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口述自传》(边读边聊)
这本书正在阅读中,在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感触,有一点写一点吧。
2007年11月7日
这本书是本什么样的书(内容是什么?),它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读者群(适合自己读吗?),这是大部分人在选择书的时候要了解清楚的,那么这本《胡适口述自传》是怎样的呢,整理和翻译人唐德刚在《写在书前的译后感》中有非常明细的说明,不需要我再去干费力而不达意的事情了。
“‘后世青年’……愈看愈糊涂,愈看愈不知道‘胡适’是怎么回事。他们所需要的实在只是一本简单明了,童叟无欺,而包罗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如果这个文化需要,由于时代转换而成为事实的话,那么胡先生这本小小的《口述自传》(也是他一辈子所编撰的最后的一本‘上卷书’),对青年读者的‘实用价值’,也就会逐渐地上升了,因为它是一部最浅近的,最适合青年读者需要的,胡适自撰的‘胡适入门’。”
这个话讲的已经很明白了,这本书就是让后人来了解胡适这个人,因为“胡适”是他那个时代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有了解他的价值,有了解他的必要。我们去了解一个时代的时候,除了正经八百的官撰史书,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夫子自道,有时候更有鲜活的价值,他们是以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历史,不能只是些冷冰冰的数字,不是这个第一那个首创,更不是哪个人的丰功伟绩,在这些东西下面覆盖的,是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孔,历史的每一次转折,不管是影响了一个、两个还是一千万、四个亿的人,都给了身处其中人们以无法磨灭的印记,被历史抛弃的人,当然可悲,但身受这“抛弃”之痛的人,他们的感觉又有谁会去关心,我们只关心结果的对与错,这也正如马基.雅维利一针见血支出的那样,“目的证明手段的正确性”,不必遮遮掩掩,现实就是如此的血淋淋!
唐德刚在1979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已经感叹,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胡适便已经被人们所淡忘了,那个“林语堂是哪家公司的?!”笑话,也着实令生者悲凉,如此的大人物尚且如此,吾等小民,等不及几年,也就是子女还能记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