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反思北疆战史

反思北疆战史

反思北疆战史

  长城建设呈现着独特的景观:征发民夫最多的是弱小的北齐;设施最完备的是腐/败的明朝;建筑最简陋的是辉煌的秦朝;称霸亚洲的唐朝根本不修长城。国势衰落时,中国军队苦守长城;国力强盛时,中国军队冲出长城,逼迫蛮夷戎狄臣服中国。
  再来看看《孙子兵法》的论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简言之,首先用英明的战略打击对方,其次进行积极外交孤立对方,第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运动战),不得已才争夺战略地点(攻城战)。
  一个国家能否强大,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是关键所在。官/僚/腐/败,民/变/频/发的时期,政府往往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在边防上处于被动局面。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国内/矛/盾,又带来更大的财政负担。许多王朝在灭亡前军队编制和政府机构都异常庞大,许多伟大/帝/国/却是精简的军政队伍创建的。国家在/沉/沦时期常常是宠信奸臣,残害忠良,而在兴起时期正好相反。
  穷兵黩武的朝代不会国运长久。称/霸/一方不应仅限于武力的征服,而当让人民产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归属。唐王朝的扩/张战争传播了文明,蒙古汗国的扩张战争传播了野蛮;唐军以解放者的姿态出战,蒙军以侵略者的姿态出战。这就使唐军绕开了许多不必要的抵抗,而蒙军四面树敌,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不能自拔。“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武明确地反对单纯军事胜利,合纵连横才是王者之道。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建立机动灵活、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军队战力不等于士兵战力的简单累加,曹操以二十万人攻赤壁,苻坚以八十七万人攻淝水,杨广以一百一十三万人征高丽,都是著名的失败战役。合理地利用战场条件,正确指挥,才能取得胜利,达到积极防御的目的。
   长城虽是消极防御的产物,但对于中华文明的保护有积极意义。西方的文明古国大多在外地入侵时一次性灭亡,而长城缓冲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步伐,使中国在发展周期的脆弱环节未受到外来的毁灭性打击。即使长城失守,中原告急,中国人尚可南渡长江,与北方胡人形成对峙局面。西晋——东晋、北宋——南宋、明——南明都是汉人南渡的结果。须注意,凡南渡长江的朝代,必定在南方灭亡,绝无北伐复国的可能。蒙古大军灭亡南宋还险些中断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仅仅依靠长江或长城作为防线是不够的,中国更需要政治上的强大防线。
  唐朝扩张的国格成就了唐人开放的人格,明朝封闭的国格成就了明人保守的人格。军事意义上的长城已不复存在,国人心理上的长城尚未全面敞开。在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今天,我们应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守护的,不仅仅是古老的精神废墟而已。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