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对印作战,中国的劣势在哪里?

对印作战,中国的劣势在哪里?

一、战场远离纵深,道路少质量差,机动困难
一是机动距离远。本地处青藏高原西部,远离我纵深腹地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战役主力从集结地域机动到作战地区,要完成千余公里的行程,其中有三分之二是高寒山区。而战区各战役方向间的距离也达百余公里,如从叶城至三十里营房距离达367公里,叶城至甜水海579公里,三十里营房至狮泉河674公里,三十里营房至普兰1092公里。比如97年*师部分官兵赴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从莎车到达三十里营房驻训点,途中翻越了3个达坂,经9处水毁路段、4处塌方地段,人工抢修7处不便车队通过的地段,总行程446公里,平均时速20公里,共耗时4天时间。
二是机动方式少。既无铁路,也无空运和水运,交通运输完全依靠公路,运输方式单一。公路也未构成网络。现全区干支线道路,总长6579公里,平均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公里1.6公里。大部分道路为六级以下标准,坡陡弯急,曲半径小,路况极差,路害较多。该地区唯一纵贯南北的新藏公路,担负着战区腹地至作战地区和边防一线大部分的物资、装备、人员的输送任务,运载强度极大。这种单一的运输方式和路况对部队机动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机动保障难。部队在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的高寒山区实施远距离机动,保障问题尤为突出。一是道路保障困难。除新藏公路路况较好外,黑阿公路和拉普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沿线荒无人烟。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机动道路漫长,数千公里路线的维护力量极缺,难以保障道路的全线畅通。另外,印境列城至我新藏公路重要补给站甜水海,直线距离仅220公里,至我三十里营房仅250公里,以及阿卡子、赛里亚克等达板均在印空军有效作战半径之内,战时极易受到攻击而中断交通,修复起来极其困难;二是食宿保障困难。新藏公路沿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保障营级规模兵力食宿的兵站,如团以上规模的兵力机动,食宿主要靠部队自行保障;三是技术保障难。公路沿线没有汽车修理厂,更没有军械修理厂,战时既使开设一定数量的野战修理所,也难以承担大量车辆、装备的维修任务。
四是机动任务重。机动任务繁重主要表现为:一是机动任务广泛。在时间上,不仅在战役准备阶段要通过机动完成战役部署,而且要贯穿于战役实施的全过程;在内容上,不仅有兵力机动、武器装备机动,而且还有物资器材机动;在行动上,不仅完成防御作战中的坚守、支援、反空降、反突击、封闭突破口,而且也要完成反击进攻作战中的穿插、迂回、包围、追击;在规模上,不仅有边防二线营、连规模的机动,而且还有从纵深地区师、团规模的机动。机动任务广泛与机动方式单一的矛盾,加大了机动的强度。二是高程位移悬殊。新藏公路起点叶城海拔1443米,终点普兰海拔3600米,全线高程位移近5000米。加之作战地区大多在海拔4500米以上,部队战役机动,从海拔1400米的平地到海拔6000米的高原,无论人员还是装备、车辆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高寒地区的恶劣环境,无疑增大了部队机动的难度。
二、战场容量不足,协调控制困难,作战行动受限
天空、阿里地区面积达41.28平方公里,正面宽达1050公里,加上其战役后方新疆南部地区,战役地幅广大,但适宜交战的地域却十分狭小,战役力量使用和作战规模受到限制。在主要作战方向的边境地区,除少数的纵向山口通道外,很难找到迂回路或横向路,战役力量的机动和展开,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等重型装备使用均将受到较大限制,控制通道要点往往成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都将主要围绕通道进行。防御时多以扼守要地为重点,将严密控制可能作为进攻轴线的谷地、通道及山口,形成守点卡口、以点制面、以面制线的纵深防御体系;进攻时主要依托或利用通道,才便于展开兵力兵器,便于快速直插纵深打击敌重心,便于机动、协同和支援保障。由于通道狭小,不便于大部队和重装备展开和使用,因而,每次投入交战的力量将十分有限。此外,由于战场内人烟稀少,物资匮乏,作战物资难以就地筹措,主要依靠伴随保障与纵深的后方支援,加之受战区内不良路况与高寒地区恶劣气候的影响,很难完全满足战役所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作战力量的投入和战役的规模。同时,各作战地区相距较远,受机动条件限制,战役进程呈现出相对分散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加之战役中情况复杂多变,各种通信联络方式又受山地地形的限制,造成前方与后方之间、不同方向之间,不同军兵种之间,协同作战困难加大。使各参战部队的联合行动受到影响,使战役指挥员对战场的整体控制和对各战役力量进行指挥协调的难度增大,战役指挥体系及指挥方式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三、战区植被稀少,难以隐蔽伪装,行动透明度高
中印边境西中段地区受气候、地质的影响,地表均为高山冻土地和荒漠戈壁,有些地方呈草原荒漠地,除少数河谷地区有少量植被和农作物外,其它广大地区地表光秃,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可供利用的植被几乎没有。加之,山麓戈壁和盆地边缘本身隐蔽条件差,部队只能靠山谷、山脚和有限的植被进行隐蔽。部队集结配置地域相对减小,难以隐蔽伪装,战役、战术企图易暴露。例如在62年西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当我康西瓦前指得知巴里加斯之敌准备逃跑时,急令扎西岗守卡分队插向敌侧后,切断其退路,取关门打狗之势,尔后等待主力到达后全歼守军。但当扎西岗小分队沿西山小径迂回对敌实施包抄时,因地面光秃,行动被印军发现,遭敌猛烈炮火拦击,前进受阻,西山山沟小径未能切断,给印军一个逃窜的空隙。另外,该区干支线公路,大部分沿途地表光秃,除个别峡谷路段隐蔽条件较好外,其余路段完全对空暴露,对于部队的机动、集结、开进、展开等各种作战行动影响很大,无疑就增大了战场透明度。尤其是坦克、装甲等重型装备行驶过后留下的车辙、泛起的尘烟及机器发出的轰鸣声等暴露征候加大。加之战区所赖的机动道路和作战地域都距敌较近,作战部队就很容易遭敌炮、空火力的打击。比如:新藏公路及其它为数极少的道路在该地区穿山绕谷,曲折蜿蜒,从空中观察,特征就十分明显,部队大规模机动极易暴露,从而增大了我“动中藏”的难度。因此,在该地区作战,战役机动集结无论是由集结地域向战区实施的上千公里的战役机动,还是在战区内做横向的移动,能否迅速有序的组织、高速隐蔽的实施,是牵动战役全局的关键。
四、自然环境恶劣,非战斗减员多,武器装备效能降低
本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空气稀薄,空气含氧量比平原地区减少30%-65%,大气压只及海平面的60%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昼夜温差达15-20℃,最大温差30℃,冬季寒冷期长达6个月(11月至翌年4月),冬季平均气温为-12℃,最低达-40℃,积雪期长达7个月(10月至翌年5月)。紫外线辐射强度高出一般平原地区40-50%。全年平均风速17米/秒以上的大风有140多天,年平均风速3.2米/秒。年降水量为37毫米,且多集中在6-9月份。当地流传一道歌谣;“长年穿棉袄,氧气吃不饱,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日晒皮肤曝,风吹沙石跑”,形象地反映出恶劣的自然环境。
初到高寒山区的人员易发生高山反应(即高原适应不全症),其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失眠、少尿及流鼻血等,还易患呼吸道疾病、肺水肿、急性心肌病及雪盲等。由于严寒缺氧,呼吸困难,部队遂行任务时,体力将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4500米时,体力只及正常情况下的60%。部队行动缓慢,时速仅为1.5-2公里,比平原地区行军速度低约50%,爬一个比高400-500米的山头,未经高原行军锻炼的部队需要3-4小时。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上,1小时攀高,垂直距离为100米,几乎每攀登3-5米就要坐下来休息,在750米的冲击距离上,途中短停顿5次,仍然感到吃力,体力不支。加之恶劣天候的影响,部队容易出现冻伤、晒伤、摔伤等事故,增大非战斗减员比例,削弱整体战斗力。据统计;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冻伤与火器伤之比就高达1.2:1。通常战役军团必须花1-2周(至少一周)的时间适应战场环境,并需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保障工作,使得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武器装备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技术性能普遍降低。主要表现为:枪械机件易损坏,武器射击易产生不连发、哑弹、远弹、偏弹甚至冷射等现象;飞机由因发动机推力和升力减小,使起降滑行距离延长;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探测精度降低,确定射击诸元困难,命中率和精度下降;核、生、化武器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干燥、积雪较多、大风等因素影响,使光辐射、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加大,使识毒、判毒困难;车辆、工程机械因高寒山区缺氧,低温环境恶劣,使其机械磨损增大,发动机功率降低30%,载重量减少25%,耗油量增大30%,时速降低50%,故障率增多30%;通信手段,由于高山的阻隔,中、长波通信将难以实施,战场通信将依赖于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同时高山的遮蔽也将缩短卫星的有效侦察时间。另外,在风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无线电通信因电离层的变化,通话时断时续,有时会完全中断。有线通信线路架设费时费力,线路维护十分困难。凡此种种,都限制了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影响着战役的进程。例如,在62年自卫反击战红山头战斗中,喷火器出现了冷射情况。当时喷火手何汝亮在步兵火力掩护下,进至有效射程后,向地堡喷火,第一瓶、第二瓶接连发生冷射,第三瓶才喷出了浓烈的火焰,消灭了守军。

   
照此看来;当中印两国真的有战事时,按楼主的意思我们最好还是先和“阿三”商量一下等俺们西藏战区的条件好了以后再战吧!!!
啊三真的不服.很早就看出来了

加油

加油!!!!!我支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TOP

你支持什么呀,看文章了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