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徐东阻击战:华野血战11天 国民党每天前进1公里

徐东阻击战:华野血战11天 国民党每天前进1公里

徐东阻击战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发生在今日徐州市区东部及铜山县境内的一场著名战斗。

(一)


1948年9月24日,当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议乘胜挥师南下,夺取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第二天,中央军委就批准了这一建议,但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这就是关于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

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华东野战军于10月5日24日在山东曲阜召开了一次长达二十天的师以上干部会议,认真研究制定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会议期间曾于10月12日形成了一个初步意见上报中央军委。此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这一部署进行了几次的修改和完善。在这个战役部署中,除了对围歼黄百韬兵团做了细致的安排之外,充分考虑到了徐州国民党军可能进行的东援,因而对于阻击作战做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当时,主要的战场是安排在新安镇一带,所以,主要阻击阵地最初是安排在新沂西面四十公里处的京杭运河一线,计划主要由华野四纵和八纵来承担阻击任务。

淮海战役的最初阶段,形势发展很快。战役刚刚打响,华野尚没有接近新安镇,黄百韬兵团就开始向徐州方面西撤。11月8日,其部队就已经越过运河到达碾庄一带。黄百韬兵团的西撤,让粟裕十分紧张,他立即命令部队全力以赴进行追堵。
此时,中祖国万岁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在贾汪至台儿庄一线举行战场起义,使国民党军在徐州东北部的防线顿时化为乌有。这才使整个局面出现了一些转机。

11月10日,在华野尚未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时,国民党国防部就电令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一带“固守待援”,同时命令徐州方面派邱清泉、李弥兵团 “以主力转用于徐州以东,协同黄兵团之作战”。可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则唯恐丢了徐州,不愿执行这一命令,而向蒋介石提出了“先巩固徐州”,然后“策应”黄百韬兵团作战的方案。刘峙的这一方案让蒋介石十分恼火,严令他必须按照国防部制定的方案执行。并派刚刚回到南京的杜聿明飞赴徐州,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直至11日下午,徐州“剿总”才做出了解救黄百韬兵团的部署。决定派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五个军计十二个师配置了一百多辆坦克和一百多门重炮组成“东进兵团”,在空军的配合下驰援黄百韬。

也就在11月11日下午,华野十三纵等部队经过一天多的激战,占领了碾庄西面的曹八集(八义集),使华野最终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由于歼灭战的主战场已到了运河以西,阻援的阵地部署也不得不向西移动了几十多公里,而设在距离徐州很近的地方。原定在战役中担任阻援任务的华野四纵、八纵此时的位置尚在碾庄东面。所以,华野总部立即命令当时处在徐州以东及东北部位置的华野七纵、十纵和十一纵迅速向南插入,担任正面阻击任务。这三个纵队很快进入指定区域,匆忙在徐州以东构筑了一条防线,来阻击徐州方面国民党军的东援。这条阻击线的南部有一部分地区是丘陵,其他地方则是一马平川,距离国民党军的大本营徐州又近在咫尺。在这里打阻击战,其条件与原先设想的远离徐州,且可依靠京杭大运河为天然屏障相比,要困难许多。

当天晚上,华野开始了对碾庄一带黄百韬兵团的攻击。第二天,也就是11月12日,徐东阻击战打响。

(二)

这场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北起大黄山一带,南至邓楼村一带(今属铜山县张集镇)全长将近二十公里。而其纵深阵地则是北起不老河,南至黄河故道间扇状展开的。南北最长处在三十公里左右。阻击线的北段是华野十纵,中段为七纵,南段是十一纵。

因为徐州通往碾庄的公路和铁路都在这条阻击线的北部,所以,阻击战首先从这里打响。11月12日晨,我军的纵深阵地尚未构筑完毕,李弥兵团第八军四十二师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就开始向位于铜邳公路上的寺山口(今鼓楼区孤山村一带)发起攻击。当时驻守在寺山口的是十纵第八十四团。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之敌,这个团打得十分顽强。整整一天之中,连续打退李弥兵团的进攻达十余次,八十四团虽然伤亡十分惨重,但始终坚守阵地。为整个阻击部队构筑完善的纵深阵地赢得了宝贵时间。

11月13日,已经集结完毕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部队自北向南全面向华野前沿阵地发起攻击。 蒋介石接连几天向邱清泉等人发报,称“党国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之敌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

由于华野阻击部队并无意死守前沿,所以,在13日这一天,国民党东援部队先后占领了胡庄、寺山口、安然、候集、殷山、邓庄等处。

早在10月12日,在华野最初制定的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中就提出:如果战事进展顺利,“杜、邱匪东援,我依河阻击给敌以大量杀伤消耗,正面黄兵团大部解决后,将正面放开,诱敌深入,南北夹击,而歼灭之。”这是华野最早关于第一阶段中阻击作战的整体考虑。也就是不仅要“阻援”,还要“打援”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认可。

在阻击战打响以后,虽然情况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粟裕仍然没有放弃最初的计划.中央军委也要求不光要打好阻击,同时要诱敌深入,将东援的国民党军歼灭掉。11月11日中央军委的电报就提出: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李,夺取徐州。11月13日的电报则更加明确指出:现邱清泉正在向东增援,请粟陈张酌量对黄百韬各军被歼情形,当黄部将近全歼之际,让邱清泉向东深入大许家、曹八集,以便将邱兵团包围,使其跑不掉,然后徐图歼灭之。

因为这是一场诱敌深入的阻击战,所以对时间的要求非常高,要完全根据围歼黄百韬兵团战斗的进展情况来决定。把邱李兵团放过来太早,势必会影响围歼黄百韬兵团。而放晚了也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援军发现黄百韬兵团已经完全没有了援救的价值恐怕就不会向前开进了。所以,这场阻击战从一开始就打得很有些特殊,华野阻击部队是打打退退、退退打打。

11月14日邱李兵团继续向东攻击前进,但在华野的阻击下,进展十分缓慢。蒋介石十分焦急,接连几天都电令邱李,要求他们“当夜”到达碾庄一带。

14日晚上,粟裕在邳县土山镇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华野十纵、七纵和十一纵组成阻援兵团,由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采取运动防御阻敌东援。

11月15日,华野阻击部队主力开始后撤,同时,为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当日晚,华野命令苏北兵团的四个纵队(包括当时归属华野指挥的中野十一纵)自徐州东南的房村一带出发,经由潘塘镇向北楔入,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以求将其歼灭。而就在这天下午,邱清泉也派出第七十四军从徐州向东南潜行,意图长途迂回至双沟一带,然后向北转进,侧击碾庄以西的华野部队。16日凌晨,两支带着同样作战意图的部队在潘塘东南的周楼遭遇,双方的迂回侧击在这里变成了一场正面的冲撞。战斗一打响,双方都以为遭遇到的是对方的小规模部队,激战至天亮才发现对方是大有来头的。经过一天多的激战,17日上午,华野调整部署全面主动后撤。而刘峙和邱清泉则认为我军已被击溃,连忙向南京报告了他们的“徐东大捷”,并通电全国。蒋介石派人到徐州给邱清泉送来了青天白日勋章,并命令犒赏三军,徐州“剿总”也在徐州市内组织了庆祝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华野的阻击部队于17日撤到了大许家一线,并将邱李兵团先头部队诱引至这一带。但是,阻击线南端的狼山、鼓山一带阵地(今铜山县伊庄镇境内)华野并没有放弃。而是准备从这里向北突进,切断邱李退路。此时,这里的位置在整个阻击线上就凸现了出来。

也许,邱清泉从潘塘的那场遭遇战中已经悟到了些什么。17日下午开始,邱清泉兵团就集中力量向狼山、鼓山一带猛攻,18日下午我鼓山阵地失守。当天晚上,华野十一纵组织反攻,激战至午夜时分,将鼓山阵地夺回。邱清泉闻知此信,气急败坏的将失去阵地的一个营长枪毙了。并将前一天调去潘塘一带增援的七十军主力九十六师抽回,命令部队立即不惜代价在这一带强攻死守。

18日晚,华野苏北兵团鲁中南纵队和一纵、二纵等部队也开进这一带,双方对这一片丘陵都是志在必得,狼山、鼓山一夜之间几易其主,战斗十分惨烈。

此时的蒋介石见形势严重,已急令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个兵团从南面增援徐州,黄维兵团已经突破涡河防线继续北上。邱李兵团也发现了我军意图,在大许家以西构筑工事迟滞不前。而此时,华野在碾庄一带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事迟迟没有最后突破。如果此时华野与邱李兵团也呈现出胶着状态,形势发展将很难预测。18日,粟裕将对这一形势的看法报告总前委和军委,总前委也随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调整作战方案“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建议。19日,根据总前委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围歼邱李兵团的作战计划,全力加快对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11月22日,碾庄一带的黄百韬兵团全部被歼。而此时邱李兵团的东援部队却仍然没能越过华野的大许家防线。十天之中,邱李兵团以死伤了一万多人、损失三十四辆坦克、消耗十二万发炮弹的代价只前进了十多公里,眼睁睁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全歼。蒋介石为此十分震怒,在电报中斥责邱清泉他们“有失军人武德”,其所为乃“军人之奇耻大辱”。 然而,这一切已经无济于事了。

(三)

徐东阻击战与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一起,被许多人称为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三大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东北野战军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阻击了从锦西、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国民党军十一个师。歼灭国民党军计六千余人,保障了东野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黑山阻击战发生在辽沈战役第二阶段。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1948年10月23日至25日,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在黑山、大虎山附近地区,阻击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五个师的进攻, 经过三昼夜的激战,歼灭国民党军近八千人,终于迫使其后撤,粉碎了其重夺锦州的企图。

与塔山和黑山阻击战相比,徐东阻击战的过程要复杂许多。在十一天之中,华野共有八个纵队参加了这场战斗,其人数已经超过了碾庄主战场。在十多公里长,二十多公里纵深的范围内,他们阻击了邱清泉、李弥兵团六个军的东援。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保证了围歼黄百韬兵团战斗的顺利进行,为第一阶段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三个阻击战之中,徐东阻击战的作战时间最长,作战范围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歼敌最多。可以说,徐东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阻击战。

徐东阻击战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军事和历史研究价值。

这场阻击战的主要作战区域为平原,十分适合重装备部队运动作战,且不适合阻击作战。国民党军以徐州为依托,依靠坦克、重炮和绝对的空中优势,更是有持无恐。在这样的条件下,华野阻击部队打得十分艰苦十分顽强。发生在寺山口、潘塘、狼山、太平庄和麻谷子等处的战斗,都可以说是天崩地裂惊神泣鬼。连跑到前线观战的杜聿明等人对我军战士的顽强精神都感慨万分。

这场阻击作战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它所采用的正面阻击与侧面纵深攻击相结合的的打法,有力钳制了邱李兵团的东援。使其瞻前顾后,始终不敢放胆前行。徐东阻击战非常圆满地实现了最基本的阻击作战的意图,重创了邱李兵团,保证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胜利。

有人总认为徐东阻击战没有全部完成最初的作战构想,没有实现将邱李兵团诱入包围圈进行围歼的计划,因而显得不够圆满。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顾战场上的实际变化,用一个作战计划为标尺去衡量一场战役的得失是不可取的。而不顾战场变化,把作战计划当作一个不能改变的东西去执行,更是可怕的事情,那是有可能导致失败的。

从许多资料上来看,多年来对黑山和塔山阻击战的宣传和研究都是有一定力度的,特别是在宣传方面更显突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了《黑山阻击战》的电影,后来又有了《塔山阻击战》的电视连续剧。在辽宁,还有专门的黑山阻击战和塔山阻击战的纪念馆以及经过开发的战场旧址旅游景点。而徐东阻击战,由于种种原因,好像无人过多关注,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