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驳张宏志关于台儿庄昆仑关战役的谬论(z)

驳张宏志关于台儿庄昆仑关战役的谬论(z)

在网上读到张宏志先生《不能为国民党抗战平反》及附文《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抗战史专家张宏志访谈录》(原载《民情与信访》1995年第一期。原文附在2楼),又下载了张先生大著《抗日血战三部曲》(下简称《三部曲》),对文中有些史实和观点颇有不同看法。就张文中所述台儿庄和昆仑关战役及国民党抗战等,笔者亦发表一些拙见,冀求教于张先生。
    一、关于台儿庄战役
    在访谈录中,张先生对汤恩伯部在台儿庄战役前后对滕县守军王铭章部的见死不救和避战,颇多指摘。汤本人及所部在该战中的表现固然有诸多应受指责处,如配合不力、作战行动迟缓致贻误战机等,但张先生的言辞却颇有不中肯甚至乱弹一气处,给人以不了解史实的感觉。下面就此略作分析。
    (一)汤恩伯部的编制及在台儿庄反攻前简要作战经过
    1,编制
    当时汤部第20军团下辖:第13军(汤自兼军长,辖张轸第110师、骑兵团,张轸师于1938年3月21日调归孙连仲第2集团军指挥,骑兵团26日调往临沂战场、31日调回)、关麟征第52军(辖郑洞国第2师、张耀明第25师)、王仲廉第85军(辖陈大庆第4师、张雪中第89师)。名义上是三个军,实际上只有五个师,这在国军里司空见惯,中央军为便于日后扩充势力,有兵无兵,占个番号先!而地方杂牌军实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空番号,未几,空番号即会被撤销。如庞炳勋在被授予军团长名义时,就曾在授旗典礼上发牢骚:“我们是天下第一军,一个军团辖一个军,一个军辖一个师。”【1】
    张文中说汤部两个军,明显是基本史实有误。
    2,作战简要经过
    (1)在沙沟与日军接战的是第52军第2师之一部,而非整个52军。3月17日晚,第52军第2师第6旅到达前线,在沙沟附近王仲廉军左翼占领阵地,18日晨,与日军接战。李宗仁在18日14时电蒋称“关(麟征)军2师之一旅在沙沟附近与敌接战中,关军长率2师另一旅在运河布防,其廿五师正运输中。”   【2】从白崇禧回忆录中亦能得到印证,“我关麟征军先头师之一旅,在沙沟占领阵地拒敌前进。”【3】18日第2师全部到达,次日晚第25师全部到达。郑洞国和覃异之在回忆文章中称“(第52军)军部及二师于3月17日到达,二十五师于18日到达。”【4】实际上,17、18日到达的并非两个师的全部。
    张宏志先生在访谈录中称日军“在沙沟击败汤的第52军”,显属不确,因为在沙沟与日军接战的只是第52军第2师之一旅,并非整个52军。
    (2)退入抱犊崮的是第85军,且并非所谓“避战”。25日拂晓,进入郭里集的第52军第25师第75旅之一部与日军沂州支队的先遣中队互相发现。第52军部队立即将敌碉楼包围,并调来炮兵进行攻击。经战斗后,该日军中队大部被歼,仅十余人突围逃至枣庄。枣庄日军沂州支队在第25师围攻其先遣中队时曾派出数百人进攻郭里集,企图救援,被第25师击退。与此同时,第52军第2师从鹁鸽窝向枣庄进攻,但被击退。汤恩伯率第85军主力在抱犊崮山区按兵不动,仅令派出1个旅与第52军协同作战,而该旅仅派出1个团、该团又仅派出几个排的兵力在枣庄外围进行了袭扰性攻击,然后又退回抱犊崮山区中。
    张先生在访谈录中称“汤部的两个军5万余人又急退至抱犊崮山区避战”,显系以偏概全,退入抱犊崮的是第85军。从汤部两个军此后参加了一系列作战的事实来看,说它避战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31日,日军坂本支队数千人突袭关部,当时关身边仅有警卫营数百人,处境危险,后援军赶到才击退日军。4月1、2日,关部向盘踞在兰陵、洪山一带的日军进击,歼敌500余。正因为关部在台儿庄及附近战场的英勇善战,才使得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惊叹“关麟征一个军应视普通支 那十个军”,也才使得当时国人称孙连仲和关麟征为“孙钢头”、“关铁拳”【5】。
    第85军作战经过从略。
    (二)汤部有无坐视不救滕县王铭章部及退入抱犊崮是畏敌避战还是遵命而为
    1,汤部有无坐视不救滕县王铭章部
    张先生在访谈录中说“奉李宗仁命前来增援的蒋介石的精锐嫡系汤恩伯部却在进至距滕县只有15公里的官桥后,36小时按兵不动,坐待122师全军覆没”,在《三部曲》P205(此为电子图书,页码不同于纸质图书,下同----此注)说“蒋介石将位于亳县的汤恩伯第20军团(辖两个军5个师,约6万余人)派往前线,该军团第81军(军长王仲廉)16日进至滕县南20公里之官桥即停止北进。”(此两语中的N多处基本史实失误先按下不谈)皆是指责汤部对滕县守军坐视不救,然则实情却并非如张先生所言那般简单。
    从蒋介石15日23时致电程潜“着汤军团长亲率王仲廉军开临城归李长官指挥,关麟征军开商丘,张轸师仍在蒙城待命”【6】始,汤部即出发。汤部先头部队到达官桥附近的时间,从李宗仁16日17时致蒋介石等密电“刻85军之第4师已到临城下车,89师正向临城输送中”【7】可以看出,应该是16日下午,那么,此时距“17日黄昏,滕县城破”哪里有36小时呢?
    16日晚,汤令85军先头部队在官桥一带占领阵地时,85军尚未全部到达。因车辆运输极缓,迄至17日晨,汤部“八十九师尚有两营未到,关(麟征)军全部未到,军团部亦全部未到。”【8】王仲廉部在进至官桥后,是主动“停止北进”还是“被停止”?黎东方先生的说法是:
    “八十五军首先到达临城的,是张雪中八十九师的二六七旅。旅长是舒荣。到达的那一天是三月十六日,滕县的攻防战正在惨烈进行,却已有三、四千名日军越过滕县,进抵官桥,在官桥挡住了舒荣这一旅。
    舒荣对这三、四千名日军搏斗,一直斗到十七日的晚上,才丢掉了官桥,退守临城。可惜,在这时候前后,滕县的守军已经于激战了三天两夜以后,不再能够支持。”【9】
    李宗仁16日20时致蒋介石等电“第4师之一团在滕县东南关与敌接触,一团正向沙河前进,先头一营已到达”【10】,则可以印证黎东方的说法基本可信,惟在85军第4师和第89师的到达顺序上,二者有异。能同时印证黎东方说法的,还有王辅《日军侵华战争》一书,“上述增援部队(指第二十二集团军一部和舒荣二六七旅)均因遭敌63联队与其配属的炮兵和装甲部队的阻击而未能到达。”【11】
    在回忆录中称汤恩伯“不善战”、“怕死”、打仗形势不利时“便竭力避战”的李宗仁,在汤部救援滕县一事上,称:“汤部八十一军(应为85军)先抵徐州,即乘火车北上支援第二十二集团军的作战,不幸滕县城已先一日陷敌,迨汤军团全部到达,已不及挽回颓势”【12】,这应该算是客观之言罢,因为,鉴于李、汤之关系及其对汤的评价,实在看不出李有什么理由会刻意替汤遮拦什么。且从李在17日14时致电蒋介石等,转述汤13时致其电稿“请令孙副总司令震饬令该守城部队务努力支持该城至十八日拂晓,伊(汤)负责解围。本十七日先以一团支援守城”【13】中,亦可看出汤部并非一直“按兵不动,坐待122师全军覆没”,甚至在所派援军为敌阻截后尚未放弃解滕县之围的努力。
    由此可见,张先生指责汤恩伯部按兵不动,坐视不救滕县守军,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有悖于基本史实的。
    2,汤部退入抱犊崮是避战还是遵命而为
    这一点,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的也很明白:“部署既定,敌人果自滕县大举南下。汤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敌人作间断而微弱的抵抗后,即奉命陆续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东南的山区。”【14】
    (三)略谈上述转引的张先生《三部曲》和访谈录中的基本史实错漏或自相矛盾处
    1,张先生在访谈录中说“奉李宗仁命前来增援的蒋介石的精锐嫡系汤恩伯部却在进至距滕县只有15公里的官桥后,36小时按兵不动,坐待122师全军覆没”,在《三部曲》说“蒋介石将位于亳县的汤恩伯第20军团(辖两个军5个师,约6万余人)派往前线,该军团第81军(军长王仲廉)16日进至滕县南20公里之官桥即停止北进。”寥寥两语,至少有以下几点错漏或自相矛盾处:
    (1)汤恩伯第20军团辖三个军,第(一)条第1点已有说明,此不赘述。
    (2)第20军团在开往前线前,并非都驻防安徽亳县。其时,汤部第85军驻防商丘,第13军第110师驻防蒙城,只有第52军驻防亳县。李宗仁在3月14日14时致汤恩伯电云:“已电呈委座调贵军团八五军驻商丘之一整师,由火车输送至滕县附近”【15】,李在回忆录中也指出:“在临沂和滕县于三月中旬同时告急时,...乃仓促调第一战区驻河南补充训练尚未完成的汤恩伯军团和孙连仲集团,星夜增援。”【16】
    (3)张先生在《三部曲》中明明说“汤恩伯第20军团(辖两个军5个师,约6万余人)”,在接受记者访谈时却又称“汤部的两个军5万余人又急退至抱犊崮山区避战”,古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张先生却是上下嘴皮一碰就无端多出或减少人家1万兵,高人也!小沈阳闻之,怕是要问张先生:“那一万兵,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
    (4)将王仲廉的第85军说成是第81军,谬之甚矣!第81军是宁夏马步芳部队,并未参加台儿庄战役。张先生此说,可能是受了李宗仁回忆录的误导,李在回忆录中说“汤恩伯第二十军团,辖两个军(第五十二军关麟征和第八十一军王仲廉)”【17】,这是李的口误,可惜张老先生读资料而不能明辨,致贻笑大方。
    (5)《三部曲》称官桥在滕县南20公里,而访谈录中却云“距滕县只有15公里的官桥”,加之“36小时”按兵不动一说,可以看出,张先生口舌功夫非同一般,嘴皮一碰,非但能无端多出或减少1万兵,且能改变时空。
    2,张先生在《三部曲》P203说日军“第十师团之濑谷支队...共约1万5千人”,在访谈中却说“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8000人左右)进攻滕县,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此说至少属表述不清。濑谷支队的编制,大大超过了一个旅团,15000人左右是基本合乎实情的,不过,进攻滕县的并非其全部。但无论是15000还是8000,以中日两军的战斗力和滕县中国守军数量只有两三千人而论,都足以保证它围城打援的需要。
    3,访谈录中张先生云“蒋介石才在李宗仁的恳求下,急调在信阳休整的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未知张先生说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系直接从信阳调往徐州,有何依据?据第2集团军第27师第80旅参谋长邹宏和第30师随从副官马步云回忆文称,在娘子关保卫战后,“1937年冬孙部将部队从山西开到河南许昌一带进行整训。”【18】王辅《日军侵华战争》中说“3月22日(调令实际早在19日就已下发),又调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由洛阳、郑州,增援徐州”【19】。与王辅持同一说法的是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当濑谷支队主力开始在峄县附近集结准备进攻台儿庄的同时,孙连仲部“由洛阳、郑州到达(台儿庄)运河南岸,接替了关麟征第52军防务,使该军得以渡河北上。”【20】
    二、关于桂南会战和昆仑关战役
    通观张宏志先生访谈录,自始至终,他都把昆仑关战役等同于桂南会战,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一个低级错误。桂南会战也有称南宁战役的,它包括了昆仑关战役,也就是说,昆仑关战役仅是其一部分。对桂南会战的阶段划分,国民党战史多将其分为防守南宁、反攻南宁(即昆仑关战役,一般是将日援军部署完毕采取攻势作战止)、宾阳作战、收复南宁四个阶段,大陆史界一般是将其分为防守南宁、南宁失陷后对龙州等地的防守、反攻南宁、宾阳作战这几个阶段。笔者较为倾向于后者。虽然划分方法不同,但几种分法几乎均是把昆仑关战役当作其中一个阶段,即反攻南宁阶段。
    (一)桂南会战
     张先生在访谈录中称“桂南会战(即电影《铁血昆仑关》)国民党以精锐之师27个师25万人去攻日军一个师团一个旅团1.7万人”,该说法中的两个数据,未知从何而来?下面通过相关资料来分析一下是役中日双方出动兵员数目。
    1,中国投入兵力
    台湾国民党战史称投入总兵力是“陆军25个师,共约154000人”【21】,大陆社科院近代史所编著的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采信该数据:“(12月18日)桂南各部队约十五万人调整就绪,依照白崇禧部署开始反攻。”【22】同样采信该数据的还有日方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也称国军投入兵力是 “十五万四千六百四十二名”【23】。战争史上一个一般规律是:某次战役后,尽量夸大敌方参战和伤亡人数而尽量缩小己方参战和伤亡人数。
    大陆另有不同说法,认为参加反攻南宁作战的中国军队“合计有26个师,19万人左右”【24】,即便张宏志先生本人,在其著作《三部曲2》P238说国军投入总兵力“相当于26个师;野战重炮兵3个营另两个连;飞机115架。其他特种兵除外,共约20万人左右。”
    那么,国军在桂南会战中投入的总兵力到底是15万余,还是19万或20万呢?笔者的看法是,这几个说法都各有道理。15万余人是国军在阶段战役中投入的最大兵力,而19万或20万则包含了参加前次阶段战役而未参加下次阶段战役中的战损人数。具体来说就是,在昆仑关战役中,国军仅第5、66、99军战损(伤亡及失踪)人数即达29339人【25】,加上其他参战部队的战损数,该战总战损达到三四万人是有可能的。这或许就是台湾国民党战史称宾阳战役(桂南会战国军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参战人数为15万余而大陆部分史料认为有19万或20万的原因罢。
    但无论是15万余还是19万或20万,距张先生所谓的“是役国民党军出动…约相当27个师,总兵力25.4万人”,皆相去甚远。
    2,日军投入兵力
    台湾国民党战史称日军投入总兵力是“陆军约三个师团强,共约70000人”【26】,曾指挥该战役的白崇禧认为,至1940年1月下旬,“敌军兵力三个半师团,海空军在外共约十万人。”【27】(白崇禧关于“三个半师团的说法不确,实际上日军近卫师团投入桂南会战的只是部分而非全部)曾参与该战役、时任东路军总指挥的蔡廷锴,与白持同样看法,也估计日军“大约总有十万人”【28】。
    笔者未能从日方战史中查到直接记载的该战日军参战人数,但通过一些记载,还是能大略推断出来的,“12月17日,(日军)在部队分散的情况下,遭到约25个师组成的大规模中国军队的攻击,约2万4000名日军被包围,陷入苦战。翌年1月13日,第18师、近卫师1个旅约3万援兵在钦州登陆,至25日在南宁附近集结。”【29】即便不算此前月余日军侵占南宁及龙州等地的战损,亦可见斯役日军投入总兵力至少是5万4000人。这个数据与国民党战史所称日军“共约70000人”是接近的。
    而张先生所称的25万人对1.7万人,明显是谎言。在访谈时,张有意或无意打了个马虎眼,以战役初期日军投入的军队数量,来对比中国军队战役前后投入的总兵力(即便总兵力,亦未有如张所言的25万人),即以中国军队最大数来对比日军最小数。此种有意或无意,是无知还是另有企图?是企图达到混淆视听,诬蔑中国军人的抗战努力?
(二)昆仑关战役
    再来看一下此战中日双方投入兵力。
    1,中方
    通过分析当时的往来电报,似乎更能接近真实数据。在1939年12月13日白崇禧拟定并报军委会批准的作战部署和兵力分配是:一、西路军总指挥夏威,指挥31军及170师、挺进第一支队,附战车一连、山炮两连。二、北路军总指挥徐庭瑶,指挥第5军及99军之一师。三、东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指挥46军(欠170师),附挺进第三支队。四、预备队九九军,欠一师【30】。至16日白崇禧下达作战令,东路军蔡廷锴部又增加了第66军。也就是说,至12月16日,实际能用于作战的仅以上14个师,其余部队尚在集结和运输中。《抗日御侮》国军指挥系统表(12月中旬)所列,也只有15个师共约14万人【31】。作战方案部署既定,则后续到达部队中,直接参与作战的就不会很多,大部会作为预备兵力使用。从后来的战斗情况来看,原有作战部署变动并不很大,参加作战的部队主要就是以上所列。
    根据以上可以判断,国军在昆仑关战役中投入兵力14万人左右,还是较为可信的。而参加主攻的部队,则是第5、66、99三个军,共约10万人,其他则主要是担负敌后破坏和袭扰任务及用作预备军。
    2,日方
    在国军进攻昆仑关期间,日军据守昆仑关及后续支援部队,主要是第21旅团、台湾旅团两个联队及第9旅团一部,共约15000人【32】。
    这样,昆仑关战役中的兵力对比就是国军约10万人对日军15000人。
    (三)昆仑关攻坚战,国军10万或5万对日军800?
张先生访谈录说昆仑关攻坚战“(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就是,10万人的主攻部队或者说5万人的突击部队对800人的守备部队”,那么,实情真如其所言么?
    1,国军攻关兵力
    第5军主攻,第99军第92师助攻(结束阶段又增加第66军第159师)。而主攻部队中,只有第200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新22师为右翼迂回部队,由小路绕过昆仑关攻占五塘、六塘,打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军。第200师副师长彭壁生则另率军部两个补充团担任左翼迂回部队,绕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侧击昆仑关之外并阻击日援军。此外,在攻坚战期间,担任攻坚的荣誉一师还曾派该师郑庭笈第三团从右翼包围九塘,郑团利用黑夜攻占九塘西侧高地。日军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即是被该团炮火所毙。
    2,日军兵力
    (1)驻守昆仑关兵力
    A,日军昆仑关驻兵在增援赶到前,原有兵力是:步兵第四十二联队松本第二大队(缺第六中队)、步兵第四十二联队速射炮一小队、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第二中队、迫击炮第三大队第二中队、工兵第一中队的一小队、师团无线电一分队、卫生队的一部、旅团无线电一分队。【33】
    人数远超过一个大队。
    B,据《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三第一分册P57介绍与昆仑关松本大队情况一致的日军另一个大队的人数----“伊藤大队(步兵第十一联队第三大队,缺一个中队,计八百九十四名)”。
    C,张先生本人在《三部曲2》P234“据各方面资料推算”的“第五师团编制概要”中有一条:“丁 大队(营),辖四个步兵中队(连)、一个机枪中队(连)、一个营炮小队(排),计1049人。”
    D,12月19日,徐庭瑶、杜聿明向蒋介石报告:“当面(昆仑关)之敌,查系第五师团四十二联队及配合伪军约三千余人。”【34】
    即便徐庭瑶、杜聿明有故意夸大敌方实力的嫌疑,其数据不可信,但结合A、B、C,未知张先生是如何得出昆仑关守敌一个大队又两个中队的人数是800的?
    (2)日军增援部队
     战斗打响的当晚,日军即派出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率领增援昆仑关,但遭到第99军的拦截,只有一个大队突至昆仑关【35】。随后,台湾旅团主力,第二十一旅团坂田第四十二联队,均驰援昆仑关,皆被第五军及友军打援部队所拦阻。被打援部队拦阻的,还有回师南宁的第九旅团第十一联队伊藤第三大队、牟田丰治第二大队,第九旅团第四十一联队友野第二大队。
    张先生在陈述昆仑关攻坚战时,初将国军围点打援的兵力也算到攻坚战里,次将日军增援兵力排除在外,这是极不认真和不负责任的,也是相互矛盾的。
    3,昆仑关“47天没有攻下来”?
    国军从12月18日开始攻关,至当月31日拂晓,新22师在第159师、荣誉1师的协同下攻入昆仑关,全部克复昆仑关东西两侧高低,日军向九塘溃退止,用时14天。至于后来昆仑关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后反攻时又得而复失,与国军攻下昆仑关,是两回事,一如你不能因为张三和李四结婚后又离婚而认为他们没结过婚。
    三、台儿庄、昆仑关战役之评价及其它
    (一)台儿庄战役
    张先生在《不能为国民党抗战平反》一文中煞有介事地指出,“看一看国民党战争史是怎样记述台儿庄之战的吧。由蒋纬国主编、34个将领参加撰写的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第六款,‘徐州会战’一节之第114页:‘台儿庄方面,战区以第二集团军之一部(第三十一师)固守。’仅此18个字。国民党战史回避台儿庄之战,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台儿庄之战是大胜利。试向喝彩者,你们的根据是什么?!”颇有点义愤填膺、义正词严的味道。只是可惜,这个“义正词严”,因缺了点知识底蕴和史料基础而显得苍白无力,倒像是无知者无畏的高声喧哗。
    国民党战争史是怎样记述台儿庄之战的?同是《抗日御侮》一书,第四卷第八章第二节第三款第一项第八目“徐州会战”清楚地写道:“第五战区将日军一部诱致于台儿庄附近予以重大打击”、“日军在台儿庄失败”【36】,仅此就不止18个字。就是说,他们并非不认为台儿庄之战是大胜利。早在1938年4月战役刚结束时,蒋介石即对台儿庄战役的宣传问题发出指示:“台儿庄之战,不过第二期抗战的初始胜利,应力戒因此次胜利带来骄傲。”【37】如果说,国民党战史和蒋介石对台儿庄战役的评价不能成为喝彩者的依据,那么,张先生本人的评价呢?张先生对台儿庄战役的评价是,“国民党军台儿庄一役,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对日作战所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它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忱,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在中华大地的上空,投下了一道希望的曙光。”【38】
    日方史料称,日军发动并扩大徐州战事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在台儿庄方面的军事失利,“…加之(日军)台儿庄的战败,就决定了必须对徐州方面之敌予以打击。”【39】“由于四月中旬中国在台儿庄取得胜利,(大本营)又转而发动了将华北华中占领区联成一片并以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为目的的徐州会战。”【40】这都是日方承认其在台儿庄失败的明证。
    (二)昆仑关战役
    张先生在《不能为国民党抗战平反》中说蒋介石在柳州主持台开桂南会战总结会时,“给予白崇禧(总指挥)、陈诚(中央监督大员)降薪留职处分。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上将以下八个将军撤职查办。此事国民党战史一直隐瞒。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一仗,我们却竭力鼓吹,反衬出唱赞歌者是多么地不知羞耻!”实际上总是在混淆昆仑关战役和桂南会战的前提下自以为是的盲目独白。至少,就笔者而言,甚少见哪些人去竭力鼓吹桂南会战,人们赞扬的只是其中之一阶段----昆仑关战役而已。
    1,柳州会议老蒋恼火的原因
    2月下旬蒋介石在柳州召开会议,恼火的原因,是就南宁防守和宾阳附近作战的不利而言的,与昆仑关战役并无关系。
    蒋对自己在南岳会议(1938年11月)时“判断敌人绝不攻南宁”而将桂南部队调粤西江导致北海防务松懈的失误,感到“很惭愧”,并自责“此为最大错误”;又说“此次宾阳部署亦不对”,主要是指责国军高级将领,“大意疏忽、无决心、无战斗意志,必失败。”“自上至下,不想固守,只想退却。”【41】甚至早在2月15日就致电指斥白崇禧、张发奎:“敌元(13日)夜广播称,华南派遣军鉴于此次历史的歼灭战之战果,元日对我桂南高级将领发出通告,指摘我作战之拙劣等情,显有轻蔑之意。”【42】
    唐纵也说:“此次柳州会议,是对于宾阳战争之军纪会议”【43】。
    2,战役评价
    台湾国民党战史称“日军于昆仑关作战失败”【44】。战役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对取得这次战役胜利也格外振奋,…蒋先生夫妇…对我军抗日将士奋不顾身、忠勇爱国的精神也褒勉有加。”【45】参加昆仑关作战的“第5军每个士兵几乎均得有战利品”【46】。即便张宏志先生本人,在其《三部曲2》P242论及昆仑关战役时,也说:“昆仑关方面的战况尤为可喜”。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的首次攻坚,“开了抗战以来强攻夺取敌阵地、消灭敌军一个旅团的胜利的记录”【47】,是与日军硬碰硬地当面较量,它达成了初步的军事目标并给日军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影响,敌日记自承“于中国参战以来,所未遭遇之坚强战斗力,致此次伤亡惨重。”【48】无论整体上的桂南战役中国军队失败的如何惨烈,都不能抹煞昆仑关战役的光辉。正如,你可以说包括平型关战役在内的太原会战,中国军队失败了,但不能因此否认作为太原会战之平型关战役之局部的八路军115师取得的平型关战斗的光辉胜利。
    张宏志先生先将昆仑关战役混同于桂南会战,继之又将昆仑关攻坚战混同于整个昆仑关战役,其对基本史实的无知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因之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也就在所难免。
    关于有无必要为国民党的抗战翻案及国民党和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我想,用敌方的话来说明,似更有意义。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1939年11月14日向其上级提出的“关于迅速解决日华事变作战方面的意见”中说:“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敌军,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堟木求鱼。”【49】此话虽有些绝对和片面,但似无必要有意吹捧和拔高蒋及其中央军系统。
    结语:各人的史观未必强求尽同,站在不同立场、以不同史观来阐述历史事件或人物,再正常不过。但若为了所谓的立场或史观而故意歪曲历史的本真面目,就是人格和品质问题了。
注释:
【1】王瘦吾:《我所知道的庞炳勋》,《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政人物(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P216;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573;
【3】白崇禧:《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P129;
【4】郑洞国、覃异之:《台儿庄会战亲历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卷四P245,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5】黄中岩:《关麟征生平事略》,《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卷九,P683;
【6】《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569;
【7】同上,P570;
【8】同上,P572;
【9】黎东方:《细说抗战》第四章“台儿庄”,载台湾《传记文学》第三十二卷第四期;
【10】《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570;
【11】王辅:《日军侵华战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P755;
【12】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513;
【13】《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571;
【14】《李宗仁回忆录》P514;
【15】《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566;
【16】《李宗仁回忆录》P513;
【17】同上;
【18】邹宏、马步云:《第二集团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抗日战争(上)》,P754;
【19】王辅:《日军侵华战争》,P753;
【20】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P438;
【21】蒋纬国总编:《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七卷P2,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七年四月初版;
【2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编:《大事记》第二十五辑P155,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三第一分册,P60;
【24】《中国抗日战争史》P633;
【25】《抗日御侮》卷七P31;
【26】同上,P2;
【27】《白崇禧回忆录》P175;
【28】《蔡廷锴自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527;
【29】(日)桑田悦、前原透:《简明日本帝国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P82-83;
【30】参见《白崇禧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9年12月13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873-874;
【31】《抗日御侮》卷七P67;
【32】同上,P68;
【33】《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P46;
【34】《徐庭瑶杜聿明致蒋介石密电》1939年12月19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875;
【35】《中国抗日战争史》P635;
【36】《抗日御侮》第四卷P41;
【37】转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P41,中华书局1979年版;
【38】张宏志:《抗日血战三部曲1》,电子图书,P213;
【39】(日)堀场一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P140;
【40】【40】25(日)江口圭一:《日本帝国主义史研究----以侵华战争为中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P119;
【41】详见《蒋介石关于桂南会战的总结》1940年2月24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907-910;
【42】《蒋介石致白崇禧张发奎密电稿》1940年2月15日,同上,P904-905;
【43】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1940年2月28日,群众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P114-115;
【44】《抗日御侮》P17;
【45】《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P252;
【46】《苏联顾问加咯诺夫关于桂南作战的报告》,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张宪文P637;
【47】杜聿明部参谋陈启銮:《我所了解的杜聿明》,《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政人物(上)》P525;
【48】《白崇禧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40年1月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882;
【49】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摘译》(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P519;
附文:
张宏志:不能为国民党抗战平反
2005年8月19日,凤凰台有报天天读栏目,杨锦麟报导了一条消息:纪念抗战60周年的宣传中,国共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部封存了十年之久的电影《铁血昆仑关》即将上映。又说:《血战台儿庄》在北京大学上映。当银幕上出现青天白日旗时,学生们热烈鼓掌。
这条消息的真伪不得而知。
我把它当作一条真实消息向中共中央谈三点意见:
一、有些人醉心于为国民党呐喊,为台儿庄之战、桂南(昆仑关)会战喝彩。在国民党的战争史上,台儿庄之战、桂南会战的真相始终是被隐瞒的。至今已隐瞒了67年了!

看一看国民党战争史是怎样记述台儿庄之战的吧。由蒋纬国主编、34个将领参加撰写的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第六款,“徐州会战”一节之第114页:“台儿庄方面,战区以第二集团军之一部(第三十一师)固守。”仅此18个字。国民党战史回避台儿庄之战,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台儿庄之战是大胜利。试向喝彩者,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桂南会战(即电影《铁血昆仑关》)国民党以精锐之师27个师25万人去攻日军一个师团一个旅团1.7万人;主攻部队10万人攻击日军一个大队800人扼守的昆仑关。47天没有攻下来。1940年2月4日战役结束。18天之后,即2月22日,蒋介石在柳州主持台开桂南会战总结会。会上蒋介石给予白崇禧(总指挥)、陈诚(中央监督大员)降薪留职处分。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上将以下八个将军撤职查办。此事国民党战史一直隐瞒。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一仗,我们却竭力鼓吹,反衬出唱赞歌者是多么地不知羞耻!

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199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报记者王海安就《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两部电影曾访问过我,访问后,王海安写成《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记抗战史专家张宏志访谈录》,文章定稿后上报中央,并刊于《民情与信访》1995年第一期。随后中央作出决定:《铁血昆仑关》不准上映;《血战台儿庄》今后也不要再演了。现将原访问文章重新打印附上。

三、假如风凰台报导属实,我建议中央再做慎重考虑,请专家对台儿庄之庄和昆仑关之战,进行调查研究。如果我所说的情况属实,这两部电影当然不能上映,应维持中共中央1994年的原决定。决策人应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不可为了某种需要而亵渎历史!

张宏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

2005年8月20日

附:1994年11月给中共中央的汇报材料

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

——抗战史专家张宏志访谈录

王海安

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沸沸扬扬的舆论传出了几条信息:一是在1995年8月,世界各国将隆重举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二是有人为抗战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评功摆好,责怪我们的历史怠慢了国民党;三是出品和炒热了描写国民党抗战的文艺作品……

中国在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团结全民族一致抗日的战争。很自然的,一谈抗战就离不开国共两党,实乃历史使然。对舆论传出的上述信息该如何看?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造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张宏志。

年逾花甲的张宏志老师,曾发表过110万字的《中日血战三部曲》,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我们登门时,他正左手端着放大镜,右手执笔,伏案撰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据介绍,这部书预计60余万字,拟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听完我们来意,张老师连手中的笔也来不及搁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二战给全世界带来了9000多万人的牺牲,胜利来之不易,弥为可贵。所以,明年二战胜利纪念日,世界各国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作为牺牲3500万人的中华民族,当然更有理由隆重纪念自己的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以激励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

说到这里,张老师话锋一转,给我们讲述了他在一次会上遇到的一件事。

有一位同志发言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国民党抗战肯定不够。为此,我们正在研究广西南宁战役,准备把国民党军血战昆仓关拍成电影。”

张老师听完后便问他:“你知道不知道日本人在南宁战役中投入了多少兵力?昆仓关上的日本守军有多少人?”回答是:“不知道!”张老师又问:“那你知道不知道国民党军投入了多少兵力?”回答仍是:“不知道!”张老师再问:“蒋介石召开的柳州军事会议你知道不知道?”回答竟然还是不知道。张老师感慨万分:“这么说,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人面不改色心不跳:“我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也不知道,反正有人研究这个问题!”

张老师对我们说,你看,这人一问三不知,居然也要谈史,尽管人云亦云,信口开河,可他还在喊,还要叫,还在摆一副请命的姿态,由此可见,凡谈及中国抗战,必须要搞清楚国共两党的功过与是非。当然对世间任何事物的评述,都是允许各抒己见的,可以各说各的理。但问题在于,谁说得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这在史学上就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言及此,张老师点燃了一枝烟,有滋有味地吸起来,然后不紧不慢地说:“不是不能说国民党抗战,也不是不能描写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牺牲,但核心问题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人民。不能把无说成有,把败说成胜,把疮疤说成鲜花!”

张老师说他最不满意的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被炒得很热的描写国民党抗战题材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有悖于史实的。

譬如说——台儿庄。

1938年3月15日,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8000人左右)进攻滕县,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随着日军的猛攻,当天就把驻守在城外的川军124师打散了。16日,日军开始攻城,川军122师王铭章部坚守孤城,而奉李宗仁命前来增援的蒋介石的精锐嫡系汤恩伯部却在进至距滕县只有15公里的官桥后,36小时按兵不动,坐待122师全军覆没。至17日黄昏,腾县城破。18日,日军转攻汤部,汤的第81军时驻官桥,忙东撤至峄县。日军继续南下,在沙沟击败汤的第52军后直扑韩庄,轻而易举地逼近大运河。此刻,日军前进方向的台儿庄尚无国民党的一兵一卒,濑谷为解除后顾之忧,又于19日北攻峄县。汤部的两个军5万余人又急退至抱犊崮山区避战。

张老师讲到这里,起身取来红蓝铅笔。在纸上勾了一幅草图并解释道,这是中日两军对阵态势图。看着图,他比比划划地说,迄3月15日濑谷进攻滕县,国民党第5战区在淮河以北有9个军17个师(不含汤部),但是却既没有作战线,也没有阵地,如散沙般分置在津浦路滕县——蚌埠、陇海路海州——开封两侧的鲁南、豫东、苏北和皖东北的广大地区。而蒋介石自1938年1月初率汤恩伯在商丘设置行辕。到台儿庄战役70多天中,对鲁南前线未置可否,疏于备战,险陷台儿庄于一枪不发即失落的境地。

所幸的是,濑谷北攻汤部折回来,用20—22日3天的时间在韩庄集结兵力,做南渡运河的准备。蒋介石才在李宗仁的恳求下,急调在信阳休整的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辖两个军,约2.5万人),于19日乘火车连夜赶到台儿庄,利用濑谷渡运河准备的三天时间完成了布防。

23日,濑谷进攻台儿庄,台儿庄战役正式打响。

张老师在草图上标出汤部、孙部和濑谷的位置后,又取出地图册,用三角板量出台儿庄和抱犊崮的距离,说:“你们看,45公里!濑谷的指挥位置距台儿庄15公里,距抱犊崮30公里,其进攻正面,是孙部的2万余人;其背后,是汤部的5万精锐;实为腹背受敌!然而,濑谷看透了汤恩伯的内心世界,仅以1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监视汤军,而倾其全力攻打台儿庄。至4月1日,由于孙部的顽强抵抗,濑谷伤亡惨重,索性把监视汤军的1个大队也转用于攻打台儿庄。汤恩伯畏敌如虎,噤若寒蝉,始终未敢一动。4月6日,濑谷在死伤3000余人后终于退却,汤军才加入战斗,截击濑谷,但还是被跑掉了3000多名敌人。”

孙连仲心里清楚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当他艰苦战斗时曾请求李宗仁:给第2集团军留几颗种籽,命令汤部恩伯出击,李回答:我向汤恩伯多次下命令,他只听老蒋的!……这一仗,孙部伤亡惨万人,蒋介石不补一兵一卒,反而借机撤销了他的42军的番号,给他只保留了一个30军。

难道历史可以把王铭章、孙连仲他们流的鲜血记到老蒋的功劳簿上吗?

如果我们的历史要把一部分爱国的国民党将士等同于整个的国民党,岂不是也可以说“甲午海战”是清廷对日作战,徒为后人落下笑柄么?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4月10日日军占领豫陕边界的重阳店,14年中,国民党共丧失国土2753254平方公里——当时全国面积11174002平方公里(含外蒙);丢掉城市970余座——全国城市为1200座;抛弃同胞2.57亿——全国人口4.5亿。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民党有退无进,屡战屡败,300多个师打了八年,唯有台儿庄一役获胜。但是蒋介石却不愿承认这一胜利。

讲到这里,张老师无比痛心地说,自人类社会出现战争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曾与这个怪物结缘,打仗有胜有负“乃兵家常事”,但像国民党这样的失败,哪能找得出第2例?这根本就不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主流!美国援华人员在经历了这段历史后说,“国民党早已威信扫地,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极为幼稚无能’。中国军人很强的作战能力完全被浪费了。”(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紧接着,我们的话题又引向了昆仑关。

张老师照例先画出了中日双方的战争态势图,然后指点着说:“日军攻占南宁的兵力是第5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鉴于作战地区的地理条件,第5师团战前回日本神户将自己的机械化装备改为驮马装备,全部以轻武器上阵,配备的火力有营炮24门、团炮20门、反坦克炮16门、山炮20门、野炮20门,辖步兵12个大队,连同台湾混成旅团的5个大队,总兵力2万余人。”

1939年11月15日,日军由钦州湾(亦称北部湾)的企沙、龙门登陆,通过十万大山,边修路边前进,沿途没遇到任何抵抗,于24日占领南宁。随即以台湾混成旅团担任钦州湾——南宁之间的道路修建,第5师团布置在南宁地区。时以3个大队控制中越边界的镇南关(今睦南关),以1个大队保护南宁——镇南关的交通线,以两个大队占领高峰隘并向武鸣方向警戒,1个大队占领昆仑关,1个大队担任昆仑关——南宁交通线的守备,另以3个大队和师团直属部队赶修南宁飞机场,师团长手下控制1个大队作为机动。所谓的“昆仑关大血战”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目标,就是昆仑关上那1个大队的日军,约800人。

1939年12月17日(日军占领南宁后的第25天),国民党军开始反攻南宁,因昆仑关在南宁以北,为前哨阵地,因而首先交战于此。

是役国民党军出动第16集团军(辖1个军4个师)、第37集团军(辖1个军2个师)、第35集团军(辖1个军3个师)、第26集团军(辖1个军2个师)、第38集团军(辖5个军13个师),另有第43、第33师和4个独立团,约相当27个师,总兵力25.4万人。此外,还有1个工兵团、1个通信兵团、1个高射炮连、4个炮兵营和115架飞机(重轰炸机9架、轻轰炸机26架、驱逐机80架)。

担任主攻的是第38集团军,突击部队杜聿明第5军。第5军辖3个师: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第22师(师长邱清泉)和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还有直属战车团和重炮兵,共计5万余人。于是双方的兵力对比就是,10万人的主攻部队或者说5万人的突击部队对800人的守备部队。

经过40多天的强攻,日军又增援了1个大队,国民党军好不容易占领了昆仑关前哨阵地,但日军仍据守八塘,昆仑关的纵深阵地仍不能突破。1940年1月24日,日本援军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到达,28日向国民党军反击。与此同时,2月2日,一小股日本军沿昆仑关脚下的邕江袭占甘棠,第38集团军马上后撤,国民党军于2月4日结束了昆仑关战斗。

2月22日,在柳州军事会议上,蒋介石非常恼火,将总指挥白崇禧和中央督战大员陈诚给予降薪留职处分,将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上将以下8个将官撤职查办。

张老师说,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战斗,竟有那么一些人花3000万元去拍电影,大吹大擂。我们说这种人恬不知耻,并不过分。

接下来,他扳起手指头如数家珍般将一些被今人炒热而为国民所瞩目的中日之战一一道出:那战前会议、来往文电、战役部署、战局变化、伤亡缴获等,无不细致具体,凿凿有据。无论怎么说,总和有些人的鼓噪格格不入。看着我们发出疑问的眼睛,张老师打了一个风趣的比方:“有位卖瓜人在一个已经腐烂了的瓜上发现了一点儿好瓤,便用刀尖把它挑起来高声吆喝:‘好瓜!好瓜!’以这种态度去谈抗战,怎能接近真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张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另一部分历史。

1943年秋,日军全线转入战略防御,中国抗占已接近胜利。为挽救颓势,日军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其目的有三:一、摧毁美军设在中国的空军基地;二、贯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三、吸引美军在中国大陆决战。该战役于4月18日打响,至同年12月10日结束,紧接着又在1945年春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日军临死前的一搏中,国民党军先后丢掉了河南、湖南、广西和福建等4个省的省会及200余座县城,近8000万人民,遗弃美军6个空军基地和30余座机场。

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即将胜利,中国抗日军民已经进入战略反攻的时刻,国民党军仍是如此不堪一击,使日军想占哪里就能占哪里,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被激怒了,把视线投向了延安,拟拨出5个师的装备送给*抗日。1944年7月23日,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高弹“文学不等于史学”。但实际上,广大群众在欣赏有关现代题材的文艺作品时,是把它作为“史”来接受的,于是,一盘清水被搅浑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也被搞糊涂了。

张老师说,海峡两岸和解,可以不纠缠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但并不等于可以对抗战史做出随心所欲的解释。历史是客观造就的,人工是不可逆塑的。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尤其对抗战史要严肃认真,决不可“戏说”。

临别时,天色已晚,繁星满天,我们在想,张老师的忠告不是多余的。只有廓清对抗战史的种种误解,才能使明年的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轰轰烈烈、健康活泼地进行,在下一代人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载《民情与信访》1995年第一期)
也不看看这老东西现在是拿的谁的银子!
也不看看这老东西现在是拿的谁的银子!
关于有无必要为国民党的抗战翻案及国民党和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我想,用敌方的话来说明,似更有意义。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1939年11月14日向其上级提出的“关于迅速解决日华事变作战方面的意见”中说:“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敌军,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堟木求鱼。”【49】此话虽有些绝对和片面,但似无必要有意吹捧和拔高蒋及其中央军系统。
也不看看这老东西现在是拿的谁的银子!

正解。

TOP

在网上读到张宏志先生《不能为国民党抗战平反》及附文《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抗战史专家张宏志访谈录》(原载《民情与信访》1995年第一期。原文附在2楼),又下载了张先生大著《抗日血战三部曲》(下简称《三部曲》),对文中有些史实和观点颇有不同看法。就张文中所述台儿庄和昆仑关战役及国民党抗战等,笔者亦发 ..世界上有这种人存在很正常。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