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机遇
海权论鼻祖马汉把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海权论。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组织庞大舰队始于元代。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标志着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历史的高峰。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
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反映到海军的建设和使用问题上,即是海军建设缺乏连贯性,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海军只是在近岸近海活动;其次是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安于现状,不求海外拓展;最后,历史上长期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国防建设上一直以塞防为重,兼顾海防。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海洋安全边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拓展,海上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海域划界、岛屿纠纷、资源开采、航行安全、海盗威胁、海上走私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一系列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海洋权利,提高海军应对、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因此,必须消化吸收传统的海权理论精华,结合新形势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创新我国海军战略理论,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