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秋瑾之墓何以在民国年间八次迁徙

秋瑾之墓何以在民国年间八次迁徙


1908年1月25日,秋瑾灵柩过苏堤跨虹桥

1908年1月25日下午,灵柩停厝于西泠桥

1908年4月建造的土冢,墓旁站立者为吴芝瑛

1908年7月经修缮后的秋瑾墓

1908年8-9月加筑墓亭

1913年6月,辛亥革命后重建的墓园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2005年第1期 作者:沈惠金
“秋风秋雨”烈士蒿葬卧龙山
1907年7月15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初六‘凌晨。
在江南古城绍兴,鉴湖女侠秋瑾身穿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双手背绑,拖着铁镣,缓步走出了山阴县大狱。在一群如狼似虎荷枪实弹的清兵前拉后推下,她强忍昨夜酷刑留下的阵阵伤痛,挺起精神,大义凛然,走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不归之路。
站立轩亭口刑场,秋瑾举目四望,在这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留下了深情的一瞥。“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仰天长叹一声后,她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关心的依然是灾难深重的祖国。
刽子手扬起的屠刀落处,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杰为开创民国的理想喷洒了一腔热血。从此,秋瑾之死的创痛,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3年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30岁的秋瑾东渡日本求学,先后结识了宋教仁、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经蔡元培和徐锡麟介绍,她加入了光复会,又由冯自由介绍,以“山阴秋竞雄”之名宣誓登记加入同盟会,不久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长、主盟人。
当时,徐锡麟、陶成章等光复会领导人创办绍兴大通师范学堂,作为培训革命骨干队伍的基地。后来徐锡麟花钱捐了个道员,并由表叔、原湖南巡抚俞廉三推荐给安徽巡抚恩铭。徐锡麟在赴安徽任职前,力邀正在上海筹办《中国女报》的秋瑾来绍兴主持大通学堂。
1907年2月,秋瑾正式接任大通学堂督办。她以大通学堂为中枢,往来沪杭浙东,运动军学两界,迅速组织起四五万人之众的光复军,遥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自任协领,编部下为3个军,并与徐锡麟“浙皖相约,克期大举”。
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有人叛变,泄漏消息,使清政府掌握了“安徽军警高层已混入革命党重要人物”的情报,并开始追查。在安徽省府安庆任巡警学堂堂长的徐锡麟迫于形势严峻,决定提前动手。7月6日,徐锡麟借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会,枪杀安徽巡抚恩铭,仓促起义。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起义失败,年仅 35岁的徐锡麟受伤被俘,被剖腹挖心,惨遭杀害。
安庆起义天下惊,清政府万分震恐,在各地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对徐锡麟的老家绍兴查办更严。由于各地光复军接连出事和叛徒出卖及绍兴劣绅告密,清政府觉察到大通学堂是浙江各地革命力量的中枢,迅速把魔爪伸向绍兴大通。
安庆起义几天后,秋瑾从报上看到“逆党徐锡麟在安徽刺伤巡抚恩铭,徐逆当场被擒”的消息,她拒绝了有的同志要她暂避上海租界的劝告,立即召集各地党人举行应变紧急会议,决定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十)在绍兴集合浙东会党志士,举行徐锡麟烈士殉难追悼会,并乘机发难,实行武装起义,一举拿下绍兴城,然后渡江直取杭州。
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四)下午,绍兴知府贵福、山阴县令李钟岳、会稽县令李瑞年,会同从杭州赶来的浙江新军第一标第一营管带徐方诏,带兵300余人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及在校的其他6名师生全部被捕,押人山阴县监狱。当妇深夜,绍兴知府贵福电禀浙扛巡抚张曾扬称:“现讯秋瑾,坚不吐实……若匪一到,恐有他变”,“恳请将秋瑾先行正法。”贵福既怕革命党人攻城劫狱,又怕秋瑾一案牵连到自己身上,故决心要尽快除掉秋瑾,以免后患。
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五)白天,贵福命山阴知县审讯秋瑾,秋瑾在刑堂上只写下了“秋雨秋风愁煞人”7个大字,作为自己交给清政府的惟一的“笔供”。贵福见山阴知县不肯用刑,当晚改派师爷余某对秋瑾酷刑逼供,仍是一无所获。当日深夜,贵福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即行正法”的复电后,马上召见山阴知县李钟岳,命令他立即执行,监斩秋瑾。良心未泯的李钟岳惊讶地问:“供证两无,安可杀人?”然而上命难违,李钟岳只得到监狱抓人,将秋瑾绑赴刑场。
秋瑾殉难之时,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慑于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挨过3个时辰,直到巳时(上午10时左右)时分,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又通过同善堂把烈土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山脚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杨俊明/杨真)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