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曝强-5曾在中越边境冲突中大显神威
前些日子,航空学会的一次聚餐会上,从邻桌过来几位代表,带着酒杯对我说:“我们都是一直在飞‘强5’飞机的……”我说:“在‘强5’研制的早期我参加过一段工作。最初型号的编号叫做‘雄鹰302’,我一直对我们像鹰群一样矫健的‘强5’飞行员们怀着很大的敬意!”于是我们亲切地举杯共饮。
195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飞机设计室”,飞机设计事业欣欣向荣,一个型号接着一个型号提到议事日程上。我当时任总体设计组的组长,在做出第一架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之后,又主持了“初教6”的总体设计。1958年,开始构思一架对地攻击的“强击机”设计。不久,上级决定将“强击机”正式进入总体设计的进程。这个新设计,就是后来的“强5”。转瞬间,到今年2008年,“强5”开始研制已经50年过去了。
出访战斗部队
1958年夏天,“第一飞机设计室”的主任徐舜寿对我布置工作说:“你去一趟部队,了解一下部队对攻击地面的飞机的需要。”
“我一个人单独去吗?”我问。
“就你去吧。你已经作过两架飞机的调研了,弄清楚了不少问题。你不是新手了,该怎么调研你是知道的。你带回来初步结果以后我们再看。这次你先去。”徐舜寿说。
对地攻击,对我说是新一类的机型。我记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创立了这种机型,德国人在战场上受到了很大的威慑,称之为“黑色死神”、“坦克克星”。我国也进口了苏联的螺旋桨式强击机“伊尔10”,我到南方机场出差时见到过。当前将要在我的图板上出现的,应是这类飞机。
“嗵嗵嗵、嗵嗵嗵……”
炮火响处,靶场上硝烟迷漫,打得黄色的尘土飞扬。我出访的第一站,是某地一支用喷气式“歼5”对地攻击的部队。“歼5”是当时空军的主要歼击机,装有较强的攻击火力,该部队就用这种飞机作对地攻击训练。
他们和我开过座谈会后,把我带到对地射击靶场,实地观察机队对地轮流射击的训练。以高速性能为主的歼击机,在低空低速中转弯轮流进入俯冲射击,也表现了很好的机动性。那种炮火连连、打得靶场上烟尘横飞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反映,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地攻击的火力,并提出了飞机如何适应对地攻击要求的许多设想。
我访问的第二站,是某地一支使用苏制螺旋桨强击机“伊尔10”的部队,他们曾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飞行员们向我反映“伊尔10”在低空低速时有良好的操纵性,对地攻击火力很强,为防御地面轻武器的对空射击而在重要部位有坚固的装甲防护。他们给我讲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的许多轶事,如低飞中一只海鸟撞进一架“杜2”的发动机舱等。言谈中充满了他们对自己使用的强击机的偏爱。
从他们的谈话中,使我对“强击机”执行任务的特点,所要求的飞机性能、火力、装备、飞行特性等多方面获得许多宝贵的信息。有些细节也使我难忘,比如飞行员告诉我,“伊尔10”的左侧防护装甲略低了一点,使飞行员操纵油门的左手暴露在外受不到防护。只要装甲再高一点,就可以使飞行员在冒着弹雨去进攻时更加勇猛而无左手被击伤之忧。
我访问的第三站,是当时地处南方一座城市的空军学院。学院的战术教师向我介绍了对地攻击战术的最新演变方向。他主要取材于国外<a target="_blank">军事</a>资料,在国内尚没有实践过。我刚访问的两支部队得到的是已有机种上的经验,而空军学院所介绍的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对于在总体上认识这种机型无疑是很好的补充。
带着收集到的丰富信息,我回到位于沈阳的“第一设计室”,立即着手撰写调查报告。“强击机”不仅对我,而且对我国当时整个的航空工业界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收集来的情况涉及的方面很多,我感到手中的笔简直来不及写下脑中涌出的思路。于是我大胆采取在电影中看到外国人用过的办法:请一位书写敏捷而字迹清楚的文书帮忙,由我“口授”,请她当场记下来。
这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口授。内容实在太多太庞杂,如果由我自己逐个字慢慢去写,会越写越烦燥,说不定思绪会在字句中迷失方向,反而不知所云。但这天口授中我一点没有犹豫不决的时候,说话毫不嗑巴。我说完一句,稍作停顿等文书把这句写下来,便接着流畅地说下一句。说着说着,我翻开笔记本,说:“下面把这一段纪录抄下来。”然后再接着口授下面的内容。一天下来,一篇字迹整齐条理分明的调查报告就完成了。我交上去后,设计室的领导很惊奇我交出报告时间之快和内容份量的丰富。
这是国内第一次集中地谈论“强击机”,报告中聚集了设计人员关心的各种新鲜信息。十几年后我遇见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前并未见过面,他听到我的名字立即说:“啊,知道,第一份关于强击机的调查报告就是你写的。”
1985年,强5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强5成为我国第一种出口创汇的战斗机种。在法国巴黎航展上,我国第一次以实物参展,被誉为“亚洲明星”。在西亚一次盛大的打靶比赛中,强5与<a target="_blank">美国</a>、法国、苏联三种著名战斗机较量,结果嬴得了超低空飞行和打地靶比赛第一名。陆孝彭被选为我国工程院院士。
管理部门的官员下厂来视察工作时,走过隔间的大门,工厂人员介绍说,在这个门内,就是“强5”仍在艰难地维持着试制,请问要不要进去看一看?视察者沉呤了一下,终于说:“算啦!”说完掉头而去。
确实,要是去看了,最少意味着某种精神上的支持。但是,连精神支持也不给呀!
“强5”的研制,真像是在峭壁上攀登,不知何时一个或大或小的事件就会坠下悬岩。整个型号就会遭到万劫不复的命遇。
“强5”的艰苦的研制过程,经过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生活和工作遭遇极端困难的不正常的日子。研制人员拖着饥饿的身体,顶着得不到支持的强大精神压力,用超常毅力坚持工作,原型机终于七年后在1965年6月首次飞上了天空。以后“强5”的诞生仍然经受着不少磨难,又过了三年,才在1968年11月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少量装备部队。开始时进展缓慢,<a target="_blank">中国</a>人自己设计的飞机,在崇尚“洋货”的观念包围中,总的是“人气不足”。
陆孝彭告诉我说,有一次“强5”遇到发动机空中停车的意外事故,飞机在稻田里迫降,不幸中之大幸人机都没有受伤。这次事故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证明飞机在低速低空的操纵性能十分良好。而这正是“强击机”所要求的飞行特性呀!
不久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强5”大显神威,受到空军部队的赞赏。这样迎来了转机,于是该型飞机被大批投产,装备了部队,成为我国国防装备中的一个重要机种。至今,从开始投产整整40年来,“强5”已经连续生产了一千多架,装备了我国的空军和海军,并且出口到许多国家。文中我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