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参加国庆阅兵的解放军二炮东风-31A核导弹方队
央视曝光二炮的地下导弹阵地
环球时报12月11日报道 日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办的《中国国防报》披露了二炮部队修建地下导弹洞库的情况。紧接着,台湾《亚太防务》杂志特邀前台湾海军中将兰宁利撰写题为《毁灭力量的投射:解放军的二炮远程飞(导)弹》的文章,里面也出现关于二炮地下导弹设施的分析内容。分析人士称,中国媒体敢于公布这些被称为“地下长城”的战略设施,表明中国对其核作战体系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勇气。
神秘的“地下长城”
《中国国防报》在相关报道中曾写道,“这里只有如白昼一般的灯光和永远只是迷彩一般的颜色。这里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正在施工的某导弹阵地,人们常常称这里为‘地下长城’”。紧接着,该报直接引用外电的报道称,曾有西方专家推算,中国二炮导弹阵地十分坚固,“如果用钻地核弹头对中国的导弹阵地进行攻击的话,将需要数枚几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而要将其彻底摧毁,则需要更多的核弹头”等等。
一名香港军事专家称,这篇报道出现在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谈判(START-II)未果之际,令外界对中国核力量的现状更加关注。
而《亚太防务》杂志的署名文章中,也介绍了中国二炮地下阵地的状况。文章称,中国早期的中程弹道导弹都采用永久式地面阵地部署方式,而第一种洲际导弹———东风-5则采用加固的发射井部署。中国在1979年开始部署东风-5型导弹时,其真假发射井共计24个,但这些保护措施在越来越精密的侦察卫星和越来越精确的防区外导弹攻击面前显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发射井不能确保导弹安全,那么将整个发射阵地完全埋入数百米的地下,显然被二炮认为是可行的方案。《亚太防务》杂志称,早在1995年夏,《解放军报》一则不显眼的消息就提到,数万名二炮官兵经过10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完成某项重大国防工程。2008年3月2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军事纪实”节目将这一地下核反击工程部分曝光,被外界称为“长城工程”。
“深埋部署”两全其美
分析人士认为,牢固而隐蔽的“地下长城”是中国保存“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确保最低威慑数量的洲际导弹在躲过敌方攻击后仍能成功发射,并成功穿透敌导弹防御体系,将核弹头投掷到选定目标,就成为中国二炮最重要的任务。
《亚太防务》称,尽管美国和俄罗斯的陆基洲际导弹更偏爱廉价的公路机动发射方式,导弹平时由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载运实施公路机动,但这类导弹往往自身定位仪器相对简单,发射前准备时间也比较仓促,因此导弹发射后的打击精度明显低于从固定发射阵地发射的导弹,如俄罗斯白杨-M洲际导弹从井下发射时的命中精度约260米,但是在公路机动时则增至450米。而将机动发射的安全性和固定发射的准确性融为一体的“深埋部署”方式,则成为中国二炮部队的选择。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介绍,所谓“深埋部署”,就是平时为战略核导弹开凿深达数百米的“地下之家”,导弹能在地下完成所有战备活动,战时可依托地下网状走廊,由轨道车或重型拖车运送导弹、设备和人员至固定地点就位发射,而这一切仅从地面上观察无法发现。
美国战略专家推测,中国二炮部队最重要的地下导弹阵地可能位于华北某山区,内部隧道总长达5000余公里,战略弹道导弹能在这座“地下迷宫”中机动部署,并从数百座真假混杂的地下发射井群中发射。据西方专家推算,该核反击工程“最外层有1000米深的泥土覆盖,这还不包括任何人工加固层”,“导弹发射时,一般不是在洞内发射的,是要拉出洞口的……,所有发射点都是固定的”。
中国核武库会被“边缘化”?
自从2006年3月两名美国学者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石破天惊地宣称美国已有能力做到“一次性摧毁俄罗斯或中国所有远程核力量”后,关于中国核武库的可靠性就成为海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即便到了今年11月,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公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仍判定中国远远不能确保其“二次核打击”能力的生存,尤其是随着美国(也包括日本)部署功能更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未来中国洲际导弹穿透这面“导弹防御盾牌”的能力将受到削弱。北京将很快面临“要么增强核力量,要么接受核威慑力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
但俄罗斯“空天防御”网站的评论文章认为,尽管中国核武库规模有限,但由于隐蔽而牢固的“地下长城”存在,即便是美俄也无法保证在首次核打击后就能消灭中国所有战略核力量,正是“地下长城”的存在,才确保了中国整体国家安全。《亚太防务》杂志也认为,基于其“有限+有效”的核战略主张,中国深信在核弹头数量上“只求有,不求多”,这种概念与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囤积数以千计的核弹头迥然不同。该刊判断,中国“最低威慑”核理论极可能是采取“以城市为目标,50颗核弹头为一基数”的策略,而在弹道导弹性能上,则因为不必以敌方导弹发射井等点目标为攻击对象,所以也不必过度追求导弹的命中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