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无价国宝“三希帖”是如何辗转流落的

无价国宝“三希帖”是如何辗转流落的


王献之《中秋帖》
最是仓皇辞庙日
1924年11月5日,肃穆的紫禁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那天上午,大约是九点多钟,我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大臣们突然踉踉跄跄地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份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叫签字,……’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绍英递上的公文是《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条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绍英传达的另一句话:“他们说三小时内要全部搬出去!”
妃嫔、大臣、太监、宫女们闻讯顿时乱作一团……
而就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溥仪居然没有忘记一件事——他派人到养心殿西暖阁,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偷偷卷进了要带出宫的随身行李里。
《快雪时晴帖》原是书圣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短信: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短短的四行二十八字,却是历代文人顶礼膜拜的“圣物”,被称为“二十八骊珠”。
其实,此帖并非王羲之的真迹,大收藏家张伯驹直言不讳:“《快雪时晴帖》为唐摹,且非唐摹之佳者。”但此帖之上留有有赵孟(兆页)墨迹,自然被视“快雪”为至宝,命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在上面题字、题诗多达七十余次,又把养心殿西暖阁改名“三希堂”,将《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一齐放置在内,时时赏玩。
民国成立之后,同样喜好书画的溥仪自知不能久居宫中,就打起了“盗宝”的主意。他以赏赐弟弟溥杰的名义,将故宫文物大肆偷运出宫,兄弟俩几乎一天不停地忙了半年多,把《清明上河图》和《资治通鉴》原稿等等众多国宝卷回了醇王府。几年之后,人们在养心殿内找到了“赏溥杰单”,发现自1922年7月13日起,溥杰先后把1285件历代书画精品、68册宋元善本带出了故宫。
幸运的是,作为整个紫禁城内最有名的书法作品,“三希帖”被众多眼睛死死盯着,溥仪不敢贸然将它们也“赏”出宫去。直到不得不离开紫禁城的那一天,匆忙之间溥仪只来得及选择一样文物带走——他选择了《快雪时晴帖》。
溥仪最后的一次盗窃没能成功。他的行李运出神武门之时,守城士兵搜出了“快雪”,宝帖在最后一刻幸免于难。
当时接管故宫的是“清室善后委员会”,被查扣的《快雪时晴帖》送到面前,见多识广的专家们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此时军队尚未撤离,到处一片混乱,原物归还养心殿的话,唯恐国宝得而复失。后来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庄尚严先生也参加了善后委员会的工作。据他回忆,大家讨论之后,派人到东交民巷买了一个有暗锁对字的大保险柜,放在神武门西边一间叫不上名字的“他他儿”(小屋)之中——这里是善后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夜里有士兵看护,是当时紫禁城里唯一日夜不锁门的地方。大家将“快雪”锁在这个大铁柜里,内上暗锁,外加封条,柜里还放了本小册子,以后何人、何时、因何故打开这个柜子,都要在册子上登记。密码钥匙则由善后委员会的委员长李石曾亲自保管。
《快雪时晴帖》被清室善后委员会当成故宫的头号宝贝严密保护了起来,那么,《中秋帖》与《伯远帖》的下落又如何呢?皇室成员全部搬离故宫后不久,负责点查文物的委员会成员打开了养心殿的大门——庄尚严清楚记得,在起居室南窗下的炕桌上,溥仪出宫之时错记成是在储秀宫吃的那半个苹果还静静留在那里,而“三希堂”里那两件宝帖已经全然没了踪影。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