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我们台湾这些年》对两岸和平贡献比马英九大

《我们台湾这些年》对两岸和平贡献比马英九大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生于1977年,小我两岁。所不同的是,1977年我穿着配给布票做的衣服,吃着配给肉票买的肉饼,所谓“拨乱反正”还没有到来,而廖信忠他身在台湾,他的“祖国”被驱逐出联合国,只存在于地图上,不过奶粉可以随便买到。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廖信忠过了而立之年,从台湾来到大陆工作。也就是说,来到了他童年时经常听到的“沦丧”之地,和一群“匪谍”一道工作。虽不是为了“戡乱”而来,但也算不上是“光复大陆”。在台湾开放观光之前,廖信忠们可以过来“光复”,但是大陆人不可以过去“解放”,所以廖信忠不得不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当台湾发言人。相信他不下几百次回答关于吴宗宪的问题,大概也不下几百次解释他并非“国民党匪帮”,也许还得上百次地解释其实台湾也挂红旗,而不是黑旗。大概是发言到嗓子都发炎的程度,所以让他觉得有必要写一本书出来,介绍一下台湾的情况。

廖信忠很敏锐地发现了网络,而且精准地判断出了天涯可以作为“光复”第一站。他在天涯连载的帖子受到了热烈追捧,以至于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最后集结出版了这本《我们台湾这些年》。从他一个小老百姓的视角,从政治变革、娱乐节目和个人生活三个维度,按照编年体讲述了从1977年到现在的变化。希望这本刻意写成流水账式的书,能够像个失散多年的兄弟,在归来后和你彻夜长聊,讲一讲这些年里他的际遇,所有大事小事开心事伤心事。

这本书成也天涯,败也天涯。没有天涯,大概廖信忠不会被发现,也就无法成书。但是也因为天涯的缘故,想要获得天涯网友的好感和兴趣,只有从政治和娱乐两个维度下手。而在网络上发帖,最好有点私人生活方面的内容,网友也容易接受。傻子都能明白,台湾人这些年并不是都在搞政治搞娱乐,否则台湾不会变成亚洲四小龙,台湾人不会如此富裕。廖信忠想告诉大陆人一个真实的台湾,结果,还是写成一本大陆人所关心的台湾事,而且是大陆天涯网友关心的台湾事,所以就显得比较单薄,而且体例很是怪异。

不过对于大部分大陆人来说,这本书其实已经基本满足了大家对台湾的好奇心。如果想对台湾社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比较专门的书籍,但是大多走学院派的路数,反而失去了廖信忠家长里短的亲和力,很难读得进去,读得下去。更何况廖信忠现在只是用一本书开个头,未来可能把《我们台湾这些年》扩充成一个系列,届时,也许会出现我想看的《我们台湾槟榔西施这些年》。在目前这一本书里,政治、娱乐以及一个70后的个人历史,已经足够大家消费。

读《我们台湾这些年》,一直有种很奇怪的感受。第一,觉得无论如何,廖信忠他们和我们还是很像。无论民进怎么嚷嚷,民意如何支持,感觉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依然很中国。第二,由于两岸在娱乐业上的充分合作,尤其大陆最近三十年来对台湾娱乐节目的不断引进,让人读了觉得时空交错,都是相同的事情,无非发生的地点移到了台湾。第三,廖信忠是70后,但是他的人生轨迹和大陆的70后大不相同,生活的变化也和大陆大相径庭,然而我们经历了相同的时光,听过一样的CD,感觉他是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的自己。很难从头脑里挥去一个念头:如果我在台湾的话……

我们见识过许多台湾政治家,比政治家更多的台商,比台商更熟悉的台湾艺人。但是,我们少有机会认识一个普通台湾人。即便我们认识,也不大可能和他们聊得那么深入,进入他的私人生活和私人感受。廖信忠是第一扇这样的窗子,让我们在报章、电视之外,看到一点台湾普通人的生活,听到一个普通台湾人的想法。所以,和漂亮的马英九先生相比,廖信忠这样的普通台湾人可能对两岸和平的贡献更大。这是因为,用飞弹干掉一个所谓“台独分子”似乎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用飞弹干掉一个具体的廖信忠,那个写书给我们看,和我们聊台湾流行音乐的廖信忠,和我们一样在为生活奔波着的70后廖信忠,那就会是个大问题。

文:专栏作家、著名媒体人和菜头
我咋发不出帖?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