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清明:精魂的追思,正在心灵间悠远地传唱……

清明:精魂的追思,正在心灵间悠远地传唱……

绿芽萌发,清爽明净的风吹来。春了,清明了。这几天,风儿中也浸润着追思的味道;心灵,忽然变得柔软,溢出一种忆念的暖意。

    清明节,与天气物侯的特点相关,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祭拜间,淡淡香火,象虔诚的信仰,将孝道的价值观凸显。国人的道德观,是一种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疼惜哺育生养自己的亲人,进而关心他人,再而博爱普天生灵。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年年此时,中国人便以这种独有的方式来回味生命,期许未来。

   清明之祭,主要是祭拜先人亡魂。挂烧纸钱、供奉祭品;传去生者对亡人的孝敬与关念之情。民俗有:“前七后八,阴司放假”之说,据说过早过迟,都会失灵。因此,清明在国人心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早年,寒食禁火,纸钱是不焚烧的,只是挂在墓地的小树、竹竿上,或用石块压在坟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祭扫过后,纸幡飘飘,令人凄清感远。

    再后,习俗不再强调禁火,纸钱便烧掉了。旧时,北京祭祖是“烧包袱”。“包袱”,就是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一个白纸糊的口袋,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以及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也有不印图案的,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上冥钱。

    如今的清明祭祀,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先人墓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将先人坟墓修整培土、清理杂草,将食物鲜花供祭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跪拜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昨天,出行郊区,四环路已经车辆拥堵了。农村的祭扫,仍然是焚香烧纸和燃放鞭炮。返回市区,夜晚看到有人偷偷摸摸在市内道口焚香烧纸,火光腾腾,烟雾弥漫,事后白圈内留下一片黑灰。

    随着物质的丰富,如今的清明,却有些变味儿了。冥品店出售的,除了香火、蜡烛、鞭炮、“冥国银行”的钞票,还有纸扎的电视机、电脑、高级轿车、别墅、桑拿浴房,甚至保姆、保镖、宠物狗等祭品;更荒唐的还有一些纸扎的女子,说是烧给先人的“丫环”、“二奶”。掺杂了封建陋习,粗俗愚昧,伤风败俗,既污染社会风气,搞的先人在天之灵也不安分;如此之举,失去了寄托哀思的本意,也平添了些许对逝者的不敬。

   清明节的本意,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向已逝的亲人先人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从而感悟生命的涵义。而绝不是将人间的愚昧庸俗,污染延移到阴间冥世。

    今年,北京市推出殡葬惠民的政策,政府购买服务,鼓励骨灰撒海,每份骨灰免费随行2名家属,零消费完成骨灰撒海过程,实现骨灰安置的生态化。骨灰入海、树葬花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说“绿色殡葬”,自然少不了树葬。生命之树常绿,更能体现生命在大自然的延续,更有一种可触摸的、有实物寄托的归属之感。

    许多人,正在以栽种绿树的方式来留住生命,纪念逝者,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认同。 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几度春秋之后,树苗便会融聚亲人的元素,郁郁葱葱地长起,满目绿意,与生者一起去承接日升月落。

    按我国年死亡率约0.65%计算,那么每年死亡人数大约847万左右。树葬方式,直接体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大地山川之间,每年增加847万棵绿树,该是怎样地荫及后人、福祉子孙啊!

    农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在民间,除了祭扫追念,当然还有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等活动。古老的习俗,延承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清明,植树播绿,去给这个传统的日子,添一抹清新爽丽的色彩。

    清明之祭,是一个形式,更是一种与逝者心灵的对话;它让逝者的情怀伴随生者,也让生命的故事回荡感恩和报答。清明时节,精魂的追思,正在心灵间悠远地传唱……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