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风流乾隆为何六下江南

风流乾隆为何六下江南

  清一代,曾经出现过两位六下江南的皇帝。据赵炎对清史的研究,康熙六次南巡确是为了国计民生,办了不少实事,比如,康熙注重民情的察访,改善江南地主士绅对朝廷的敌对情绪,有效治理黄河水患等。乾隆六次南巡,虽说也是打着察访民情的招牌,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玩乐,几乎没干什么正经事。按说,身为一国之君,想玩乐到哪儿都行,为什么偏偏要经受颠簸之苦六次跑到千里之外的江南呢?赵炎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刻意营造“类祖不类父”的个人形象。乾隆年幼之时,聪颖过人,能文能武,深受康熙的喜爱。其父胤禛为谋取皇位继承权,曾奏请康熙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全面教育,以期父凭子贵。一些清史学家也认为,正因为康熙认为孙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的出众,所以才传位于其父。乾隆一生事事效仿祖父,唯恐有所不及。比如,康熙兴文重教,主持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等典籍,乾隆则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康熙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乾隆则拨银两江,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康熙亲征蒙漠,收复台湾,乾隆则用兵西陲,开辟新疆;康熙六次南巡,乾隆也规规矩矩去江南六次,多一次也不去;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就说不可超过祖父;康熙学识渊博,贯通中西,乾隆知道这一条自己比不了,于是,就在写诗上下功夫,写了四万多首诗。尽管父亲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务,革新流弊,为他积攥了8000万两银子,但乾隆并不想“类父”,因为雍正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社会名声不怎么样。
  炫耀大清国力,铺陈盛世繁华,为自己的“十全”政绩张目。康熙六次南巡,动机都很单纯,为国为民,不讲排场,没有对地方造成干扰,且康熙本人比较节俭,花销并不是很大。而乾隆六下江南,队伍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累计行程三万余华里、历时两年之久,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其花费远超康熙数倍。江苏学政尹会一曾上奏章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听了很不以为然。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父亲给他留下足够挥霍的国库,他用这些银子两平准噶尔、镇压回民起义、扫荡金川、靖乱台湾、降服缅甸和安南、受降廓尔喀,扬兵耀武于四方,建立盛世于当时。借南巡的机会,正可以炫耀朝廷财力,树立皇家威严,铺陈盛世之繁华,让老百姓知道他乾隆是个有“十全”政绩的好皇帝。
  逃避后宫“清规戒律”,追求“性自由”。
  清朝对皇帝性生活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承袭了明朝的制度,管理皇帝卧房事务的机构称为敬事房,最高的负责人称为敬事房太监,其任务是安排、记载皇帝和后妃性交,以作为受胎的证据。这种制度对皇帝纵欲有许多限制。一是选牌不选人,每个妃子有一张绿牌,皇帝要找哪个妃子过性生活,就必须选牌子,往往选不到自己喜欢的妃子。二是时间有规定,皇帝与妃子做爱,太监就在寝宫外等着,规定的时间一到,太监就高呼“时间到了”,皇帝如果没有回声,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复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背回去。三是经常受到皇后的干预,在后宫中,皇后对皇帝和妃子的过往拥有否决权,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妃子的住处,须事先有皇后的文件通知那妃子,文件上还要盖皇后的印信才算有效,如果没有这个文件,皇帝即使到了妃子门外,也不能进入妃子的房间。据说,这个制度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大力支持,他认为这种制度对皇家血统和皇位继承有很大好处,同时也可对后代的皇帝纵欲有一些限制。
  乾隆生性风流,那里受得了这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又不能公然违反祖训,让大臣们说自己在性生活问题上不规矩,若背上一个荒淫无度的骂名,那是相当丢脸与难堪的。乾隆自有乾隆的法子,他一方面大把花银子兴修皇家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等,然后躲到里面肆意淫乐;另一方面,借六次南巡之机大搞“性自由”,眠花宿柳,饱览江南春色,至今江南一带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乾隆南巡时的风流韵事。
  
来源于网络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