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研究官场腐败】圈/子..........

【研究官场腐败】圈/子..........

官场“圈子病”蔓延殃及国家安危


2010年02月15日09:13人民网


众说纷纭“小圈子”


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陆彩鸣:领导干部要破除“小圈子”的关键在于加强党性修养。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能够自觉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搞“小圈子”,那些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之徒又怎能近得了自己的周围?自己又怎能陷入“小圈子”里而不能自拔?所以,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
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张滨:如果领导干部能够始终将老百姓纳入自己的“小圈子”,那么这样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好干部,理应受到人民的爱戴。因此,各地组织部门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够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而对于结党营私、以权谋利的行为,则要严惩不贷。
广东省鹤山市组织部副部长张学东:要让领导干部摆脱“小圈子”,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干部的自律,制度建设与落实更重要。只要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作,权力的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同志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便可少一份“心结”,真诚和谐地相处。这样治标治本,既能保证各级领导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又保证了权力不被滥用。
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陶于祥:破除“小圈子”,首先要靠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其次是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规范用人制度和用人程序,加强廉政建设和群众监督,把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变成能管、可管的问题,“老虎不可怕,只要有笼子”。
畅所欲言“小兄弟”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发改委杨凤来:历史经验证明,领导干部放眼五湖四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看人、处世,心胸要广,视野要宽,率先垂范,不交“小兄弟”。与其身陷“兄弟”中,不如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提高决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兄弟”给你编的“万花筒”里解放出来。
江苏省兴化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广勇:在规范领导干部“八小时内”用权管理、“八小时外”行为监督的基础上,我觉得应该按照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把结交“小兄弟”情况纳入干部日常考察、民主生活会、年终述职述廉和群众直评范畴,与进退去留接轨、与“乌纱帽”挂钩,相信那些有结交“小兄弟”念头的领导干部们就会望而却步,一些已经交上“小兄弟”的领导干部也会忍痛割爱,领导干部身边的“小兄弟”们就会越来越少。
七嘴八舌“小嗜好”
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陆德银:收藏古玩、文房四宝等“小嗜好”不失为陶冶情操的良好方式。但是,近几年来,不少投机钻营者,煞费心机地在掌权者身上“投石问路”,专门研究某些领导干部的“嗜好”,不惜重金“献宝”。领导干部一定要擦亮眼睛,免费的午餐根本不可能存在。
江苏省姜堰市委组织部李鸿贵:“小嗜好”容易引发三种“病”:
一是懒病,谈及工作昏昏欲睡,提到“小嗜好”眉飞色舞,不仅业余时间全部用来鼓捣“小嗜好”,工作时间也沉溺其中,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庸病,遇到复杂矛盾和问题束手无策,说起“小嗜好”,却能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三是贪病,“小嗜好”有可能成为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突破口,如果领导干部抵御不住诱惑,就会堕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石胜富:领导干部握有实权,客观上有满足嗜好的条件,比常人更容易沾染上“小嗜好”。有的领导干部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嗜好是个人隐私,即使放纵一下也无所谓,其结果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被人利用,原因之一就是自我放纵。若想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关键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留缝隙。
专家评论
警惕官场“圈子病”蔓延
赵丰
圈子本是个数学名词,标准的定义是:圆而中空的平面形;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是集体的范围或活动的范围。社会生活,圈子无所不在。人们以不同的纽带为半径,可以划出不同的圈子,各种大大小小的圈子交织而存,各色人等也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中。
“圈子”对于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在政治词汇中,与圈子相近的表述还有很多:宗派,帮派,党羽,势力,班子,集团(体)等等。简言之,一个官员置身于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
领导干部也是普通公民,除了日常的工作接触以外,也需要社会交往。从大的方面说,领导干部应有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团结到一起的“君子”。在中国古代,这类人物基本上是一些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读书人,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学而优则仕”,想为君王分忧,想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从小的方面说,领导干部也有因个人学历、经历、兴趣爱好为纽带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的交往,以血缘、地缘而定的亲戚、老乡的走动等。只要是正常的交往,他人无可厚非。
“圈子”本身并无大错,但当“圈子”一旦成为官场腐败交易平台时,其破坏力相当惊人。
“圈子病”正在成为腐败的变种,破坏着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成为民主政治的大敌。
一些人在“小圈子”里醉生梦死、尽展其贪婪本性,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大圈子”则俨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
近年来被揭露的大案要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从联成一“窝”、结成一“串”的小贪官里,“成长”出大贪官,从一堆小案件“培育”出大案件来,“拔出萝卜带出泥”已成了当前的腐败“风景线”。
“圈子”的本质就是利益联盟,利益是“圈子”的润滑剂。结“圈”之人心态各异,但目的无非是为了从“圈里”获得好处,达到权力的“利益共享”。
从现实暴露出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出,搞“圈子”腐败的人,轻者是非不分,重者贪污腐败。
是非不分在于只要是“圈”里的人,难办的事变得好办,不能办的事变得能办。只要是“圈”里的人,有了问题甚至错误,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
只要是“圈”里的人,没有成绩可以帮你造出成绩,小成绩可以帮你吹成大成绩。这一点在选人用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领导干部一旦产生“小圈子”意识,那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会首先围着自己的“圈”内人的利益转,选人用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圈子内的人。你是我这个“圈子”的人,不管你德才如何,都委以重用。不是这个“圈子”的人,不管你多有才干,就是不用。
现实之中权力圈的腐败案件屡有发生,如此频繁的大面积的政坛塌方,已殃及共和国大厦之安危,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认真加以治理。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一是懒病,谈及工作昏昏欲睡,提到“小嗜好”眉飞色舞,不仅业余时间全部用来鼓捣“小嗜好”,工作时间也沉溺其中,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庸病,遇到复杂矛盾和问题束手无策,说起“小嗜好”,却能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三是贪病,“小嗜好”有可能成为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突破口,如果领导干部抵御不住诱惑,就会堕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庸俗的江湖义气替代了国家的法律和原则。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