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评】“真话”太少只因“官话”太多
媒体时评:“真话”太少只因“官话”太多
2008年07月25日10:46 法制网—法制日报 冯海宁
阻碍领导干部听到真话的原因到底在哪?谁不讲真话?谁不听真话?日前,围绕“官员真话困境”,通过问卷调查、官员访谈、专家撰文等形式,就领导干部面临的真话困境展开了深入探讨。77.4%的受调查者认为,“说真话很容易受到打击报复”,阻碍人们说真话。(7月24日《人民论坛》)
这组“官员真话困境”的文章,从机制、体制、制度等多个层面反思原因,探求解决之道,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剂药方。笔者建议官员们多读一读倡导官场真话的文章,只有官场掀起说真话的政治风气,公众才敢于说真话,才能多说真话。
对于社会现实中真话太少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以为,“真话”太少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说真话的保障制度太少,也不仅仅是假话挤兑了真话,而主要在于官场的官话太多、太大,就对想说真话、想听真话的人构成某种威胁。换言之,真话太少也是官场习惯性“统一言论”的负面效应。
虽然说,有的官话是假话,但官话并不等于假话,很多官话并不能用假话来概括。常见的官话既包括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也包括假话和真话,真真假假,很多时候难以让人分辨。正是因为官话中渗透着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废话,而真话相对要少,因此,“官话”成了一个贬义词,还有一个别称叫“官腔”。
为什么说官话太多就导致真话太少呢?从官场本身来说,官话太多就对真话造成了一种压制。一方面,官话多出自一些位高权重的人之口,基本就对所有问题定调、定原则了,谁还敢和领导较劲说出不一样的话?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上面怎么说的下面就必须怎么说,高度统一,甚至以避免歧义、误导为由,下属丝毫发挥的空间都没有。
另一方面,官员们习惯于说官话。说官话很多时候已成惯例,即善于说官话似乎才像掌权之人,才有身份象征。更重要的是,不仅一些领导喜欢听官话,而且一般的公务人员也爱听官话,既省事又保险,因为官话往往像橡皮泥一样,从那个角度都能解释得通,而且官话维护的都是官场集体的利益。除非某些官话自己露了馅,或被公众揭穿,才不得不实事求是的说真话。
从公众的角度来说,由于听不到多少官员的真话,就对官话产生了听觉疲劳。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官员在台上滔滔不绝,而公众在台下却是各行其是,或者呼呼大睡。究其原因,就是上面爱说官话,下面不爱听官话,供需不对接。显然,这样的官话对公众而言,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还不如听评书。再说,官话大肆风行而真话太少,也与公众缺乏监督激情有关。
更为重要的是,官话有大行其道的路径,而真话却相对缺少这样的路径———官员拥有的话语权比公众多很多。笔者以为,要想让公众喜欢听真话,官员们必须要多说真话;要想让公众爱说真话,必须广开言路,给公众更多表达的机会。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信息技术进步,平面媒体开设言论版面,网络媒体开设各种论坛,推动了说真话,让真话正在越来越多,官话受到了一定抑制。只是,种种迹象表明,如今依然还有一些官员没有养成说真话的习惯,官话还占据着他的思想。因此,纠正真话太少、治理官话太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积极推进民主监督,让公众、公务人员敢于说真话,敢于戳穿官话中的假、大、空,从而让真话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让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废话等没有市场,让真话为政府决策、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