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牺牲都有价值:“显微镜”下的松山血战
编者按:松山战役(1944.4.14~1944.11.3)是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滇西进行的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较量。中国远征军10次攻打松山,最终全歼死守松山的日军。
2009年8月,《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余戈出版了反映松山战役的著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作者放弃传统的宏大叙事,以“微观战史”的方式,展现了松山战役中日双方真实攻防的全过程。
; 今年是松山战役65周年,65年前的今天,中国远征军第8军向松山上的日军发起了第8次总攻击,10天后,松山堡垒被攻克。本文特纪念和告慰那些在65年前的血战中牺牲的将士。
走在大街上,余戈显得与众不同。穿着崭新的“just do it”黑色短袖T恤,一只褐色牛皮匣子怪模怪样地斜挎在身上。
“懂行的人才知道这是好东西。”他宝贝地抚摸着自己的“皮包”说。那是一个抗战时期的日本军官图囊,用来装作战地图和命令书。350元从旧货市场淘回来,用老母鸡油仔细保养后,余戈如今用它来盛放香烟、手机和军官证。
“你注意它的闭锁方式,一个皮绊扣在这么个小铜疙瘩上就锁紧了,这个铜疙瘩与日军子弹盒上的装置是通用的。日军设计战场上的东西一律指向实用,同时也很注意节约资源,因为他们物产匮乏。”
余戈的脑子里装满抗战军事知识,如同压力强劲的自流井,无需触碰,就会汩汩涌出——细致而扎实,一如他在《1944:松山战役笔记》中讲述的那样。
8月初,这本关于松山战役的著作出版。余戈以“微观战史”的视角,“拿着显微镜”,仔细展示了持续90多天的中日松山血战,作战双方无法“复盘”的遗憾在他的笔下得以弥补。
最大限度地抵近真实是“微观战史”的特点之一,因此书中充满了精确的考据。乔良将军评价说: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处无根据,以至于所述史实精微到了可以称之为“战争考古学”亦不为过的地步。
其实,一切都是从收集抗战文物开始的。
收藏让我的思维变得具体而清晰
2000年前后,余戈先后采访了以收藏抗战文物而闻名的樊建川和沈克尼,受他们的影响,他也开始收藏抗战日军文物。
他的首件藏品是一把日军三八式步枪刺刀,这种刺刀护手处带钩子,他从小临摹《敌后武工队》连环画时就描过无数遍,那钩子上通常还会挂一只从老百姓家里抢来的鸡。
此后,日军钢盔、水壶、望远镜、照相机、军刀、各式手雷、马镫、军功章、军帽、“千人针”……来自天南海北的抗战军品将他家的一间小屋摆得琳琅满目。
与初级发烧友不同,余戈还收藏了大量抗战日军文件:作战地图、老照片、士兵家信、典范令、手绘情报、日军战史和士兵战记。历史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
他还有一个老式唱机,捏着摇把用力转上几圈,换上新磁针,轻轻一搭,咿咿呀呀的日本军歌顿时响起,时光一下倒流了70年。
“收藏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每天直接与器物打交道,我写的文章也开始远离宏大叙事,变得具体而清晰。”余戈说。
从“藏品”到“藏识”是个自然的过程,趁着工作出差之机,他走访了大量抗战遗址。2004年9月,余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松山战场遗址。
当年日军的交通壕、堡垒、蓄水池、慰安所、指挥所仍清晰可见,20天时间,余戈踏遍了18平方公里的松山阵地,他熟悉那里甚至超过陕西三原老家黄土高坡上的沟沟坎坎。多年以来积累的史实一下在脑海中激活了,他决定要为松山战役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