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库尔斯克战役的不解之谜

库尔斯克战役的不解之谜

关于此次战役,已经有不少的资料和纪录片,但大多数文章和纪录片仅说明了参战双方的兵力,弹药对比,以及作战意图,双方的损失,结果。对战争的具体进程基本都是用“空前激烈”,“白热化”等词简单带过,这就给这场战役留下了很多谜团:

1,苏联为何选择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
从战役前的形式看,苏联的军队比德军多,装备,弹药也比德军充足,并且掌握制空权,更重要的是,库尔斯克战场是一片平原,苏联的T-34坦克机动性要优于德军的虎式坦克,按道理各种条件是更适合苏军以运动战首先发起攻击的。事实上斯大林起初也是准备主动出击的,但朱可夫却极力反对,最后斯大林听取了朱可夫的意见,采用了在广阔平原上广挖工事的方法来抵御德军的入侵。

2,曼斯坦因是如何成功发动攻击的?
由于希特勒的犹豫,德军的攻击被延误了3个月之久,在这期间朱可夫动员苏联的男女民众大修工事。防御阵地的部署大致是,首先是一条反坦克壕,后面铺上密集的反坦克地雷形成雷区,雷区后面是火炮,此三个要素形成一个防御点,然后各防御点犬牙交错,形成长达一百公里的纵深防御带,一旦德军的坦克在反坦克壕或雷区前受阻,立刻集中火力消灭之。从此种完备的防御来看,几乎是没有什么可能被攻破的,但曼斯坦因不但在几天内便突破了35公里,而且使苏军遭受了比德军更大的伤亡,曼斯坦因是如何做到这点的?现在能查到的最详细资料只谈到曼斯坦因使用了许多遥控式履带引爆器来爆破地雷,那么他又是如何越过反坦克壕,并躲开苏军炮火的截击的?

3,为何曼斯坦因在突破敌军阵地近40公里时,才采取迂回作战?
现在很多文章描述此战役时,都说曼斯坦因是因为攻击受阻,攻不下奥博扬,因此下令掉转枪头去攻击普罗霍罗夫卡,我觉得这未免把大兵团决战看得太儿戏,如此大规模的会战,各种可能性和计划一定是战前就部署好的,既然曼斯坦因还有普罗霍罗夫卡这第二个计划,为何不提前实施,而是在正面战场打了接近一周,部队十分疲劳时才进行迂回?如果部队提前进行迂回进攻,那时德军的士气和体力都更加充沛,是很可能在普罗霍罗夫卡击垮苏联的草原方面军的,整个战争的结果可能会逆转。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