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侠客行之观看

侠客行之观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毫无疑问,金大侠的《侠客行》是他所有小说中我看过遍数最少的一部,原因无他,不过是不喜欢那个呆呆傻傻却运气好到极致的石破天而已!但其中的《侠客行》诗却是自己最喜欢的古诗之一,读之使人热血沸腾,有愿回到千年之前,拔剑而起之感!
  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尤其在城市中“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这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他自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之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古风,写的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门客侯嬴和朱亥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连横以抗秦。秦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之围,此事千载之后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那大梁城邻近黄河,後称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该地虽然数为京城,却是民风质朴,古代悲歌慷慨的豪侠气概,後世迄未泯灭。
  诗中侠客之状为“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侠客之行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之言宣“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侠客身后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全诗简洁而全面的勾勒出了理想中侠士的形象。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又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个中国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这个梦从《史记·侠客列传》开始,穿越了数千年的华人文化历史,直到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新派武侠横空出世,在梦中有七尺男儿,仗剑直行,扬善除恶,铲去不平!
  但侠到底是什么?侠是一方兵刃,或者是削铁如泥的宝剑,或者是吹发即断的好刀。及年长后的侠客便少了几份散漫与轻狂,多了几分稳重与隐忍,“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他们武艺高超,“银鞍照白马,飒背如流星”;他们为人正直,郭解罪其姊子,使箕踞者脱,可见其人格;他们行踪隐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们甘愿默默无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多么潇洒,多么正派,多么令人景仰!是啊,仰天大笑出门去,侠客岂是蓬蒿人呢!
  在现实世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行”,只能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但谁又能否认--每个男孩都想有把剑呢?
来源:http://www.songbeng.com/juqing/dsjnews/6794.html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