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新编辑部的故事》将重火力对准了娱乐圈

《新编辑部的故事》将重火力对准了娱乐圈

   演员梁铭海在微博中写道:“《新编辑部的故事》看了一集实在受不了了。形势大于内容,表演太假太做作,故事不合逻辑,剪辑混乱。要不是黄海波主演,我真心不期待下一集!这是郑晓龙导演的作品吗,是不是纯粹挂了一个郑导的名?”“《新编辑部的故事》着实很没劲,格外不给力,相当没水平,不是黑续集,不是怀旧。老《编辑部的故事》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幽默的情节刻画故事人物,并揭露社会的不正之风,不知不觉逗人笑。而《新编辑部的故事》说话阴阳怪气,以酷似胳肢人的手段让人笑的不自然,可惜三位元老的加盟。”网友“邢哲邢喆爱高个”评论道。
  有意思的是,在《新编辑部的故事》第二集快结束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场景中,有一位模特出现,举着的牌子上写着第三集剧名《冬天里的一把火》。但这个镜头明显虚了,让人质疑主创的专业水准。
 新旧两版《编辑部的故事》,都以杂志危机开头。不同的是,1991年版着力嘲讽权威话语权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2013年版则将重火力对准了娱乐圈。嘲讽的对象从“知识分子”到“娱乐圈”,恰好是中国电视剧20年分类与属性的变革。
  1991年,蹒跚起步的国产电视剧推出了第一部别具一格的系列喜剧——由王朔、马未都、冯小刚等担任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22年后,当年《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郑晓龙,集结黄海波、陈好、王千源等主演的《新编辑部故事》换装上阵。
  两版《编辑部的故事》都以杂志危机开始。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人间指南》,生存危机来自于对于杂志文艺路线的选择,五大主角都是知识分子、文艺爱好者。因为杂志销量枪花低迷马上就要分崩离析,陈主编宣布自己即将退休,可能空出来主编职位,之后,看人下菜碟的陈主编、马列主义老太太牛大姐、精于算计的小市民余德利、颇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文艺女青年戈玲、文化小痞子李冬宝,各显其能。《人间指南》的主编职位竞争中,更多表现出的却是知识分子的刚愎自用、对权谋的一窍不通,表面上对主编一职不屑一顾,实际上趋之若鹜。
  20年后的《人间指南》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落花流水人飘零,原来的编辑部只剩下戈玲还在坚守。这个文艺女青年与李冬宝结婚后再离婚,变成单身文艺女中年;文化小痞子李冬宝转战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金枝欲孽2》即将倒闭,从海外归来的山东大妞安妮则要将《人间指南》改版为时尚杂志《WWW》。在2013年的《人间指南》,市场化、娱乐化、国际化、潮流化是通行的生存法则;老人戈玲对于文艺的坚守充满了不合时宜的气息。夸张、变形、无厘头的表演中,杂志社新人都因利益成为两面派:操着正宗牛津腔的安妮实际上是个山东大妞;自诩风流的袁帅实际上只是自命不凡地自称大腕;精于算计的刘向前把钱扒拉到自己兜里已经全然不需要旁敲侧击、曲扭拐弯。老版《编辑部的故事》中,知识分子的气节、气质、道路选择,甚至个人算计都已不复存在——不得不承认,这些不像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在当下就是那么栩栩如生的。
  1991年版《编辑部的故事》由王朔和冯小刚担任主要编剧,“王朔式喜剧”和“冯氏喜剧”中对知识分子(权威话语权及上流社会)良好自我感觉的嘲讽也就此形成雏形。公款吃喝、托人办事、利用法律漏洞的骗子、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抗涝救灾,都与知识分子的世界息息相关。2013年版的新编辑部故事百度影音中,除了依然文艺但不合时宜的戈玲外,其他编辑部成员身上已经全然没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气息,故事也与传统知识分子关注的领域大不相同。选秀、博丑出位、炒作无底线,杂志与娱乐圈、电视圈紧密勾连,讽刺的重型武器则对准了娱乐圈。从“知识分子自己”到“自己娱乐圈”,是导演下意识地自我归类,也是中国电视剧20年的分类和属性的变革——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文化消费;大量民营机构参与电视剧制作并陆续获得制作许可证后,市场化裹挟下的电视剧,已经越来越远离“知识分子”,接近“娱乐”。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