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晚唐李愬雪夜急行军70里 趁虚一战而下蔡州

晚唐李愬雪夜急行军70里 趁虚一战而下蔡州

导言:李愬雪夜袭蔡州,是中国战争史上奇袭作战的成功战例。李愬利用隐晦风雪的天气,敢于攻敌不备,孤军深入,以少胜多。一夜之间,攻克蔡州,取得了淮西平叛作战的完全胜利。
正文: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不但不能革除藩镇割据的弊端,反而对其听之任之、姑息养奸。使藩镇势力恶性膨胀、最终坐大,由边地而发展到中原近畿。除京兆长安之外,大唐域内几无一抔李氏之土。
从唐代宗、唐德宗以来,先后由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据有淮西。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西南出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阳),东北出汴州(今河南开封),可以截断汉水及运河交通,西北出即逼东都洛阳,地位十分重要。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成为唐朝心腹大患。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折点。对于唐王朝而言,它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此处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由强盛走向衰落。藩镇军队的性质在此前后有了很大变化,由屏藩朝廷的国家军队一变而成为割据地方的军阀武装。在对安史降将如何处理的问题,唐代宗姑息养奸,遂形成了“河朔三镇”和许多跋扈割据的藩镇。
这些节度使“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不接受唐朝政府命令。他们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事后胁迫中央承认,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在淮西地区,李忠臣及其族侄李希烈相继担任节度使。李希烈更攻取汴州(今河南开封),自称楚帝,改元武成。这一时期,河朔三镇以及淄青、淮蔡各镇爆发了长达六年的大叛乱(建中二年至贞元二年,781~786年)。牵连在内的有成德的李惟岳、王武俊,魏博的田悦,淄青的李纳,山南东道的梁崇义,淮西的李希烈,卢龙的朱滔,泾原的姚令言,朔方的李怀光等。这次叛乱中,泾原叛军竟攻入长安城,迫使德宗仓皇出逃。而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四人甚至相约称王,并以朱滔为盟主。其中冀王朱泚更称帝建元,国号先秦后汉。虽然,叛乱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平息,但藩镇的气焰更加嚣张。
淮西的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暗杀后,淮西归降中央。李逆残余吴少诚竟又攻杀陈仙奇,唐德宗无奈就顺势拜他为申蔡节度使。吴少诚死后,其义弟吴少阳杀吴少诚诸子,自为节度使。朝廷也只得认可。虽然唐王朝表面上仍然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实已经分裂为各个由藩镇统治的诸侯王国。唐朝皇帝,几乎只是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罢了。
英主削藩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唐宪宗少年时即钦慕贞观、开元时期的政治局面,有志恢复,故即位后利用德宗以来积蓄的财力,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和裴度等人,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讨平藩镇割据。他是唐朝后期最有所作为的皇帝,被后人称为唐代的“中兴之主”。
元和元年,唐宪宗讨伐抗命的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副使刘辟,取得成功;同年,夏绥(今宁夏银川)留后杨惠琳拒绝承认朝廷任命的新节度使,唐宪宗又讨斩之,因而使中央声威复振。二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发动叛乱,也迅速被平定,使中央的威信重新树立于东南。八年春,经征讨后,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田兴归附朝廷,历经四代,割据49年的魏博镇再次回到朝廷手中。
元和九年(814)闰六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伪造吴少阳的表奏,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朝廷不许。吴元济于是遣兵焚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攻掠鲁山(今属河南)、襄城(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等处,企图要挟朝廷。唐宪宗在主战派宰相李吉甫、武元衡及御史中丞裴度等支持下,发兵讨伐。当时河北藩镇中,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的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出面为之请赦。因朝廷不许,李师道一方面遣人伪装盗贼,焚烧河阴(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粮仓,企图破坏唐朝的军需供应;另一方面又派刺客入京刺杀武元衡,砍伤裴度(时李吉甫已死),企图打击主战派。但唐宪宗不为之所动,以裴度继武元衡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

蔡州之战

元和十二年(817年),朝廷免去作战不力的原彰义节度、申光蔡唐随邓观察使袁滋的职务,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初来军前,李愬故意示弱,表示自己是懦弱无能之辈,只是来安定地方秩序并无心去打吴元济。淮西叛军自认为曾连败唐军,非常轻视李愬,而毫不戒备。

针对唐军接连败仗,将士畏战,缺乏必胜勇气和信心的情况。李愬慰问部属,存恤伤病,不事威严,初步稳定了军心。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率河阳、宣武、魏博、河东、忠武诸镇唐军渡过溵水,进至郾城(今属河南),大败淮西军,收复郾城。为此,吴元济急调蔡州守军主力增援董重质防守的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淮西军的主力和精锐都被李光颜军所吸引,蔡州为之空虚。这时,力主武力削藩的宰相裴度自请赴前线督师,并奏请唐宪宗悉去诸道监阵中使,加强了军事的统一领导。而淮西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缺乏,军心动摇。

为进一步瓦解淮西军心,李愬厚待俘虏,大胆重用降将。淮西骁将丁士良、吴秀琳、李祐、李忠义等相继被俘后归降,唐军因之士气大振,连克多城,淮西将士降者络绎于道。李愬委任李祐为六院兵马使,执掌自己的亲兵卫队,并向降将诚恳地询问攻取蔡州之策。李祐等人为之感动,献计说:“吴元济的主力和精锐部队都在洄曲,防守蔡州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如果乘虚直捣其城,出其不意,就可以一举擒获吴元济。”李愬深以为然,裴度也支持他们的设想。

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命李祐等率精兵三千为前锋,自帅中军、后军随后出发。李愬只说挥师向东,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都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东行60里,唐军趁夜全歼张柴村守军,既防止了烽燧报警,又截断了通往洄曲的道路。李愬这才宣布说,要直入蔡州夜袭吴元济。诸将闻说大惊失色,甚至说是中了李祐的奸计。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抗令。唐军强行军70里,终于抵达蔡州城边。近城处有鸡鸭池,李愬令士卒击鸡鸭以掩盖行军声。自从淮西割据,唐军已有30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淮西军毫无戒备。四更时分,李祐等降将爬城开门,迎李愬率军入城。吴元济梦头大睡,混然无知。

入城后,李愬派人慰抚洄曲守将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前去劝降。董重质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此日,蔡州百姓助唐军攻打内城,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2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经过唐宪宗君臣的努力,使全国的藩镇至少在名义上复归于大唐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四分五裂的唐朝暂时出现了中兴的气象。
来自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