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关羽缘何由武将升为“万能之神”

关羽缘何由武将升为“万能之神”

  关羽(162—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官至前将军,汉寿亭侯。因关羽骁勇忠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尊称为“关公”,晋封为关圣帝君、伽蓝菩萨、武财神、“武圣”等,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公信仰始于南北朝(420—479年),安徽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随着关公崇拜的不断加深,关公逐渐成为保护商贾的武财神。直至今日,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关公信仰依然兴盛。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尽管身死了千年,他都在不断的“加官晋爵”。
  公元 219年,关羽荆州失守,败走麦城,为孙吴擒杀。北宋崇宁元年( 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 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此后历代封王不断,关羽的头衔不断增加,终于在王都封了个遍的时候,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关羽被晋封为“帝”了,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至明末关帝再次“升级”,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关羽从一名武将最终“飞升”为人们共同信仰的神了。
  人们太崇拜关羽了,把他看作“万能之神”。关羽在明清时代拥“武王”、“武圣人”之尊,世人信奉他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的“全能”法力,对他顶礼膜拜。
  有意思的事,“关羽”无所不能,他还成管钱财的财神。关羽一生跟财富毫不搭边,甚至曾经挂印封金,有视钱财如粪土的倾向,也没听过有什么理财技能,为什么又管起了钱呢?
  中国古代分文物财神,文财神多指范蠡,而关羽则是武财神。在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对于财富的追求比较淡薄。只是到了明代,财神的职司被固定在一个或者几个神的身上。
  陶朱公范蠡身为财神很容易理解,他赚钱本事大,只要去干,随时都能发财。他在齐国,因为经营得当,而且正派从商,财富迅速累积。但后来又为逃避声名之累而散尽家产,随之到了陶国,自号陶朱公,很快又重新聚积起远胜从前的财富。范蠡作为财神代表并不为过,他的职司是保佑人们能够多赚钱财的。
  至于关羽,是财富的守护神。因为史上的关羽是威风凛凛的猛将,极为忠义。关羽勇武忠烈,位列“五虎上将”之首。明方孝儒《关王庙碑》说:“(关羽死)至今千余载,穷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不忘”。
  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而人们也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于是关公成为了正义的维护者,他那把青龙偃月刀从不离手,时刻在警示世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关羽:勇将到神圣
  提及关公,大家都知道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绺长髯”,但是《三国志》中,关于关公的容貌却只有一句“髯之绝伦逸群”。今天我们对关公的了解离不开《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是《三国演义》中虚构最多的部分之一,这个艺术形象的产生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当时元朝并不重用汉学,文人多闲散于社会,备受压抑,饱学之士多以外族当政为耻,这就有了皇权正统学说传播的土壤,就需要一个维护正统道义的有力形象,而史实中,关公自身的智勇忠义原形可塑性很强,这样关公在沉寂了几百年后,因一部小说被重新推到了史海的浪尖之上。罗贯中通过移花接木、角色互换、虚构情节等手法,把历史中的关公塑造成一个忠信礼义具备的全才形象。
  真真假假的关羽
  《三国演义》中有大约七成的史实来源于《三国志》,而假定《三国演义》中关公形象有70%的真实,他也称得起盖世英雄。但最近,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关公的文章,引用《三国志》中关公与曹操争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的事,论证关公好色。我觉得这太没有必要了———只用忠信礼义的戒律来束缚关公形象,不应该是读史研史的方向,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还不如埋在地下的古董容易鉴别,勘正起来不太容易,毕竟已经尘封几千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发人深省。更何况《三国演义》本非正史呢?
  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据《三国志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