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白春礼等为中科院培养大量人才

白春礼等为中科院培养大量人才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科研方式以及学术道路上往往相差甚远。但总的来说,科研人员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而优则仕,指在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以后转为从政,为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中科院的内部建设作出贡献;第二种是终生学术,穷尽自己的人生奋斗在若干个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成就科研事业。中国科学院的白春礼、郝柏林两位院士,分别是两个类型的代表。
    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可谓是第一种学术人生的典型代表。1978年,白春礼在中科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出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以后,他就开始了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EXAFS方面的研究,并且成为了中科院中关于这些领域的集大成者。到了1996年,白春礼开始担任副院长,表明其工作重心逐步由全职科研转到从事行政上来。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间,白春礼一直坚持不懈地推动着中科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从坚决执行百人计划,到贯彻长江学者计划,再到策划启动近年来的千人计划,白春礼为中科院引进和培育了大量珍贵的人才。这些人才计划的累累硕果以及深远影响表明了白春礼为中科院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当然,即使走上从政道路,白春礼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在中科研中的科研。他率领一批有一批专业人员前瞻性地投身到纳米技术研究以及真空扫描隧道显微境(STM)研究领域中,同样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白春礼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中科院物理学院的郝柏林则是另外一条学术道路的典型。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和计算物理学家,郝柏林年轻时留洋海外,先后求学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以及莫斯科大学,学成归国后在中科院物理学院开始了他孜孜不倦的科研人生。除了在理论物理以及计算物理方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郝柏林还同时钻研其他领域。例如,他在物理学院的研究之余还一直坚持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并且在新世纪以来投身到水稻基因的DNA序列分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郝柏林在多个研究领域的成功无愧于他是中国首位“双聘院士”的光荣称号。而郝柏林一直坚持奋战在科研前线而没有像白春礼那样转走行政道路,可能是由于他对科研的兴趣以及一种科研使命感:这从他把自己自讽为“懒蚂蚁”就可看出。
    不过,尽管白春礼和郝柏林在中科院的学术道路迥异,但两人都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说明了不管你是学而优则仕还是终生学术,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一样可以成为巨擘。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