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春晚”为什么要这么牵强地运用网络语言?

“春晚”为什么要这么牵强地运用网络语言?

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不少,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力地选取和运用了网络语言。
有的节目运用的比较恰当,有的几乎是生拉硬拽进作品中间,给人的感觉十分别扭和难受。


比如:
冯巩演的那个小品《不能让他走》,运用的网络语言大概有上十句,整个成了2009年年度流行语的“拼盘”大杂烩。
——你长得也太随随心所欲了。
——那也不如您长得才为所欲为。就这张相也长得太下不为例了……
——你别冲我喊爹(音同跌),我最近刚买了股票。。
——老爷子唱的不是歌,是寂寞!
——我是雷锋的传人,我叫雷人。
——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传说。
——我妈妈喊我回家偷菜!
——一个人的时候……出来羊音了,我说你能不能说点人类语言?


我个人觉得,其中“我妈妈喊我回家偷菜”和结尾时冯巩一句台词:“我不是雷锋,我是雷锋的传人,简称雷人。”等网络流行语运用地非常牵强和不恰当。
别说有很多中老年观众不知所云,就连年轻观众也会觉得这种说法很突兀,起不到应有的叫人捧腹的喜剧效果。


再比如:
姜昆的相声《和谁说相声》,除了大规模地把电视剧《潜伏》的对白拿来调侃外,再就是“嫁接”和“篡改”了大量的网络语言。
——一山不容二虎,两只老虎相容只有一种可能,一公一母。
——以迅雷掩耳盗铃铃儿响叮当影星战斗暗度陈仓早睡早起隔火向往不能忍受胯下之辱坚决给他胯下一枪
——动物的种类一天天减少,人类的种类在一天天增加。
——我的才能就像怀孕,时间越久越觉得肚子里有东西。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在旁边的几棵树上多试几次……
——你经典,我时尚;你是互联网,我是防火墙。
如此等等。
很早以来,姜昆的相声一直注意吸收运用“网络元素”,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新奇”和“时尚”的色彩。
但这次的演出,却也叫人感觉,他的相声被网络语言抢去了风头,丢掉了用“包袱”逗乐观众的传统手法和特色。


为什么会这样?
小品和相声的编剧作者真的“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不是骂人)了吗?
当然不是。
而是偷懒啦。


首先是在作品的构思上偷懒。
能写出一部好作品,包括小品和相声,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长期地深入生活,得辛苦地开动脑筋。
短短的十几分钟,能呈现一个既有思想内涵又有艺术造诣的作品,委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生动传神的细节展示,简直是太困难了。
而网络上、电视里有别人创造的现成情节和包袱,顺手拿过来稍加修改就塞进自己的作品,却非常的方便和快捷。


其次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偷懒。
小品、相声都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这种东西,虽然人人都会说,人人都能说;但是要说好,说对,说了别人听了会笑,而且能从笑中得到思考和启发,却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在创作中对大量的普通语言进行吸纳、提炼和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得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心血。
而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民,每天都在进行语言的创新和创造,把他们中间的出色成果拿来放进自己作品里,只是弹指一挥间啊。


再次是艺术表达上的偷懒。
小品和相声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为了表达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连,作者和表演者就采取了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表达方式。
眼下,网络占据了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生活,大量运用网络语言,能和年轻观众大套近乎,气味相投,打成一片。
而且,能熟练地把网络语言运用在自己作品中间,好像更能证明作者是年轻有活力的,是时髦而不落伍的。


然而,小品和相声,毕竟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应该有它们自己的特点和特色。
它们可以灵活地学习和借鉴网络语言,但不能为了接近网络,而把网络语言加以勉强地搬运和滥用。
否则,大家尽可以在网络上玩就是了,何必还要费时、费力、费钱地搞什么“央视春晚”呢?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
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更丰富更广阔的生活艺术的展现,而不是内容和形式的重复。
网络流通太广,所以他们想深入人心吧,呵呵~~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