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两次台海危机中的中苏关系:从密切合作走向分歧

两次台海危机中的中苏关系:从密切合作走向分歧

20世纪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中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我们清楚地窥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轨迹。
    一、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的中苏关系
    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在1954-1955年间。这场危机的主角是中国和美国,其次是台湾国民党当局以及苏联政府,另外还有许多从中斡旋的国家,如英国、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第一次台海危机是继朝鲜战争后,中美之间爆发的又一次紧张冲突。所以以往关于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研究多是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去研究。实际上,中苏两国作为盟国以及在远东安全问题上面临共同的来自美国的威胁,因此在处理第一次台海危机过程中中苏之间进行了密切地接触与合作。
    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国民党当局为了使美国永远向其提供保护伞并支持其“反攻大陆”,迫切希望与美国签订一项共同防御条约。而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和阻止中国大陆解放台湾,把台湾纳入其针对“中苏集团”的遏制线中,这是美国政府的既定政策。1953年9月,美台签署了“军事协调谅解协定”。1953年12月,台湾提出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面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美台商谈缔结双边军事同盟条约、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大陆沿海进行骚扰等现实,中国再次提出把“解放台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54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 的决定。1954年9月3日,就在美台谈判缔结《共同防御条约》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拉开了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序幕。
    炮击金门是中国对美国试图分裂中国、建立亚洲军事同盟的反击。炮击金门后,台海局势变得更加紧张。1954年10月,美国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访问台湾。1954年12月2日,美台正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作为对美台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的军事反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了解放一系列沿海岛屿的战役。1955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和空军部队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台湾以北200英里的大陈岛;1955年1月18日,浙东前线组织实施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以不到两小时的时间,一举解放一江山岛。中国在解放了浙江沿海岛屿之后,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美国也不愿意看到台湾海峡危机的升级。后来,经过英国、印度等国的斡旋,中美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谈判在日内瓦举行,从而结束了第一次台海危机。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作为盟国中国和苏联进行了密切地接触与合作,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政治支持和战略配合。第一次台海危机刚爆发不久,1954年10月1日,赫鲁晓夫在北京参加中国国庆庆典时发表讲话,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支持中国解放台湾。1954年10月15日,苏联代表维辛斯基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关于美国侵略中国的行为以及美国海军对这些行为责任的提案,谴责并要求制止美国的这种侵略行为。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该条约是非法的和无效的。苏联也发表声明认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苏联政府完全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1954年12月9日,苏联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索波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这个条约在防御的幌子下,实际上要使美国武装部队对台湾的占领永久化。”
    1955年1月中国解放了一江山岛后,美国总统先是呼吁联合国斡旋停止中国沿海的战斗,后又要求美国国会授权他必要时使用美军来保护台湾安全。中国既反对由联合国讨论所谓停火问题,更反对美国武力干涉中国内政。不久,新西兰在美国的指使下,于1955年1月28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关于在中国沿海岛屿地区停火的提案,图谋制造“两个中国”。同一天,英国驻苏大使海特尔约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希望苏联政府劝告中国政府克制并参加联合国对停火问题的讨论。莫洛托夫向英国大使指出,美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是引起紧张局势的真正原因。此外,苏联代表还针锋相对地于1955年1月31日提出了制止“美国在中国的台湾和其他岛屿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行为”的提案,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要求美国从该地区撤走军事力量,反对把在中国岛屿上实行“停火”的问题列入议程,提出“在沿海岛屿地区实行停火--这里有些人企图把这说成是一种'和平的'行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阴谋”,目的在于强迫中国“放弃”它对长久以来一直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和“巩固”美国对这些岛屿的非法霸占。在中苏的联合抵制下,停火案最终不了了之,从而挫败了美国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
    经过同中国协商,苏联于1955年2月4日向英国、印度建议由苏、英、印三国发起,2月份在中国上海或印度新德里召开有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和锡兰参加的十国会议,讨论台湾地区的危险局势,为缓和危机寻找解决的途径。美国一方面反对十国会议的召开,另一方面自1955年2月5日起“协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1955年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浙江沿海海面的岛屿至此全部解放。在苏联的外交配合下,中国人民反抗美国侵略台湾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总之,由于中苏之间订有同盟条约,苏联在台湾海峡危机中给予了中国政治支持和战略配合。并且这些支持和配合,也能对美国的行为产生一些威慑作用。例如,1954年9月10日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关于台湾海峡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中国和美国因为沿海岛屿而交战,其后果将会很严重,其原因包括中国同苏联之间缔结了同盟条约。
    但是,苏联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考虑。对于中国来说,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是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出于道义原则和履行同盟者的承诺,对中国的行为采取支持的立场。而实质上,苏联更为关心的是它同美国的关系,不希望因台湾问题而卷入同美国的直接冲突。早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斯大林就已经明确表示苏联不会出兵帮助新中国解放台湾。1949年7月刘少奇访苏时,曾希望苏联能够出动空军和潜艇,帮助解放军进攻台湾。斯大林当即表示,如果苏联采取中共领导人的建议,那么将导致苏联同美国的海、空军发生冲突,从而引发世界大战。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一方面为巩固自己在国际国内的政治地位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华政策,直接促成了其执政初期中苏关系日趋密切;另一方面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同西方的关系、缓和两大阵营紧张对抗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自然不希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可能导致东西方严重冲突的行动。所以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苏联虽然公开声明支持中国解放台湾,但是它从未表示一旦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战争,苏联将依据中苏同盟条约给中国以军事援助。实际上,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中苏在军事上几乎没有配合和合作,从现有材料看,苏联专家仅仅曾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计划的制定。所以,总起来看,在台湾问题上,苏联给予中国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主要从政治上、战略上给予了中国一些支持和配合。
     二、第二次台海危机中的中苏关系
    (一)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缘起
    炮击金门,起因于美国企图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为了动摇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僵化立场,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军队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准备“反攻大陆”;同时为了反对美国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支持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发起金门炮战。这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战,外交战。在炮战发起之前,毛泽东提出了“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策略。1958年8月23日中午12点,福建前线数百门大炮一齐向金门及其附近的岛屿开火,当地蒋介石的军队受到重创。此后数日,除了炮击之外,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还在金门附近海域发生激烈的海战。美国政府立即做出了反应,从地中海、美国西海岸以及菲律宾调来大量舰只,以加强在台湾的第七舰队。以“八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