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抗美援朝战争决策:苏联分量到底有多重

抗美援朝战争决策:苏联分量到底有多重

近年来,由于俄国历史档案的大量解密和公布,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已经逐步为各国研究者所了解。中国的参战,即抗美援朝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中美之间的战争。同时不能忘记,这也是自冷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一次真正的军事较量。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在历次战局转折的关键时刻,苏联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拟对中国出兵朝鲜以后,苏联在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学界同行。
在笔者收藏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解密档案中,最大量的是莫斯科与北京和平壤之间的往来电报。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从战争的战略部署到具体的战役和战术安排,从谈判的原则和方针到争辩的技巧和方法,何时该打,何时该停,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北京和平壤都需要征求并听从莫斯科的意见。当中朝之间或前线指挥官与后方决策者之间发生意见分歧和矛盾时,也是由莫斯科出面做出仲裁的。总之,虽说毛泽东的主张在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但最终决定还是由斯大林及其继承人做出的。

(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进行了两次非常成功的运动战,取得了显著战果,不仅占领了平壤,而且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这时,在是否立即向三八线以南发动第三次战役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意见。作为前线总指挥,彭德怀认为,经过两个战役后,部队疲惫不堪,病员增加,急需休整补充。后勤供应没有保证,大部分部队还没有冬装,弹药和粮食也接济不上。而且,越向前进此种情况就越会增加。因此,彭德怀在1950年12月8日电报中提出,如对敌人“不能给以歼灭性打击”,即使能够越过三八线或取得汉城也不宜这样做,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进军,第二年春天再战。聂荣臻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也认为部队经两个多月连续作战,非常疲劳,物资装备损耗也大,亟需休整补充。况且在第一线兵力上,中国军队也不占绝对优势。因此,向毛泽东建议推迟两个月发动下一次战役。
然而,莫斯科从政治上考虑,表示了不能停止军事行动,而要“趁热打铁”的倾向性意见。12月5 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见了中国大使王稼祥,当王稼祥探询苏联方面对于在目前条件下美国人是否会就朝鲜问题同中国和苏联举行谈判的看法时,葛罗米柯回答,现在美国方面还没有和平解决朝鲜局势的建议。接着,王稼祥问起:“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军队在成功地继续进攻的情况下,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葛罗米柯回答:“鉴于当前朝鲜的形势,提出‘趁热打铁’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十分恰当的。”尽管葛罗米柯事先声明发表的只是个人看法,但了解苏联外交决策程序的人不难想到,这一定是斯大林的授意。
同一天,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给苏联驻华大使的电报,表示苏联不希望中国代表出现在联合国的讲坛上。电报要求罗申立即向周恩来通报:据维辛斯基报告,美国人即将提出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干涉朝鲜”的问题交联合国大会讨论。苏联代表团将反对把这一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然而,如果此问题被列入议程,苏联政府必须知道中国政府的意见。电报强调:“如果周恩来询问苏联政府对此问题持何观点,您应回答说,这一次和安理会讨论麦克阿瑟的报告时一样,苏联政府认为,中国代表不出席联大讨论这一问题更为恰当。”
尽管中国在停战问题上已经有所考虑,但与苏联政策保持一致是必须的。12月7 日凌晨3 时,周恩来紧急召见罗申说:近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印度、英国、瑞典代表不止一次地向中国代表伍修权探询中国的停战条件。为了掌握主动,并表现出积极性,中国政府打算提出自己的条件。周恩来以书面方式递交了中国政府拟定的五项条件,即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逐出蒋介石的代表;召集四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周恩来表示,“在有关在朝鲜停止军事行动的现有条件送达伍修权之前,中国政府想同苏联政府商量,并请苏联政府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中国政府希望当天就得到答复。
苏联政府立即回电,说斯大林“完全同意”中国提出的五项条件,同时强调“我们认为,不满足这些条件,军事行动就不可能停止”。但另一方面,苏联又建议中国暂不要提出这些条件,而等美国和联合国先提出条件。斯大林甚至起草了中国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具体表述方法。8 为了与中国协调行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在同一天做出决议,通知在联合国的苏联代表团:维辛斯基关于停止朝鲜军事行动的建议是不正确的,在苏联代表团的方案中应加上两条,即中国五项条件中的第1 条和第3 条。
接到苏联电报后,12月8 日,周恩来即给中国在联合国的特别代表伍修权及顾问乔冠华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对谈判“应采取他急我不急的态度”。电报内容与斯大林的说法完全相同。10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不可能同意彭德怀暂时停止进攻的意见。毛泽东命令立即发起第三次战役,迅速突破三八线。12月13日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说:“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11显然,毛泽东在电报中所说的“政治”,不仅是对英美而言,也考虑到苏联和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倾向性意见,正如他在12月29日电报中说的,如果不打这一仗,“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
(二)
越过三八线的决策已定,但战役如何展开还是个问题。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彭德怀即与志愿军总部将领共同研究了情况并决定,放弃原定过冬休整的计划,坚决克服部队因连续作战而异常疲劳、兵员不足及供应不及等困难,发动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去。彭德怀说:现在既然政治形势要求我们打,既然毛主席下了命令要我们打,而我们现在打起来实际上又有很多困难,所以就一定要慎重,要适可而止。政治上要求我们突破三八线,那么,我们就坚决突破三八线。以后,则采取稳进方针。13 12 月19日彭德怀根据实际情况再次致电毛泽东,讲述了前线部队面临的极大困难,同时指出:“两次大胜后,速胜和盲目乐观情绪在各方面都有增长。苏联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朝方也有如此要求。据我看,朝鲜战争仍是相当长期的,艰苦的。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纵深加强,对联合兵种作战有利。”“从政治上看,敌人马上放弃朝鲜,对其阵营是很不利。如再被消灭两三个师,可能退守几个桥头阵地,也不会马上全部撤出朝鲜。我军目前仍应采取稳进,对部队不要太伤元气。我8 日给你的电报中,提到暂不越‘三八线’作战,以便充分准备来年开春再战。得你13日复电后,现已遵示越‘三八线’作战。如无意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有的,但攻击受阻或胜利不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毛泽东也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家,看来,强迫前线部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越过三八线作战并非他的本意,所以,他在考虑政治因素之余,在军事上对彭德怀提出的关于长期打算、稳步前进的战役部署立即表示支持。在12月21日和26日的电报中,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打法,即越过三八线打一仗后就收兵,全军主力(包括人民军)退后几十公里进行休整。
苏联驻朝大使拉祖瓦耶夫对此安排却颇为不满,他质问道:中朝联军此战役后休整两个月,南朝鲜人民和游击队遭到镇压如何解决?北京已经宣布三八线不存在,打过三八线又退回,政治上如何解释?是继续作战有利,还是待两个月后雪化路滑时再作战有利?如此等等。16然而,战局发展正如彭德怀所料,第三次战役虽然突破三八线并攻占了汉城,但联合国军是有计划撤退的,中朝联军除占领了一些地盘外,没有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什么创伤。就实际战斗力而言,中国志愿军在战场上已成为强弩之末。因此,彭德怀于1951年1 月8 日命令志愿军部队停止进攻,全军休整。
对于志愿军停止继续进攻的命令,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首先表示强烈反对。1 月9日上午,当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室得知战役已经结束,在朝部队已经停止前进后,立即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和不理解。他说,世界上哪有打胜仗的军队不追击敌人、不发展胜利成果的呢?这将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犯下丧失战机的错误。虽经聂荣臻耐心的解释,扎哈罗夫仍然坚持己见。在朝鲜的金日成和朴宪永则要求立即与彭德怀会面,并表现出对志愿军的决定非常不满,认为部队休整时间不宜过长,主张继续南进。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 月11日急电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撤至仁川及汉江以北休整两三个月,并担任仁川和汉城及三八线以北的守备。如朝方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前进,则亦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在10日和11日彭德怀与金日成的会谈中,中朝双方认识不一致,发生了争论。结果,金日成被迫同意志愿军进行休整,但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苏联大使。拉祖瓦耶夫则向斯大林告状,说彭德怀“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致电斯大林,说明了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指出只有经过两三个月的休整后,才能“最终解决南朝鲜问题”,“才能保障取得最后胜利”。“不然,我们就会重犯朝鲜军队1950年6 月到9月所犯过的错误”。面对如此分歧,斯大林一锤定音,解决了双方的矛盾。斯大林在给拉祖瓦耶夫的回电中指出:“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统帅,今后一切听彭的指挥”,并称赞彭德怀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
正是由于斯大林出面干预,关于中朝军队在第三次战役后实行休整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在1月16-18日再次与彭德怀会晤时,金日成表示朝鲜人民军单独南进是带有冒险性的,朝鲜劳动党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中方提出的为了今后更好地实施进攻,而必须利用两个月时间进行休整的建议,是正确的。
(三)
不过,毛泽东和斯大林只是同意暂时休整,而不是主张停战讲和,因为他们一致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把美国军队全部赶出南朝鲜,尽管实现这一目标对中朝军队来说已是力所不能及了。所以,当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新议案于1951年1月11日提出,并于13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后,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该议案共有五个部分:立即实现停火;举行一次政治会议以恢复和平;外国部队分阶段撤出,并做出适当安排使朝鲜人民能够选举其政府;为统一和管理朝鲜做出安排;停火之后召开一次由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国参加的会议,以解决远东的问题,其中包括台湾的地位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个事先几个小时才通知美国的新议案使美国政府进退维谷:正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指出的,同意这个议案,将“失去朝鲜人的信任,并引起国会和舆论界的愤怒”;不同意则会“失去我们在联合国中的多数支持”。而国务院最后决定支持这一议案,是“热切地希望并相信,中国人会拒绝这个决议”。与美国政府的处境相反,如果接受这一议案,中朝方面则可以左右逢源,恰如旅美中国学者陈兼指出的:立刻停火使志愿军可以合法地占据三八线以南已有的地盘,即使停火失败亦可使他们获得宝贵的时间以重建进攻的潜力。然而,毛泽东与斯大林协商的结果是,中国政府1月17日以坚持先撤军后停火为由拒绝了联合国的提案,这不仅使艾奇逊松了一口气,而且也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在绝对有利于己的条件下实现停战的机会。
中国拒绝新的停火建议还为敌方的反扑提供了借口,正当中朝部队进行休整时,联合国军立即发动了大规模反攻,中朝联军的处境十分危急。彭德怀对敌人的反攻并不感到意外,但敌人由溃退到反攻,行动如此之快,却出乎他的意料。当时,中朝高级指挥员正在开会,他们对形势进行分析后,认为中朝联军极需休整补充,才可再战。经与朝方商议,彭德怀于1月27日致电毛泽东说,根据1951年1月11日“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决议,“为增加帝国主义内部矛盾,可否播发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人民军和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邱里线北撤15至30公里的消息,如同意请由北京播出。”但毛泽东对形势仍持比较乐观的看法,他于第二天命令彭德怀停止休整,继续南进:“我军必须立即准备发起第四次战役,其目的是消灭2-3万美军和伪军及占领大田-安东一线以北的地区”。毛泽东还明确指出:“中国和北朝鲜军队向北后撤15-30公里及发布关于赞同暂停军事行动的公报,这对我们是不利的,因为敌人恰好希望当我军向北撤至一定距离,以便使他能封锁汉江时才停止军事行动。”与此同时,毛泽东将他的答复向斯大林做了报告,并询问“这样做从国际形势的角度来看是否合适”。斯大林再次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认为“从国际的观点看,不让敌人占领仁川和汉城,以使中朝部队给敌人的进攻部队以重大打击,是完全合适的”。
事实证明,毛泽东和斯大林设想的第四次战役的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下,中朝联军不得不向北撤退。彭德怀回国面见毛泽东,力陈志愿军的困难处境,终于使毛泽东认识到:“敌人不被大部消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而要大部消灭这些敌人,则需要时间。因此,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在此种情况下,我军拟让敌人进至三八线南北地区,在我第二番志愿部队九个军到齐后,再进行有力的新的战役”。“总之,在美国坚持继续作战,美军继续获得大量补充并准备和我军作长期消耗战的形势下,我军必须准备长期作战,以几年时间,消耗美国几十万人,使其知难而退,才能解决朝鲜问题”。毛泽东就此与莫斯科商议,斯大林亦表示赞同。然而,在此后几个月的战斗中,志愿军虽竭尽全力,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严重损失,也只是将美军的进攻制止在三八线附近。

(四)
在战争进行僵局的情况下,斯大林开始考虑和谈的问题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和副代表察拉普金于5月初开始与美国方面接触,透露了苏联有进行和谈的意愿。5月18日,已经退隐普林斯顿大学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
源自网络
刚刚看完阁下关于这场战争的所谓真相,又有幸拜读新作,实在荣幸得很。阁下似乎对给俺们一个感觉,就是搞了点内部消息前来广播。阁下的敬业精神确实令我等佩服,不过希望阁下在查阅所谓资料时,不要提前命题。
   中苏两国当时虽属于盟国性质,但是中国的最高指挥机构是独立工作的,阁下查阅的资料不过是来往的相互通报,或征求意见电文。所谓通报就是告诉一声,所谓征求意见就是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是否采纳要看中国的最高指挥机构的最终决策。阁下所说的中国干什么事都要向苏联汇报的情况,只有在遵义会议之前存在,遵义会议之后就成为征求意见了。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