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解析淮海战役

解析淮海战役

解析淮海战役
高卧故园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5千多人。


一、国民党方面军力:

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部队,加上以后从华中增援的黄维兵团等部,总兵力达80多万人。其中,邱清泉兵团的第五军和黄维兵团的第十八军是南京政府仅存的两支最精锐的主力部队。

二、*方面军力:

人民解放军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还有华东、中原军区的地方部队,总共约60多万人,数量少于敌军,装备和交通运输条件更远不如对方。

三、淮海战役的提议以及决策

1、粟裕提议乘胜发起淮海战役,名称起源于“两淮(淮阴、淮安)、海州”

最早提出淮海战役建议的,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9月24日清晨,当人民解放军已突入济南内城进行巷战时,他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提出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并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如果 “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毛泽东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并且明确地指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这里说的“黄兵团”,是指位于徐州东侧、由黄百韬率领的第七兵团。当时所说的“淮海战役”,准备夺取两淮(淮阴、淮安)、海州,还不是作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

2、邓小平引用毛泽东“一加一”妙论:中野牵制孙元良兵团,攻克郑州。

由于预见到淮海战役的规模将越打越大,毛泽东考虑到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这两支大军并肩作战的问题,在10月11日电报:正在徐州以西的豫东地区的“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陈邓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同一天,他又致电叮嘱中原野战军:“否则,孙兵团加至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中原野战军在22日以突然动作攻克郑州,消灭国民党军队1万多人。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回忆道:“从打郑州开始,淮海战役即成为华野、中野两支大军共同执行的任务了。正如邓小平政委引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3、粟裕再进一言:抑留徐州之敌,陈邓统一指挥

1948年10月31日,粟裕致中央军委并报陈邓,华东局,中原局电:“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9日,毛泽东又接到粟裕、张震关于“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歼灭之”的建议后,立即起草了一份“佳亥”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三、战役经过

1、第一阶段:碾庄圩粟裕围歼黄百韬

(1)华野用一半以上兵力打援奏奇效

11月4日,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6日傍晚,华野向徐州东侧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出击,淮海战役开始。黄百韬率领所辖五个军慌忙西撤,企图退往徐州。
8日下午,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都是地下党员)率第五十九军全部、七十七军大部23000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使徐州的东北大门敞开,解放军得以迅猛地直插徐州以东,刘峙不得不把原在徐州以东掩护黄兵团的李弥兵团撤回,并急调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共同守卫徐州。这样徐州之敌就都缩进去了。

11月11日,解放军切断黄百韬撤往徐州的退路,将黄百韬兵团合围于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同一天,蒋介石一面命令黄百韬固守待援,一面派杜聿明到徐州指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东援。邱、李两兵团在飞机、坦克、榴弹炮掩护下,向解放军阵地发动猛攻,但没有估计到华东野战军“用一半以上兵力”来打援,攻势得不到进展。22日,黄百韬兵团苦战11天,全部被歼。

(2)中野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

当华东野战军主力正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中原野战军主力根据中央军委电令在16日攻占宿县。宿县是徐州至蚌埠间铁路线上的重镇,是徐州“剿总”的重要补给基地。攻克宿县,就一举切断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有力地保障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3)总前委统筹一切

11月16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成立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的电报:“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2、第二阶段:华野一部参与,中野双堆集围歼黄维

11月19日,黄百韬兵团仍未歼灭,而黄维兵团已进抵蒙城东西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军委提出:“我们决心先打黄维”。
当天,毛泽东复电同意。黄维所率领的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的精锐兵团,匆忙东调,企图同由徐州南下的邱、孙两兵团和从蚌埠北上的李、刘两兵团,重占宿县,恢复徐州和蚌埠之间的交通。
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从全歼黄百韬兵团之日开始。25日,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合围于双堆集地区。第二天,毛泽东致电总前委:“黄维被围,有歼灭希望,极好极慰。但请你们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的最后挣扎。” 两天后,又向他们提出下一步的任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是解决徐蚌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中原野战军在得到华东野战军一部的加强后,经过激战,至12月15日历时22天全歼黄维兵团,胜利地结束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完胜一战,华野陈官庄歼敌30万

围歼黄维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杜聿明鉴于徐州孤立无援,率领前进指挥部和邱、李、孙兵团共30万人向西南的永城方向撤逃。毛泽东在28日已要求总前委注意: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可能。12月4日,华东野战军将撤退中已混乱不堪的杜聿明集团合围于徐州西南65公里的陈官庄地区。孙元良兵团在单独突围时被歼。
黄维兵团被歼的第二天,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不使蒋决策海运军队南下,毛泽东指示留下杜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由于歼灭杜聿明已不成问题,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就地休整,并加强政治攻势,毛泽东又过了一把文瘾。他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向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阵地反复广播:“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 广播稿最后要求他们:“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从12月16日以后的20天中,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粮弹两缺,饥寒交迫,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的少量粮弹,无济于事。后方的几百万民工为了支援前线,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弹药等。陈毅说:“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反动派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把他推倒的。”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

许多关心军事的朋友,往往搞不清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系统,高卧故园不揣浅陋简单述评一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是整个战役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当是毫无疑问的;就具体的战场指挥来说,三个阶段中三个大仗碾庄圩、双堆集、陈官庄,粟裕部参与了两个半,歼敌大部(其中陈官庄就歼敌30万),粟裕立了头功是说得通的;就战役的提议以及战役的扩大以及战场的选定,粟裕有筹划之功;中野攻克郑州、宿县,围住黄维并与华野合力歼灭该敌,不仅有从旁协助之力,而且是第二阶段设想的提出者和主要执行者,华野、中野是真正的一加一;总前委“统筹一切”,有毛泽东关于设立总前委的电报为证,粟裕也表示“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所以总前委是名副其实的统筹一切,昔时楚汉相争,萧何居关中统筹一切,今世陈毅关于老百姓的独轮车印象深刻,都是一样的重要,没有总前委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发新话题