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五月初五“摆端阳” 精华

五月初五“摆端阳” 精华


              祝所有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文、烟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是著名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很生动地描述了古人过端午节的种种意境,这其中,就有现代人熟知的包粽子,挂艾草。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也叫“端阳”,我们更习惯把过端午节称作“摆端阳”。   
     “摆端阳,采艾草,包粽子,吃虾,染红甲,炒鸡蛋,佩香袋,到街上,划龙船,祭屈原。”这是流传于家乡的一首民谣,将端阳的过法历数遍。最是一个“摆”字,就能充分衬托出乡亲们对端阳节郑重向往与隆重过法。直到如今,农村里最有气氛最热闹的节日,依然是那些农历节日,如春节,端阳节,中秋节。而端阳节,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节日气氛贯通整年。

    小时候,是很期盼过端阳节的。这一天,不仅能吃到平素没有的清水粽子、绿豆糕,虾散、咸鸭蛋等节令食品,我们还能如过年一样着一身新衣,然后,名正言顺便随大人上街“摆端阳”。走到街上,仔细一瞧,几乎所有女性头上都戴着栀子花应景。小女孩扎着高高的小马尾,马尾辫上箍着密密一束;爱俏的少女羞怯多了,她们较为低调,一般在发侧别上一朵;而那些年长的婶婶或奶奶,因头发稀少没有辫子,就只得将花垂于胸前扣子处。如此一来,栀子花的芬芳与粽子的清香在空气里亲密地交集,成为端阳一景。一个早集赶下来,好动的小丫们的花往往剩不下几朵,从密密的一束,变得稀稀拉拉歪歪扭扭的,看上去特可乐。

      邻居有性急的小男孩,赶集归来,立马就去翻他摆放在天井角落处的坛子里,那里面有腌渍好的咸鸭蛋,还未来得及动手。便招来家长一声喝令“你敢动!要破了,你的一份就没了……”于是,小男孩望而却步。
      要知道,小孩子们摆端阳,就是一种变相的攀比——谁家的端阳节食品最丰富,谁家的咸鸭蛋最大,谁家的粽子味道更糯口,谁家的绿豆糕更香甜……被公选出来的这位,就是当天的孩子王,时刻接受众人崇拜,哈哈。
     当然,也有懂事的小孩,不爱奔出家门和小伙伴比“阔”,而是“宅”在屋里,帮忙大人包粽子。那粽叶是街上买好的,用开水轻焯过,稍软,但翠绿依然。糯米一般是早泡好的,用清水溺着。当然,还少不了准备一些缝被子的新白索子,用来系捆粽子。忙忙乎乎一个早晨,粽子才全部包好,便上笼屉大火蒸制。蒸制过程中,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午餐时,蒸好的粽子摆在餐桌上,旁边还有一只盛糖的小碗,用来蘸着吃。几只粽子下肚,便只打饱嗝。
     而绿豆糕,于端阳节的意义在于不是买着吃,而是送着吃。有资格送绿豆糕吃的,往往是家中外嫁的女儿。年轻的女儿打扮一新携夫带子回到娘家,端阳礼是大包小包放满桌。给父亲的,往往是一条好烟外加两瓶好酒;给母亲的,吃食即可;给兄弟姐妹的,是包括栀子花在内的一些小玩意儿。再看全家欢声笑语不断的那幅团圆画面,其实是一幅很感人很有爱的端阳省亲图。
    最后,再说说虾散这种食品,大概也是湖北特色了。一般是油锅里现炸了晾凉,待冷却后,便变得很焦很脆。成形后的虾散细细地盘在一起,形状如平面鸟巢,相当有卖相。

    说了这么多,摆端阳在心中最深的印象还是一个吃字,有也人探讨除吃之外,端阳节日文化到底流失到何处,我觉得,说穿了,吃也是一种特殊文化,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烟好,端午节快乐~
好象童年时的端午节更快乐
节日快乐!

TOP

嗯,节日快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