭,19岁时,她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忱,远涉重洋,赴美留学。她起初在加州大学选修化学,天天钻实验室,后来认识到“化学实验救不了国”,遂转投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寻求医治中国社会弊病的良方。

1931年,雷洁琼取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在北京燕京大学任教。这时的中国,时难方殷,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社会运动:先是在北平与郑振铎、顾颉刚等共同组织抗日救国会,为前线将士筹款募捐;“一二?九”运动中,她又与燕大学生一起冒着凛冽寒风,示威游行,成为“学生游行队伍中唯一的女教授”;接着在上海,她和马叙伦、王绍鏊、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张实现和平、民主和统一的新社会;1946年6月,她作为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成员,赴南京请愿,呼吁和平,在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中,遭暴徒围攻毒打,殴成重伤;次年5月,她为支持北平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正义斗争,慷慨解囊,甚至不惜变卖衣物……

“研究社会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雷洁琼在美国留学时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信念。其后70多年,她致力于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认为“社会学面向中国的实际”,就一定要研究中国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社会学家到社会活动家,雷洁琼的双重身份,体现了一代学人的学养、良知、节操和风骨。


何香凝:“天足”女杰

何香凝一生的革命和情缘,也许都要从她的那双大脚说起。

她是香港大地产商何载的第九个孩子,从小身材瘦小,却天资聪颖、性格倔强。五六岁时,母亲强行给她缠足,何香凝又哭又闹,一次次剪断布条。经过几十个回合的斗争,父亲终于长叹“由她去吧”。

这一边是何家的父母为女儿的大脚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另一边,刚从美国回来的廖仲恺,为了遵照父亲的遗愿,也在为找不到不缠足的大家闺秀而一筹莫展。于是,香港富商之女,匹配旅美华侨之子,真可谓天作之合。此后的岁月中,何香凝和丈夫一起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而奔波。这位女中豪杰,为了能与丈夫赴日本寻求救国真理,毅然把陪嫁的首饰和所有细软及家具卖掉;为了保证同盟会的活动安全,从未下过伙房的她,辞退了女佣,每天烧饭、洗衣,冒险将自己的家做为联络站;为了绘制同盟会的军旗和布告,她又从博物科转入美术专科学习绘画。

1909年初,廖仲恺奉命赴天津从事革命活动时,何香凝慨然题诗赠夫:“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当知道丈夫身陷险情,要被陈炯明杀害时,她又孤身入虎穴,激愤地说:“我今天来,就没打算要回去。你们给个决断的答复吧,是放他还是杀他”,迫使理屈的陈炯明不得不放人。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地屠杀*员和革命人民。为表示羞与民贼为伍,何香凝拒绝出席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并毅然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出国过着读书写画的流亡生活。抗战期间,当蒋介石给生活艰苦的她送来100万元钱时,何香凝又写下批语:“闲来写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将钱悉数退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何香凝已是71岁高龄的老人了。在后来的20多年中,她先后担任了国家、人民团体及民主党派的一系列重要领导职务。成为与中国*“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典范。1972年初,何香凝因病逝世。她的一生,就像她画的松、梅一样,冰姿玉骨,傲雪凌霜。


向警予: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

1928年五一劳动节,向警予走完了慷慨激昂的短暂人生。在赴刑场的路上,向警予不顾宪兵的殴打,即兴对群众发表演讲,直到宪兵用石头塞满她的嘴巴,用皮带勒紧她的双颊。临刑之壮烈,让送行者纷纷饮泣。

向警予出生于湖南溆浦一个商人家庭。21岁时,她在家乡创办女校并担任校长。她要求学校女生都放脚,并亲自给学生解开裹脚布,开当地女子解放风气之先。1919年,向警予随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并正式结婚。消息传回国内,向的继母非常气愤:“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此前,湘西镇守副使第五区司令周则范曾想娶向警予为妻,而她与蔡和森结合时,蔡当时正在法国的豆腐公司打工。

作为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1924年,向警予领导了上海14家丝厂一万多名女工的联合大罢工。

大革命失败后,她依然在武汉坚持地下活动,后因叛徒出卖,在汉口法租界被捕。法庭审问时,向警予用流利的法语质问租界当局: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审问中国革命者?你们把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都忘记了吗?你们法国人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吗?对方哑口无言。

一位女杰倒下,千百万姐妹们站起来。柳亚子赋诗:“雄词慷慨湘江向(向警予),情话缠绵浙水杨(杨之华)。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


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哈尔滨火车站前有条“一曼大街”,因纪念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而得名。这位抗联英雄出生于四川宜宾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就不愿缠足,她曾用菜刀剁烂裹脚布和三寸金莲,并当众洗脚,以展示“天足”,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有伤风化。

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她辗转南昌、九江、上海等地,秘密从事革命工作。为此,她带着儿子宁儿要过饭,为掩护身份,曾在儿子的脖子上套一个草圈,假装沿街叫卖孩子。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出任东北抗联第三军二团政委。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部与日军激战时腿部受伤,为掩护部队突围,不幸被捕。她在狱中经受了热辣椒水灌口、红烙铁烫胸等酷刑,甚至在长达7小时的电击后,依然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赵一曼惨遭杀害,以身殉国,年仅31岁。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赵一曼生前写的一首诗。她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一铮铮誓言。


吴仪:中国“铁娘子”

吴仪曾说:“我从没想到要投身政治,只想做个企业家。”1967年,29岁的吴仪初到燕山石化。她凭着一股子干劲,从开推土机,到做技术员、工程师,再到出任厂长、经理……人们曾以敬佩的口吻说:“她几乎是从男人堆中干出来的。”

1988年,吴仪出任北京副市长,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基本都顾不上回家,她遍访30多家企业,累了就在办公室将就一宿;3年后她入主外经贸部,经常出访海外,从早忙到晚,中间留不下一点间隙,午餐有时竟只以一包泡面充饥。

在国际谈判桌上,吴仪以其机智、干练和强硬,赢得“中国铁娘子”的美誉。1991年,中美进行知识产权谈判。一开场,美国人态度嚣张:“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吴仪闻后,立即予以反击:“我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她犀利的回答让对手意识到“这个女人不简单”。美国前商务部长埃文思评价她说:“她总是面带微笑,可这微笑中能让人感到她的坚强神经和工程师般的思维”。

2003年3月,吴仪当选副总理,不久SARS疫情肆虐神州,她再次临危受命,兼任卫生部部长,走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时,距她接任副总理不到20天。吴仪坦言:“虽然我从事革命工作40年来,从未对国家说过‘不’字,可如今已是60多岁的人啦,重新去分管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压力不小啊!”在她的组织下,一场抗击非典的“雷霆行动”迅即展开,有效遏制了疫情。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有了吴仪,定能无疫!”此后,不论是盗版蔓延,还是药品安全、食品造假,只要出了问题,吴仪总会被中央委以重托,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2008年,吴仪以69岁高龄全身“裸退”,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并表示“希望完全把我忘记”。她的淡然、超脱与从容,一如她最喜欢的那句《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被誉为“文坛祖母”,不仅因为她活了99岁,更在于她那些流淌着爱的作品,宛如祖母般温暖宽慰。巴金曾对冰心说:“有你在,灯亮着”。

23岁在留美期间,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以优美的笔调叙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与感触,国内为之轰动。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对孩子的培养和熏陶,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冰心用充满温情和绚丽色彩的美文,给孩子们开辟了一片新的百花园。此后,《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如她那曾引领一代风气的小诗《繁星》、《春水》一样,让更多的人明白了:“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婚礼成为一段佳话,主持人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此,他们夫妇比翼齐飞,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学术生涯。

冰心喜欢大海,她的爱也是博大的。文革期间,年近七十、身体孱弱的冰心,被扣上了“修正主义的黑帮分子”、“黑作家”、“司徒雷登的干女儿”等罪名,脖子上挂着黑板,每天不是被造反派呼来喝去扫厕所,就是被无休止的揪斗与谩骂。1968年一次“批斗会”上,当被盘问冰心为何与丈夫在建国初回国时,冰心直言:我们爱祖国,这就是我们回国的目的。这些如金石掷地的回答,却引来一阵殴打,她被一记重拳打倒在地,但依然艰难而奋力地爬了起来。下放五七干校之际,她又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行进在风雨中……

笑称自己“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冰心,没有被打倒,文革结束后,她重新开始了笔耕不辍的生活,再一次出现创作高峰。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触及社会矛盾,否定“文革”,批判腐败,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良知的代表。同时,她把自己的稿费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医院安详辞世,冰心生前亲笔题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成了老人一生的写照。斯人虽已远,小橘灯依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香玉剧社一份已经褪色的工作总结,真实地记录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故事。

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在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献,剧社捐了三天,常香玉嫌少,她说,我想捐献一架飞机,直接打敌人。

就这样,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常香玉带领着剧社从河南的开封、郑州、新乡,一直唱到了湖北、湖南和广东。每天睡地铺、吃咸菜,不拿一分钱工资,筹到了15亿旧币,捐献了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机。

这就是常香玉,她的一生都是这样倔强而坚强。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2年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一个穷苦的家庭,父亲曾是一名老艺人,因为嗓子坏了,再不能登台演唱。一家人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6岁到9岁之间,常香玉甚至跟母亲要过饭。

9岁的时候,家里曾想过把常香玉卖作童养媳,可是一想到两个姑姑都是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的,常香玉的父亲狠了狠心,说:“还是让娃跟俺学戏吧,学出来了,她就有碗饭吃,学不出来,被我打死了,也好过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

就这样,从小对豫剧着迷的常香玉开始了演艺生涯。因为学戏,被家族里的人看不起,连姓都让她改了。她从此随着义父改姓常。

常香玉因为学戏,没少挨父亲的打。有一次他把香玉踹到了地上,满脸血肉模糊,被农会的人看见了,把父亲抓回去吊起来打,非说香玉是他拐来的。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亲生父亲能把孩子打成那样。近乎残忍的磨炼,练就了香玉一身过硬的本事。她文戏武戏样样行,10岁便登台演唱,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常香玉是个性格极其倔强的女子,她从不向任何人低头。一次,有个三青帮头子娶小老婆,要常香玉去唱堂会。常香玉没办法只能去,在现场唱的却是一出悲剧《孔雀东南飞》,这个流氓大怒,要打她,常香玉跳到桌子上,把手里的两枚戒指吞到肚子里自杀,经抢救才得以幸免。

19岁那年,常香玉与陈宪章结为夫妻。从此陈宪章放弃了一切,专心为常香玉的事业奔波。他为常香玉编写剧本,教常香玉识字看报。夫妻二人,在不断的演出中,广征博采,把各种戏曲艺术和豫剧的各种唱腔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

常香玉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最大的磨难是文革中的遭遇。那时她每天被关押批斗,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看见到处都是“打倒常香玉”、“大戏霸”、“大恶霸”的大字报,连床上铺的席子上都写满了这样的话,常香玉觉得生不如死,死了就不用看这些了。可她又想自己的孩子,想她的爱人。丈夫陈宪章鼓励她,你要坚持,只要你活着,就总有能登台唱戏的那一天。

“戏比天大”的常香玉,开始每天躲到柜子里,然后再蒙个棉被,自己偷偷在里面练功。粉碎四人帮以后,她马上就能唱戏,因为她十多年都是躲在棉被里练嗓子,从没有间断过。人们又能欣赏到那个一脸英气、浑身豪侠的“豫剧皇后”。

2004年6月1日,豫剧大师常香玉在郑州逝世。她开创的事业,在女儿常如玉、孙女小香玉等人的传承下继续发扬光大。


林巧稚:万婴之母

林巧稚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亲手迎接了5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位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说,自己最爱听的,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良英思想开明,从小就让巧稚接受西式教育。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为了照顾病人,最拿手的英文都没有答完卷。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博士毕业后,林巧稚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从做见习医生起,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有时候宫缩来了,产妇屏住气,会把林巧稚的手捏得青紫肿胀,而她一声不吭。遇到家里条件不好的病人,她会主动让她们挂自己的普通号,说那天同样是我给你看病。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解放时,林巧稚收到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没有去:“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

文革中,林巧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满头白发的她默默干着这些粗活,像看病一样认真。林巧稚为妇女和儿童的保健事业,操劳了一生。

1983年4月22日清晨,82岁的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邓亚萍:“乒坛女皇”完美蜕变

从乒坛“大满贯”到剑桥博士生,再到北京奥组委官员,直至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一路走来,人生轨迹发生着一波接一波的传奇变化。她为万千运动员灌输了一个信念——把命运中可把握的部分最大化。

从1989年世乒赛女双冠军开始,8年间邓亚萍囊括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在内的18个世界冠军,在很多人眼中,她代表着中国乒乓球运动走向巅峰的时代。

1997年,退役后的邓亚萍先后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成为剑桥800年校史中,首个攻下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2003年2月,邓亚萍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这也是邓亚萍首次从事体育领域之外的工作,她依然游刃有余;2009年4月17日,在她担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法新社即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迈出了她政治生涯最大的一步”。

从矮个头、低文化到奥运冠军和剑桥博士,邓亚萍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她的传奇制造了新时代的精神偶像。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

在党的领导下,云周西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一些贫苦农民相继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因为*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申纪兰:凤毛麟角
  
申纪兰,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西沟人,1953年加入中国*,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人大代表,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经三十年努力,带领西沟群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使西沟村成为山西省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典型。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

申纪兰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迄今为止一位九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淡泊名利,心里装着国家、装着群众、保持了一个*人的高尚情怀和农民女儿的朴素本色的缘故。

1953年参加丹麦哥本哈根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9月14日,她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