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另一个“两会”

另一个“两会”

另一个“两会”
  
章立凡

  
     在20世纪50-60年代,“两会”系指民主建国会(民建)和工商业者联合会(工商联),而非现今所指的人大、政协。民建创立于1945年,是民族工商业者及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团体。全国工商联成立于1953年,成员也是工商业者,且成为与八个主党派并列的人民团体。工商联的独特地位,与50年代初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转变有一定关系。
   
  1945年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邀请刘鸿生、吴蕴初、范旭东、章乃器、胡厥文等工商界领袖座谈并承诺:中国应当建设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民族工业应当得到保护。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共不主张没收资本家产业,而主张实行调节劳资矛盾的政策。中共绝不会把爱国工商界当敌人,相反把他们看成朋友,希望大家为建设新中国共同努力。
  
  1949年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共领导人尚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注重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重申以往的承诺不变。按最初的设想,新民主主义阶段要经过十年到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的发展,但毛泽东很快变卦了。
   
  新政权成立后,对民主党派的改造随即开始。参加新政协的11个民主党派中,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并入民革,救国会则“自动解散”,其成员多数溶入民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救国会与中共关系密切,事实上改变了民革、民盟的内部成分。当时曾有计划继续整合,将民主党派合并为四个,后因毛泽东改变主意而作罢。
  
  民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其阶级属性在八个民主党派中最为明确,受到的关注也甚多。建政之初,民建内部除有许涤新、孙起孟、王新元、王纪华、陈乃昌等交叉党员外,南汉辰还直接成为民建的三个召集人之一(另外二人为黄炎培、章乃器)。民建内部一些以革命知识分子自居者,则不愿承认民建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而主张成为他们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场所。有人提出吸收会员要采取“三三制”,即资本家、工商企业职员、革命知识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后两者合成绝对多数,可“夹攻”资本家使之接受改造。在这种氛围下,很多工商业者不敢加入民建。
  
  按中共中央统战部划定的党派分工,民建应在民族资产阶级中发展成员。1949年后,荣毅仁、郭棣活、刘靖基、刘鸿生、吴蕴初、古耕虞、乐松生、毕鸣歧等大资本家纷纷加入民建。1950年统战部长李维汉提出,民建的组织方针应以“中小为基础”(即发展对象须以中小资本家为主),章乃器曾明确表示反对。此外,李维汉拟议另成立一个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社会团体,经他建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决定成立全国工商联筹备处,指定陈叔通、李维汉、章乃器三人负责。
  
  1952年“五反”运动中,□□部理论刊物《学习》连发四篇批判资产阶级的文章,李维汉提出“火烧工商界,打劫民建会”的口号,黄炎培的表态也甚激进。毛泽东一面批评他们过火,一面作出内部批示: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65页)   
  寥寥数语隐含惊天巨变——民族资产阶级将从盟友沦为革命对象。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9月又发表《改造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的讲话,将社会主义革命的时间表大大提前。
  
  在此背景下,全国工商联于同年9月成立。当时与民建并称“两会”,经常联席活动。两会的一号人物,皆与工商界有渊源,但自身都不是工商业者。民建原章程规定不采取领袖制,1954年后才成为民建主任委员的黄炎培,是著名职业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工商联主任委员陈叔通是前清翰林,曾任商务印书馆和浙江兴业银行的挂名董事。许涤新记录了“五反”后期陈叔通暗中告诉他的一段秘辛:
  
  不久前,周总理通知他,要成立全国工商联合会并要他当主任委员。他对总理的通知感到突然。他对总理说:“我是清朝的翰林,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怎么把我变成全国工商界的头子呢?”总理说:“你不是资本家,我明白,但是,你同资本家,特别是江浙帮的企业家和银行家,关系密切,大可做好工作。而且你是一位爱国老人。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党相信你,才请你出来挑这一担子。”叔老想了一想,只得表示同意……
  
  民建是“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人民团体”,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前者没有中共党组,后者则有此设置。这种双轨架构,令很多民建成员以及不敢加入民建的人,都成了工商联会员。此后历经公私合营、“反右”、“文革”等各种运动及改造,民建逐渐失去它原来的代表性。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家多在工商联内。
  
                 2010年4月21日  风雨读书楼
                                  《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7期(发表时有删节)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