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揭秘二战苏联红军惩戒营:士兵根本活不过三个月

揭秘二战苏联红军惩戒营:士兵根本活不过三个月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一群人曾经被称为“苏维埃的灰尘”,他们要么是小偷或服刑未满的犯人,要么是战场上的逃兵,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部队———苏联红军惩戒营。这些人不是人们熟悉的苏联红军形象,但是在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也承担起战争的责任。俄罗斯媒体为我们揭开了这些尘封已久的秘密。
释放犯人充实部队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颁布了第227号命令,后人一般称为“决不后退命令”。这一年夏天,德军撕破了苏联西南方面的防线,开始向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进发。由于前期作战消耗太大,补充了大量新兵的苏联红军往往在战略撤退过程中演变为溃败和逃窜,部队应有的坚定顽强和铁的纪律被士兵们抛到了九霄云外。为此,斯大林下令不惜任何代价也要阻止敌人的进攻,苏联红军采取了严格措施,要求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部队有权进入军营逮捕“意志脆弱分子”,并在战场上对逃兵格杀勿论。
    历史学家尤里
1943年8月,在苏德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的前夜,NKVD负责人贝利亚斗胆向斯大林反映前线将领的呼声,指出兵员匮乏已直接妨碍了苏军向敌人纵深发起进攻,斯大林沉吟半天,反问贝利亚:“你有什么建议?毕竟我不是圣人,总不能拿乌拉尔的泥土捏出成千上万的士兵吧。”早有准备的贝利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从劳改营和教养院里提前释放犯人,让他们充实部队,“别让这些‘苏维埃的灰尘’再去浪费苏维埃的粮食了,应该让他们承担起战争的责任”。
    经过一番斟酌,1943年8月29日,斯大林颁布了修改后的第227号命令,允许1937年之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等地区集中营的17-45岁男性和18-30岁女性劳改犯参军,“以洗清对祖国犯下的罪行”,但犯有抢劫、杀人等刑事罪的犯人不在此列。9月底,这项命令又把释放对象放宽到1941年6月22日开战后因“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以及延误战机”等问题被关押的“问题军人”。
    据1956年苏联内务部统计,总计有130多万名劳改犯和“问题军人”被送上前线,他们事先都要经过审查,通常一般犯人去普通部队,重犯则去惩戒营—一支号称“战地监狱”的队伍。
惩戒营的人活不过3个月
    档案显示,被送进惩戒营的既有平民百姓,也有高级军官。著名的有马特维恩科中尉,他在1941年10月维亚济马会战中受伤,出院后在返回部队途中开小差,在老家躲藏起来,后被送到第265惩戒营,成为一名出色的敌后侦察英雄。
    为了便于管理,特别是防止有人逃跑,惩戒部队一般采用营级编制,每个营大约有800人,每个连大约有150-200人。作战时,惩戒营往往被穿插布置在作战部队中间,以便友邻部队监视。
    惩戒营的作战任务与普通步兵部队基本一样,区别在于他们经常被派去执行侦察、侧翼穿插等高危险任务,目的是为了发现敌人的火力点、突击夺取敌人高地等,这也造成惩戒营的伤亡率极高,仅在1944年,他们的损失率就超过50%,是普通部队的3-6倍,当时苏军曾流传“惩戒营的人活不过3个月”的说法。
惩戒军人发挥各自所长
1944年6月初,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为实施围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拉季昂”攻势,秘密派遣了数百支破坏小组,重点打击德军兵站、铁路枢纽和仓库。一个代号叫“兔子”的破坏小组完全由惩戒军人组成,他们有的当过窃贼,有的是话剧演员出身,这些经历给了“兔子们”巨大的施展空间,他们在明斯克市内偷窃德军车辆、服装和证件,然后伪装自己,破坏德军的蔬菜水果供应基地、炼油厂和弹药库。他们还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与柏林之间的军用电话线掐断,为“巴格拉季昂”攻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