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百团大战”内幕:80多个团参战“没打招呼”

“百团大战”内幕:80多个团参战“没打招呼”

  -作战计划虽没中央军委的正面批示,战绩却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式肯定
  -原本只投入20个团兵力,结果发现另有80多个团“没打招呼”就直接参战,还有20万民众跟着队伍打鬼子
  -遭日军疯狂报复后,解放区困难重重,彭德怀只好请饿得坐不稳的干部躺到炕上开会
    □刘强伦
 张樾丞——
  新中国开国大印出自他手
  性格导致了父亲的悲剧
  贺龙之女贺晓明——
  事隔许多年后,贺龙之女贺晓明说——
  1963年,林彪和我父亲的军内职务都是军委副主席。1963年之前,林彪老生病,毛主席就做了一个决定,说在林帅生病期间,贺老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所以,在1963年前后,军队的工作是有一些新意和起色的,比如说大比武啊,都是红红火火。但林彪不喜欢,他看不惯。
  “文革”的时候,那不就是要站队吗?拥护谁和反对谁的问题吗?你拥护林彪你就可能苟且偷生。所以,主席那个时候说:贺老总,你到各位元帅家征求一下意见,登门拜访一下,就是我们党过去的生活会的那种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
  所以,当年我爸爸到了林彪那里,林彪这几句话很恶毒哇,他说贺老总,你的问题是可大可小,可有可无。这叫什么话,标准的阴谋家。我爸爸根本理都不理,如果他自个儿知道有风险,他说两句软话,也高喊几句口号,身体健康健康,他也就不至于被人害死了。
  这就是性格问题。
  他的这种性格就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他的这个性格和彭老总一模一样。毛主席叫彭老总是彭大炮,当面就能开炮的。
  但今天来看,这种性格是需要的,需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能摇摆。工作方法可以应变,但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是不能动摇和摇摆的。
  摘编自《帅府家风》
  口述历史
  遗闻轶事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组织了一场百团大战,此举不仅获得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事隔70年后,党史专家著文,披露了百团大战鲜为人知的内幕。
  战略上,侵华日军对国共区别对待
  1940 年,日本急于将侵华战争告一阶段,以集结更多的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为此,日军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介石、汪精卫政权。一方面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加紧与蒋介石政权“和谈”;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进行持续半年多的大轰炸,还扬言要攻打昆明、西安。
  在华北地区,日军则实施了“囚笼政策”,先后建立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
  对此,中共一方面极其担忧蒋、汪“统一投降、统一反共”,希望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战迹,激起全国抗战热情,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日军据点的相互呼应,要打破“囚笼政策”,以往那种小规模的游击战肯定不行。彭德怀认为,必须打一场大的战役。


  战情综合时,意外发现百余团参加
  从 1940年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彭德怀、左权才意外地发现竟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也就是说,其中有85个团“没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战斗了。
  根据“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不但八路军总部只部署了20来个团参战,各集团同样也只具体部署了部分部队参战。因此,“百团大战”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级机构发动的,而是华北八路军全体将士积极主动参战的结果。
  百团大战还有人数与八路军正规部队相当或更多的游击队和民兵参加,并有至少20万民众参加,这更是根据地军民积极参战的结果。山西阳泉的老民兵王德顺说:“我们实在是受够了汉奸和小日本的气了!听说正规部队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着部队跑。”
  再次是大破袭带来大战机,促进更多的部队参战。8月20日,八路军在以正太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时发起攻击,战区内那些小据点、铁路、公路、桥梁、电线杆,绝大多数成为八路军、游击队和群众进行破袭的对象,日军一片混乱,参战抗日部队因此越来越多。
  一周左右的战期被延长近半年
  最初,八路军总部对于百团大战并没有规定战期,只是在预备命令中要求从部队出动之日起准备一个月的粮食,这大体可理解为作战一周左右。而最终,百团大战却进行达半年之久。
  战斗打响后的几天内,战区内日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八路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上的局势。百团大战前期的胜利,使彭德怀产生了开展第二阶段战斗的想法。9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
  为扩大政治影响,1940年12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从延安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蒋介石正发动反共高潮,我们尚须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
  百团大战开始后,日军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场“毁灭战”,对八路军进行报复。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多达5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实际出动兵力约15万人。百团大战被迫转入反“扫荡”阶段。
  于是,八路军各部一方面继续反“扫荡”,另一方面抓住机会继续打破袭战和伏击战。直至1941年1月24日,晋西北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反“扫荡”,百团大战才宣告结束。
  虽没正面批示,战绩却有正式肯定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袭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但中央军委对此没有正面批示。
  原因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是离得很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的。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具体到百团大战,聂荣臻说:“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另外,百团大战在当时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曾于1940年9月10日发布《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要求华北“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山东和华中地区“应仿照华北百团大战先例”,“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
  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连续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隆重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在集会上发表了《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的讲话。毛泽东出席了这次集会。
  虽获高度评价,却又遭遇是是非非
  抗战期间,百团大战不仅获得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但长期以来,这一伟大的壮举,却又遭遇是是非非。
  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和失误。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已经就此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在实际战斗中,不断地调整了不恰当的计划与要求。
  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其困难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在此背景下,对百团大战表现一些情绪化的批评意见,也可理解。
  最为根本的是,多年来游击战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他们认为,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扑一下就跑”,而不是百团同时参战。再加上1959年以来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和“文革”期间对老帅、老将的错误批判,更加使百团大战是非不定。
  摘编自《湘潮》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期间,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这项工作。后来,治印名家们又一致推举张樾丞担当此任。
  张樾丞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只读过几年村塾,但却写得一手好字。1895年,14岁的张樾丞来到北京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颇得老板赏识,除了干一些杂活,老板允许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钻研篆艺和读书上。
  张樾丞出师后,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店号同古堂。技艺精湛的他因给宣统皇帝镌刻过八方印而一时名声大噪。
  张樾丞接受治制开国国印任务后,便回家翻资料,用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认真画了四张印样,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一星期后,齐燕铭亲到同古堂,高兴地告诉张樾丞,毛主席已经选定了他的宋体字印样,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刻制国印任务交由他来完成。
  张樾丞激动万分,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几天后,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如今,张樾丞先生所治的开国大印已属国家一级文物,被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摘编自 《文史博览》
  老照片
  照片上的《毛泽东选集》是临时借来的。刊出一个多月后,林彪一家3口驾机外逃。
  近日,原江青秘书杨银禄著文回忆这张老照片时说……
  1971年6月8日下午,叶群到钓鱼台10号楼找江青。说话间,爱好摄影的江青表示想给林副主席照张相。
  次日下午,林彪、叶群果然来找江青。互致问候后,江青张罗为林彪拍照。见林彪没刮胡子,江青就不客气劝他把胡子刮了:“你是党的副主席,解放军的副统帅,照的相应该有领袖气派。”林彪勉强同意了。
  林彪没带刮胡刀,他的警卫员找我,我就把我的刮胡刀借给了林彪。
  刮胡子时,林彪既不用热毛巾敷一敷,也不用香皂或剃须膏抹一下,而是干刮。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刮得刷刷作响。
  刮完胡子,他们一起走进照相室。一番摆弄后,江青说:“广大党员、广大群众和广大的解放军指战员,都知道林副主席跟毛主席跟得最紧,对毛主席的著作学得最好。林副主席最好能拿一本《毛泽东选集》捧在手里。”说完,江青叫我把我的《毛泽东选集》拿来,交给林彪。
  两天后,江青让我打电话叫来姚文元和叶群,一起研究刊登事宜。姚文元看了照片,说:“林副主席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被江青同志通过这张照片完全表现出来了。我的意见,这张照片就叫《孜孜不倦》吧。我叫《人民日报》再发条消息。”
  当年8月1日,《孜孜不倦》在《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刊出,署名“峻岭”。当时,《人民日报》对此刊登消息说:这张照片把林副主席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了人们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张照片发表一个多月后的9月13日,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驾机外逃,在蒙古国温都尔汗坠毁身亡。
   摘编自《党史博览》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