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在蒙古高原到阿尔泰山的广阔地域建立了大蒙古国,自号成吉思汗,定都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如日东升,崛起于东方大地。在1219年到1260年间,蒙古先后进行了3次西征,征服了中亚、西亚、南亚、东欧等地区的几十个国家,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属于蒙古政权的4个汗国,分封给成吉思汗的4个皇子,从而使蒙古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强大国家。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四汗国的建立为中国元代向西拓展疆土奠定了基础。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契丹贵族在西域广大地区建立的西辽(或称黑契丹),回师途中遭到花刺子模国进攻。花刺子模国是13世纪初中亚的强大伊斯兰国家。成吉思汗采取与花刺子模国睦邻友好政策,不计前嫌地派出450人的商队出使花刺子模,却被该国守将所杀。1219年夏,成吉思汗召集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及蒙古将领议决讨伐花刺子模。于是集结20万大军,在熟悉西征沿途地理险阻的伊斯兰商人的指引下西进。当年秋天,蒙古军队攻破对方锡尔河防线,占领锡尔河诸城。1220年上半年,蒙古军队向阿姆河流域进攻,先后攻占了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次年攻占玉龙杰赤(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一带)。这样就消灭了花刺子模的主力,国王摩诃末残部亡命伊朗。蒙古军两万追歼摩诃末,扫荡高加索山脉南北,大破伏尔加河流域的俄罗斯联军,转战3年,征服14国,破城30余座,歼敌17万,以小的代价取得了极大胜利,也为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进行了战略侦察。第一次西征,蒙古铁骑征途万里,西越里海,北至伏尔加河,南到印度河,将蒙古领土扩展到阿富汗、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和伊朗大部,以及伊拉克、巴基斯坦、哈萨克的一部。

蒙古军队第一次西征于1224年东返。东返途中,见到在乌拉尔河流域和里海西北有黄种人,其境遇凄惨。成吉思汗有意解救这些黄种人。1234年,蒙古消灭了金朝后,窝阔台汗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遗志,开拓疆土,征伐高丽、南宋与欧洲。1235年,组成了由各房长子、长孙率领的西征大军,术赤的儿子拔都为统帅。1236年,10多万蒙古军队集结在吉尔吉斯草原,然后兵分4路西征,进攻今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匈牙利等地。1236年蒙古军在伏尔加河下游大败钦察军队。1237年,攻入俄罗斯境内。1238年到1240年,攻克莫斯科等城,俄罗斯各公国相继败亡。1241,蒙古军队分兵攻掠今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地后东返。

蒙古统治中亚、西亚后,波斯境内的木刺夷人进行报复,屡劫蒙古商旅。1252年,蒙哥之弟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西征,征讨木刺夷。大军压境,旭烈兀采取一面进攻,一面招降的策略,两年间击溃了木刺夷主力5万余众,攻占60余座城堡,达到了不战或少战屈人之兵的目的。到1260年,蒙古军先后攻占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消灭了黑衣大食国,加强了蒙古对波斯诸国的统治。

蒙古军三次西征,先后建立了四大汗国。在拔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第二次西征过程中,于1240年建立了钦察汗国,其疆域东起今鄂毕河下游及额尔齐斯河,西至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南临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近北极圈,都城在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15世纪后期,钦察汗国分裂出西伯利亚、喀山、克里木、阿斯特拉罕等汗国,于1502年灭亡,存在262年之久。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率军第三次西征过程中,在1264年建立了伊儿汗国(或称伊利汗国),疆域为东自阿姆河和印度河,西到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抵高加索山,与钦察汗国相接。都城蔑刺哈(今伊朗马拉盖,后迁往大不里士)。1353年分裂成若干独立国家,存在89年。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原为西辽和维吾尔故地,盛时的辖境东起罗布泊,南越兴都库什山,西至阿姆河,北至阿亚古斯河,都城在今新疆霍城县境内。14世纪中叶分为东西两部,西察合台变为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居于别失八里,在明代则为亦力把里。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原为乃蛮故地,在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地区,都城在今新疆塔城。窝阔台之子海都统治时期,取得察合台领地,势力有较大发展,几乎占领天山南北。

四汗国是蒙古国的封国,直接隶属于蒙古大汗,是蒙古国的组成部分。四汗国向大汗申报版籍、户口和缴纳贡赋。1229年,窝阔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窝阔台汗国直接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后,其他三汗国则作为元朝的封国存在。因此,元初疆域极为广大,中央直辖地加上三汗国,横跨欧亚大陆。但自1333年元顺帝即位后,钦察汗国与伊儿汗国逐步摆脱大汗的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设汗庭于伊犁河上的察合台汗国依然是元的封国。

从上述历史发展脉络可知,四汗国的建立是蒙古铁骑西征的直接结果,四汗国中的三汗国曾经是元朝的封国,蒙古西征及四汗国的建立,在一个时期直接或间接地扩展了中华版图。元代最负盛名的地图是朱思本绘制的计里画方的《舆地图》。此图绘制费时10年(1311年―1320年),图幅纵横各7尺,曾刻石于江西贵溪上清宫之三华院,是一幅元代前期疆域及其周边国家的地图。身为道教法师的朱思本经常奉诏代祀名山大川,周历半个中国,实地考察地理,订正历代图籍所记,如《大元大一统志》等。对于边远地区,他“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而对“涨海(南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可信”的地区宁缺毋滥。因此,朱思本的《舆地图》贴近实际,开一代新风,对明清制图界影响很大。尽管《舆地图》及其刻石轶失,但从相关记载中可知,《舆地图》较好地描述了元代疆域,不过对边远地区描绘相对简略。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